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学习心得(2020)(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16 19: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记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学习心得(2020)(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总书记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学习心得(2020)(完整文档)

 

 总书记在 2020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5 篇)

 总书记在 2020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 第一篇: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了 84 次“人民”;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到了 28次“人民”。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一句话被反复提及,那就是总书记所说的“人民至上”。如果把目光聚焦历年全国两会,不难发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始终贯穿“人民至上”的主线,处处流露“为民情怀”的理念。在当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之年,“人民至上”的意义显得格外深远。

  情系人民心声,甘做群众“孺子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总书记 3 次调研考察,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患者群众和社区居民;两会期间,总书记 4 次“下团组”来到代表、委员中间,倾听基层声音,感知人民冷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纷繁复杂,而人民是“解锁”基层工作的致胜法宝。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更应当响应总书记号召,走入田间地头,走入百姓家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话,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甘做群众“孺子牛”,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情怀”。

  坚持人民至上,勇担联防“领头羊”。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是“为民情怀”?当防疫的号角吹响时,我们看到那一幕幕为了拯救生命的震撼场景便是

 最好的解答:医护人员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舍小家为大家,不舍昼夜奋战在一线;基层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驻守防疫前线,信息摸排、卡口值守、定期消毒,50 多天的坚守就像一道坚实的防护盾,立在疫情前,立在群众的生命安全前;我们还看到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纪律、听指挥,自我封闭,自我隔离……总书记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不惜一切代价。”当看到很多地区实现“清零”,一例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逐渐转危为安,便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一线基层工作者的价值,也真正理解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含义。

  勇挑人民重担,争做发展“挑山工”。习近平总书记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刷新”珠峰高度。勇攀高峰,不畏艰险的“登峰精神”在攀登者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正是因为“一心为国、一心为民”,才得实现中国再次站上世界巅峰。当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迫在眉睫,更需要我们基层工作者不断发扬“登峰精神”,“不事艰而不为、不任重而畏缩”,勇挑人民重担,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不断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精准脱贫退出。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唯有实干,才能得民心、顺民意、聚民力,只要我们始终情系人民心声、坚持人民至上、勇挑人民重担,就一定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总书记在 2020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 第二篇: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发展

 史中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观之古,嘉兴南湖畔,是革命先烈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之“红船精神”破得重重壁墙;视之今,塞上绿洲处,是广大党员干部依靠人民、艰苦奋斗之“右玉精神”越过绵绵山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炼出的中华民族四个伟大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性,体现出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性,寓意深厚、意义重大。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右玉精神”等,都是总书记指出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具体表现。根据这些论述,我们把伟大民族精神从 A 到 C 概括起来就是 Admirable:富于创造,可敬可佩;Brilliant:奋勇拼搏、理想灿烂;Constant:依靠人民,忠诚坚定。

  最可佩的民族精神,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富于创造、迎难而上是民族精神动力源泉。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才有了遇到无数次挫折而又不断奋起,领导了轰轰烈烈反帝反封建革命;是“苟日新,日日新,再日新”的革新精神才有了经历千万番苦难而又百炼成钢,取得了民族解放斗争伟大胜利;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自我警醒意识才有了面对艰难险阻而又不变初衷,开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闯将,中华民族就建设不了青藏公路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就创造不了“天宫”“蛟龙”等响彻寰宇的国之重器。在外辱内乱的紧急关头,是一位位仁人志士冲锋在前,支撑起了逐渐壮大的国家,是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前进的内驱力,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创造,使中华民族成就出彩篇章;担当,使中华民族尽显英雄本色。

  最灿烂的民族精神,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奋勇拼搏、理想高远是民族精神深层次展现。从井冈山到长征,从延安

 到西柏坡,从书生意气,指点方遒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前仆后继、驰骋疆场的拼搏精神深深影响每一代华夏儿女,舍小家、顾大家的理想信念深深烙印在每一段历史瞬间。英雄的沂蒙人民、雷锋、郭明义、黄文秀、黄大年等身上所具有的奋勇拼搏的能量、理想高远的坚韧带给了万千人民信心和幸福,给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与力量,正是我们灿烂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没有变,在世情、国情更加复杂的条件下,让奋斗的甘露浇灌我们理想的花朵,用拼搏的清泉滋润我们信念的美果,让我们向理想致敬,向英雄致敬。

  最坚定的民族精神,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依靠人民,团结一心是民族精神力量支柱。回望过去,伟大的中华民族始终高举团结大旗,依靠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一次次历史性飞跃。反对外来压迫,中华民族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华夏儿女展现最坚定的友爱互助信念。依靠人民,守护希望,团结一心,凝聚力量,熔铸了一种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精神,锻造了一种和谐相处、守望相助的精神,成就了一种志同道合、交织相融的精神。号角奏响处即是众志成城,汇聚的不仅仅是人心,还是一个国家的光明前途,荣昌繁华。

  冀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新时代,长河浩荡,风鹏正举。青年,身处国家而为国人,应一片爱国之心花,奉灼灼之国华,传承民族精神,富于创造、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理想灿烂,依靠人民、团结一心,耕耘祖国的未来,耕耘民族的希望,步步走向更有价值的自己,步步迈向中国更辉煌的明天!

