当前位置:鸿鹄范文网>心得体会 >

2023年度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时间:2023-08-19 18:24:01 来源:网友投稿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最近读了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我能够模模糊糊体会到但不能很好的将其提取出来的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10篇,供大家参考。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10篇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1

最近读了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我能够模模糊糊体会到但不能很好的将其提取出来的生活哲学。在这里,我想写出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谈一谈我对它们的理解。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这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傅先生对其作这样的解释:“所谓练习死亡,就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谈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说“尽可能多的自由”,应该是是因为他明白要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由既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物质的。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行动上总会受到一些约束。可是我想说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却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种可以实现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灵能够如庄子笔下的大鹏鸟一样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留下来的知识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许多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然而近年来在,“专家”这个词的名声似乎不那么好,许多所谓的专家常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被一叶所障目,殊不知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将某一块割裂开来呢?高中时的一位从事竞赛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师曾对我们说:“物理学到最后就是哲学。”我相信,不仅仅是物理,任何一门学科到最后都能归结到哲学。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与之类似的伟人还有很多,譬如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些大师,足矣令每一位专家汗颜。联系自身,虽然我的专业是热能,但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一生与锅炉为伴,而不关注其他领域,人生岂不是失去了很多乐趣?这也许正是老师鼓励我们多读书,开拓视野的原因所在吧!中国不缺专家,缺大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太过注重专业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综合性学科的教育。

“把某一阶段的成败,作为整个生命的成败,那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

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次生活的考验,无论成败,它们都会成为一次次经验沉淀下来,而且,多数时候失败的经验更为深刻,更为宝贵。有的人经历某一次成功之后便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这种人是无知的;有的人经历一次失败之后便一蹶不振,悲天悯人,这种人是无能的。对待人生,要有一种全局观念,一种正确看待成败的心态,甚至有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考量,成即是败,败也是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想问题,才能“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最后,我想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热爱哲学,做一个人生的智者!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2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3

对于人生,哲学的思维,是可以带领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对于哲学,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体会的过程。两者在我看来,密不可分。

本书作者傅佩荣,哲学系教授。最早开始认识这位学者,是在网上看到他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讲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记得当时他曾为一位观众解释庄子的一句话:化无用之用为大用。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古话,教授却能很简单的举例说明把它解释的很清楚明了,至今记忆深刻。如果我们只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留下,把其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丢掉,那么这个唯一有用的东西也会变得很无用。被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反而是很宽泛的,能带给我们喜悦的,虽不被人们重视却能成为大用的。虽然解释的话语只是寥寥几句,让我着实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学家称赞为:一个优秀的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事,而是让学生们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在本书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谈到了儒家的风格,价值观。提到儒家,我们的第一惯性思维肯定是会联系到孔孟。孔子是没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学生去把他的话语整理出来,找出其中一贯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觉得没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现,在写著作的时候才算是最贴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发挥,将其名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乐。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义,人与人适当的关系。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扬理想,却不是靠这里想来弘扬人。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保持着始终的理想。并且是自愿有这样的理想,并且很自觉地冲着这个理想而去努力学习,生活。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些为了理想的奋斗,这样才有意义。

在本书中,也解释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论。正如善与恶,其实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的呈现,都是自由选择的前提。所以在我们特别小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评价理性的思维做出选择。对于这点,性本善就无法达到。等我们长大以后,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们会面临着善和恶两扇大门的选择,所以在我们做事情时候,很可能会至善,也可能是变恶。到此能看的出本善这一点是无法得到验证的。但是不管多么凶恶的人,他都会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人无完人,同样的,也没有完全恶的人。

由此可见,哲学一个看起来枯燥无味的话题,需要充满活力,思维跳跃有趣,才能将这些无味难懂的文字化做我们生活中的指引。而让人产生兴趣就需要对凡事保持好奇的态度。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然后来验证真理的过程。这些理论都结合了很多实际,浅显易懂,但却能从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们参考,同时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维。

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规划和设计。把这些哲学的思维,更加实际化的运用到平日生活中。让自己做一个很充实,有理想,有底蕴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体会哲学的思维。

以上便是我的读书感想。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4

上个学期 我们学习了政治与经济,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学期还有由谢雪梅老师叫我们《哲学与人生》的课。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次老师换了教课的方式,让我们同学制定小组,每次都上去一个人教课,给了我们学生上去演讲的机会,也同时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其实,我开始觉得这门课程跟小学的社会还有中学的政治一样。但是,其实比那些学的都比较的深。老师给我们说了很多大道理,我觉得教会了我很多,是我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人生中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要好好努力去面对这生活中的困难。还教会了我们每个人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 ,认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觉得我们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对现实,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多去为别人想想。宽容别人就宽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缩 就觉得自己是倒霉的不幸的,但是不要为我们现在的遭遇就埋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旧坚强地活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做梦的穷人》 每天上午11点,都会有一辆耀眼的汽车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主人–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

这位百万富翁发现: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让司机停下车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穷人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读了这个小文章 让我们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这学期的哲学课,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优势,不要一味地掩饰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积极面对你的缺陷,放对了地方,那缺陷也就变成了优势。积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唯有一颗坦然面对而又积极进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积极心态的催生剂,有了希望,又有一颗积极的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5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6

