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

时间:2022-07-30 12: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弹一星,供大家参考。

两弹一星

 

 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

 钱学森 1 93 5 年至 1 93 9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 获硕士学位。

 1 93 6 年至1 9 3 9 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 获博士学位。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 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 和“ 火箭之王” 。

 他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

 美国有位名叫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著名核物理学家, 他因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 曼哈顿计划” 而被誉为“ 美国原子弹之父” 。

 殊不知, 中国也有一位“ 原子弹之父” , 那就是钱三强。

 1 95 5 年, 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定后, 钱三强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全身 心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领导和统筹工作中。

 邓稼先 1 96 4 年 1 0 月 1 6 日 , 神奇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沙漠升起; 1 年 8 个月 后, 中国再一次以令世人震惊的速度, 敲开了 氢弹奥秘之门——氢弹理论冷试验一举成功。

 从此, 邓稼先这个响亮的名字永载于中国史册。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 里, 他 28 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 “ 两弹元勋” 的美名也才得以传扬。

  周光召 理论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中国“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国科协主席。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中做出重大贡献。

 严格证明了 CP 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 并于1 9 6 0 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 PCAC) , 成为国际公认的 PCAC 的奠基者之一。

 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 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 9 4 1 年, 他提出了 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

 1 95 3

 年到 1 9 5 6 年, 他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 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 9 5 9 年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 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 一大步。

  朱光亚 朱光亚 1 94 6 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 1 95 0 年春回国参加工作。

 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我国原子弹、 氢弹的研制工作。

 1 98 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 99 9 年获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颁发的“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程开甲 核武器技术专家。

 1 94 1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 94 6 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工作,1 9 4 8 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 9 5 0 年回国, 历任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副教授、 教授, 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 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 所长、 基地副司令员、 科技委常任委员、 顾问。

  吴自良 60 年代, 在困难的条件下, 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 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 任务,与原子能所、 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 他兼任该室主任, 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 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 于 1 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 98 4 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9 9 9 年获国家“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经过长期的努力, 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 自己的思路。

 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 即实验现象和规律、 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 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 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现代光学之父:

 王大珩 王大珩 1 93 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 93 8年赴英国攻读应用光学。

 当时的中国, 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

 1 94 8 年,王大珩从英国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由于王大珩在我国光学科研中作出的突出贡献,1 9 8 0 年, 他获得了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 98 5 年,他研制的“ 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 ,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陈能宽 在长达 20 余年的漫长岁月里, 他作为核装置全面质量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参与了我国多次核试验中大部分核装置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原子弹、 氢弹的研制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 9 8 6 年, 他获得国家对原子弹突破和武器化、氢弹突破及武器化的最高奖赏。

 此外, 1 98 2 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98 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 99 9 年被授予“ 两弹一星荣誉勋章” , 是唯一一位, 获得“ 烈士” 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 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我国原子弹、 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 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 飞行力学、 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 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 98 5 年获

  陈芳允 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 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 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 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

 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 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 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探月 工程带头人:

 孙家栋 1 96 7 年以前, 孙家栋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地地弹道导弹与液体中程地地弹道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

 1 96 7 年后, 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 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

 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运载火箭奠基人:

 王希季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 著名卫星总设计师、 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

 王希季作了为院总工程师负责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 - 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 于 1 97 0 年 4 月 首次发射就获成功, 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

 杨嘉墀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

 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

 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 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

 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

  任新民 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 集中国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 中国第一代通信卫星、 中国第一代气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于一身。

 任新民一生呕心沥血的长征三号火箭, 也为他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长征三号火箭的另一技术关键——纵向耦合振动问题的解决, 使我国在大型运载火箭结构与液路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 9 5 8 年, 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赵九章 赵九章在气象学、 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 突出贡献, 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赵九章是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

 从 50 年代后期开始, 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

  屠守锷 从 50 年代后期起, 作为开创人之一, 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

 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 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

 他先后担任中国自 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 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 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钱骥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领导卫星总体、 结构、 天线、 环境模拟理论研究。

 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 中小型离心机、 振动台设备的研制。

 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 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 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 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

  姚桐斌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 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 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

 1 96 2 年组织制定了 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 并按“ 材料要先行” 的要求, 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

 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却无法躲避政治的旋涡, 1 96 8 年 6 月 8 日惨遭毒打致死。

  黄纬禄 黄纬禄院士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 他成功地领导我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

 他提出“ 一弹两用” 设想, 将潜地导弹搬上岸, 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 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 为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探索出我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 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推荐访问:两弹一星 两弹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