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2-08-09 1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与思考

 

 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研究与思考

 志愿者, 一个代表奉献、 彰显责任的响亮名 字; 志愿服务, 一个凝聚爱心、 传递温暖的高尚事业。

 近几年, 泉州志愿者组织紧扣市委、 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围绕加快建设和谐幸福城市这一大局, 全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全市共有 40 万余人次参加了 志愿服务, 累计服务 50 万小时, 受益群众达 7 万人, 成为泉州城市形象的一张名 片。

 但是通过对泉州市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调查中发现, 在当前的志愿服务中, 存在着对志愿服务的精神理解不深刻、 志愿服务的实践缺少规范化和持久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着志愿服务常态的运行。

 因此, 要通过加大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宣传教育力度、 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志愿者档案库等方面探讨建立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促进志愿服务的完善和发展。

 一、 制约我市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因素 从目 前中国志愿服务现状看,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确实存在制约因素。

 一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深刻理解。

 对志愿精神缺乏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志愿者志愿服务缺乏自 愿性与自 主性, 影响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

 二是志愿服务培训制度缺乏系统化。

 在现实社会实践过程中, 志愿者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缺乏系统化。

 三是志愿服务实施缺乏规范化与持

  久性。

 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 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也不健全, 与志愿者相关的法律、 法规非常少, 这些成为制约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障碍。

 二、 促进我市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 应该重点着手以下几方面工作, 尽快完善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 以便于全面、 有效、 广泛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提升市民的公民意识, 提高我市公民的志愿服务参与率, 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 一)

 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认为,“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志愿精神是激励市民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动力, 也是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 加强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全面、 细致的宣传, 促进志愿者对志愿精神内涵的深刻、 全面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加强对志愿服务基本观念的普及教育。

 如, 在中小学中开设志愿服务相关理论的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志愿服务的精神、 基本理念以及慈善事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 著名 的志愿者组织等。

 其次, 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志愿服务、 慈善公益的活动、 典型人物的宣传广度、密度及力度。

 可以在公交车站、 火车站、 飞机场悬挂条幅、播放大屏幕广告, 或者在人口 密集较大的公共场所发放有关志愿服务的调查问卷, 在全社会形成对公益事业的响应热潮。

 第三, 由政府牵头, 企业及学校等各个部门推出对有志

  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的倾斜性政策, 技术上引 导公众重视公益服务活动。

 只要全社会形成了 “志愿服务时时刻刻” 的文化氛围, 就能吸引 更多优秀的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 二)

 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针对目 前泉州 市志愿组织提供培训 和志愿者接受培训的现状来看,

 有 50. 7%的志愿者表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 77. 1%的志愿者认为培训时间不够, 只有 11. 0%的人认为培训时间足够。

 此外, 在 49. 3%接受过培训的志愿者当中,有 30. 0%的人接受了 1—5 小时的培训, 23. 8%的人接受了 6—10 小时的培训, 由此可见, 志愿服务的培训远远不够, 显然无法满足提高志愿者素质、 改善志愿服务的需要。

 因此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体系的完善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要制定好培训的制度, 二是要完善培训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志愿者肩 负着改善社会环境的“重任”,志愿者自 身的素质对于志愿活动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志愿者组织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培训的重要性, 尽可能为志愿者提供相关的培训。

 同时, 还要根据不同志愿者的特点努力完善培训的形式和方式, 健全志愿服务实施的规范化、 持久性管理。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自 身优势, 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发展需求, 确保更多的人长期、 持久地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之中。

 ( 三)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为 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提供一个动力机制, 弥补仅靠志愿精神支持略显“单薄” 的状况。

 目前, 泉州市虽然有一些激励机制, 如即将进行的百名 志愿服务明星评选活动、 社区中的社工表彰活动。

 但是, 这些措施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少、 周期也比较短。

 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激励机制, 如中国台湾地区的志愿服务管理办法, 志愿服务满 3 年, 服务时数达 300 小时以上者, 可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请核发志愿服务荣誉卡, 该卡可以在一些收费的公立风景区、 娱乐场所、 文教场所等享受免费待遇。

 而对志愿服务时数达 3000、 5000、 8000 小时以上者举行公开仪式, 分别颁发志愿服务绩优铜质、 银质、 金质奖牌及证书。

 此外,各业务主管机关或运行单位也都有相应的奖励办法, 在客观上都发挥着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因此, 在我市, 要促进志愿者的长期发展, 必须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做保证, 还要保证这些激励措施能够较好地实施。

 这样, 既可以激励志愿者长期持久地参与志愿服务, 弘扬志愿精神, 而且还可以减小一些功利性动机对志愿服务的影响。

 ( 四)

 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

 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需要建立政府、 社会团体、 企业支持的社会网络, 鼓励并监督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

 要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 必须使企业成为支持志愿活动的重要力量。

 其一, 企业的捐款是志愿者组织持续开展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 其二, 企业提供的社会实践岗 位能够开拓志愿

  服务的领域; 其三, 企业在招工时对志愿服务经历的倾斜能够鼓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鼓励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 首先需要国家的有关部门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比如, 可以借鉴美国的“慈善免税” 法律, 将对企业慈善捐款抵税的规定尽可能细化、 操作化。

 同时, 建立“企业慈善信息数据库”, 将企业的上述信息记录其中, 企业可以凭该库的数据信息, 依据相关规定, 向政府税务部门申请免税。

 此外, 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鼓励中国境内企业定期组织员 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还应鼓励中国境内企业在招聘时, 对累计参加一定时间志愿服务的人士, 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再就业者, 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 政府则为达到要求的企业提供某些优惠政策。

 这样能够保障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 五)

 建立志愿者档案库。

 在调研中发现, 志愿者组织的“贴心” 关注, 会使志愿者对组织产生强大的归属感, 甚至亲切地将组织成为他们的“娘家”。

 志愿者档案建立之后, 在安排培训、 分配工作、组建项目 团队的时候, 组织管理者就能够更有针对性。

 首先,志愿者组织招聘志愿者时可以借助科学测评方法, 或向专业人士咨询, 考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并分类保存他们的相关信息。

 同一个活动项目 中, 再根据每个志愿者的专业、 爱好、特长, 以及素质测评的结果、 活动项目 需求等作进一步细分。或者根据志愿者对活动项目 所需的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 分

  类为“可随时工作”、“需进行补充性培训”、“需进行全面培训” 三类。

 进行归类之后, 在规划新项目 时就能够迅速做出团队成员 分工安排,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另 外可以实施网络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在志愿者招募、 选拔过程中作用很大。

 通过网络, 一个人可以很快成为一名 注册志愿者, 并且可以了 解最新的志愿服务信息。

 建立信息网络, 可以系统地发掘和动用社区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成立志愿者资源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关怀团体, 建立地区性志愿者资源网络及有效的服务中介系统, 以作为招募和统筹志愿者的途经。

  课题指导:

 林炯泉 课题负 责:

 蔡芳阳 课题组成员 :

 林炯泉、 蔡芳阳、 连江淮 执

 笔:

 蔡芳阳、 连江淮

推荐访问: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与思考 常态 志愿服务 思考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