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是能够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哲学对个人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将《哲学与人生》作为中职生的必修课程,也凸显了哲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由此,作为教师,怎样将这一门有用的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就显得异常关键了。但是,正如汪教授的讲座所提到的,面对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长期以来,却存在:“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不强,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学校不重视、老师没热情、学生没兴趣。”等让人遗憾的现象。作为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我对这一现象是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深感困惑的。

结合汪教授深入细致的课程分析和李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展示,我谈谈今后如何更好地上这门课程的感想:

一、认识课程意义,任课教师重视课程是前提。

作为课程的教学者,任课教师对课程是否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大小,直接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前所述,《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汪教授对于“中职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与人生》?”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说,就是:“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人生的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领。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对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教完就算。如果教师能从对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看待该课程,教师就会有上好这一门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进行该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当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时,教师也不会感到气馁,进而轻易放弃。因此,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即将踏上讲台时,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这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前提。

二、分析授课对象,提高教学吸引力是关键。

《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职生。因此,它既不同于有高考指挥棒,进而以高考为目标而学习《生活与哲学》的高中生,也不同于有一定哲学功底,通过高考筛选考上大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生。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首先,中职学校生源的构成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其次,由于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这些都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中职生也有其可爱的一面,比起以应考为学习目标的高中生,他们思维活跃、重师生感情、动手实践以及组织能力强。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中职生的各种特点,在备好学生的前提下备课,通过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吸引力。讲座中,汪教授提到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主题辩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其实就是很不错的、能极大提高课程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在随后李老师展示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们更能切身感受到提高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性。相信如果我们每节课或者大多数的课都能按照李老师的授课方式授课,一定会让大部分的学生喜欢上《哲学与人生》这门课。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老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是课程延生的必然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对于不少中职生来说,《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一门“没有用处,急于摆脱”的知识。学生学了这一课程,却不知道这门课程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实在作用,除了应付期末考试拿学分以外。但事实是,如前所述,《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学习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知识,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会运用而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者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把生活实例、学习实例贯穿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苏霍姆林斯基)

总之,《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也具备提高趣味性、吸引力的可能,只要我们任课教师对课程足够重视,充分准备,并能指导学生将所学加以运用,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开设该门课程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7

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是能够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哲学对个人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将《哲学与人生》作为中职生的必修课程,也凸显了哲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由此,作为教师,怎样将这一门有用的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就显得异常关键了。但是,正如汪教授的讲座所提到的,面对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长期以来,却存在:“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不强,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学校不重视、老师没热情、学生没兴趣。”等让人遗憾的现象。作为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我对这一现象是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深感困惑的。

结合汪教授深入细致的课程分析和李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展示,我谈谈今后如何更好地上这门课程的感想:

一、认识课程意义,任课教师重视课程是前提。

作为课程的教学者,任课教师对课程是否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大小,直接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前所述,《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汪教授对于“中职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与人生》?”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说,就是:“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人生的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领。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对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教完就算。如果教师能从对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看待该课程,教师就会有上好这一门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进行该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当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时,教师也不会感到气馁,进而轻易放弃。因此,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即将踏上讲台时,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这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前提。

二、分析授课对象,提高教学吸引力是关键。

《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职生。因此,它既不同于有高考指挥棒,进而以高考为目标而学习《生活与哲学》的高中生,也不同于有一定哲学功底,通过高考筛选考上大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生。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首先,中职学校生源的构成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其次,由于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这些都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中职生也有其可爱的一面,比起以应考为学习目标的高中生,他们思维活跃、重师生感情、动手实践以及组织能力强。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中职生的各种特点,在备好学生的前提下备课,通过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吸引力。讲座中,汪教授提到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主题辩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其实就是很不错的、能极大提高课程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在随后李老师展示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们更能切身感受到提高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性。相信如果我们每节课或者大多数的课都能按照李老师的授课方式授课,一定会让大部分的学生喜欢上《哲学与人生》这门课。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老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是课程延生的必然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对于不少中职生来说,《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一门“没有用处,急于摆脱”的知识。学生学了这一课程,却不知道这门课程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实在作用,除了应付期末考试拿学分以外。但事实是,如前所述,《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学习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知识,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会运用而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者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把生活实例、学习实例贯穿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苏霍姆林斯基)

总之,《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也具备提高趣味性、吸引力的可能,只要我们任课教师对课程足够重视,充分准备,并能指导学生将所学加以运用,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开设该门课程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8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9

上个学期 我们学习了政治与经济,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学期还有由谢雪梅老师叫我们《哲学与人生》的课。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次老师换了教课的方式,让我们同学制定小组,每次都上去一个人教课,给了我们学生上去演讲的机会,也同时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其实,我开始觉得这门课程跟小学的社会还有中学的政治一样。但是,其实比那些学的都比较的深。老师给我们说了很多大道理,我觉得教会了我很多,是我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人生中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要好好努力去面对这生活中的困难。还教会了我们每个人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 ,认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觉得我们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对现实,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多去为别人想想。宽容别人就宽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缩 就觉得自己是倒霉的不幸的,但是不要为我们现在的遭遇就埋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旧坚强地活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做梦的穷人》 每天上午11点,都会有一辆耀眼的汽车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主人–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

这位百万富翁发现: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让司机停下车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穷人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读了这个小文章 让我们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这学期的哲学课,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优势,不要一味地掩饰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积极面对你的缺陷,放对了地方,那缺陷也就变成了优势。积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唯有一颗坦然面对而又积极进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积极心态的催生剂,有了希望,又有一颗积极的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篇10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哲学 人生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500字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作文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800字 对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5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4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10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3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8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600字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