  总书记在 2020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 第三篇: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

 章《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文章中 84 次提到人民,彰显了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也是一个鲜明的信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发扬和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与群众“肩并肩”前行,圆群众想要圆的“梦”,做群众想要做的“事”,给群众想得到的“利”。

  始终心系人民,永葆为民的情怀。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无论是“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还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亦或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都深刻地阐述了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想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必须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至上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作为矢志不渝的价值理念和最高价值遵循。最珍贵的是历经沧桑后,依旧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党员干部必须谨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牢记我们党的“根”和“本”,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自觉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自身的奋斗目标融合起来,将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群众诉求是否真正得到了切实解决等等,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从而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始终师从人民,善学为民的方法。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佳的课堂。回顾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历史一再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反观现实,有的党员干部说起“有字之书”头头是道、侃侃而谈,但对于群众这本“无字之书”却是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工作自然就容易跑偏。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党员干部拜人民为师,首先就得摆正自己的位置,甘当“小学

 生”,能坐“矮板凳”,决不能嘴上“老师”喊得亲热,心眼里却把群众当成“大老粗”“泥腿子”而轻视群众。要搞明白“器满则溢,志满则退”的道理,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坚决消除职位和权力带来的优越,淡化形式与官僚描绘的形象,带着真心真情真意向群众讨教,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确保获得真知识,学到真本领,掌握真功夫。

  始终身入人民,常做为民的实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不管是“顺民心”,还是“逆民心”,归根结底都是要看群众的“脸色”,群众笑了就说明事情办好了,群众怒了就说明了事情办砸了。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埋头苦干”,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从来不考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尽干些自为领导满意的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党员干部要想把事情办在“点子”上,关键还是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主动身入基层,心至群众,慎之又慎、深之又深地开展调研,善于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摆龙门阵”,不断拉近彼此的距离,确保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摸到实底。同时,要在掌握到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做到三思而后行,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和比较,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招硬招,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总书记在 2020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 第四篇:

  能用上“珍藏”二字的,必是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么,何为党员干部的“珍藏”?那便是立场鲜明的政治品格、初心不改的为民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底色。党员干部立身立业当“珍藏”,知行止、明进退,做新时代的智者、仁者和强者,用行动诠释忠诚,担当践行使命,奋斗书写新时代。

  珍藏好“党性意识”,因为它是言行举止的“一身正气”。经营分红的名义

 “掩耳盗铃”的王晓光,沉溺于纸醉金迷、沉醉于声色犬马的冯新柱,被政治掮客套路而失去政治鉴别力的秦光荣、白恩培……无论是权力观的病变、人生观的塌方,还是价值观的扭曲,究其根本,皆是党性意识的动摇和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性意识是思想之弦和行为之舵,船到中流要谨防急浪若奔,人至半坡当慎防滑石滚落,不论是对待大行还是小节,不论是身处人前还是人后,党员干部都应妥善珍藏好“党性意识”,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秉持清正廉洁之心,凝魂聚气、慎独慎微,唯有如此,才能心中有“公”,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不因片刻的疏忽大意致使“党性意识”丢失,不让环境的“点墨”浸染为人做事的清白,劲笔写就立身、处世、为政的浩然正气。

  珍藏好“民本情怀”,因为它是干事创业的“一枝一叶”。第十期的《求是》杂志上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文章中 84 次提到了“人民”一词,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本情怀。树木的一枝一叶摇曳出了其葱郁繁茂的生命力,“民本情怀”的“一枝一叶”激发出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党员干部唯有珍藏好“民本情怀”,才能葆有干事创业的热情,才能更好地把人民的所呼所盼转化为实际行动。那么,党员干部当如何珍藏好“民本情怀”?就是要深耕“利民之事”,要有张富清“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实干作风,要有杨善洲“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的实事求是,要有廖俊波“农民不容易,我们不能让农民吃亏”的实心实意,努力做出工作实绩。正所谓“为政,通下情为急”,党员干部当厚积“民本情怀”,心之所系在民众安危,心之所念在群众冷暖,平易近民知民意,双脚丈量通民情,肝胆做事解民忧,始终勤勉于为民之事。

  珍藏好“挫折教育”,因为它是行至成功的“一臂之力”。俗语云:“速生

 之木易朽折。”先成长,后长成,经受狂风骤雨的考验,是树木茁壮的必要阶段,党员干部亦是如此,只有历经千锤万凿的熔炼,方能发出纯金的光彩,挺起有钢劲、有韧性、有硬度的铮铮脊梁。纵览古今,小至个人,大至国家,概莫能外。勾践,尝苦胆,激发昂扬斗志,卧薪床,孵化必胜信念,终于一雪前耻,三千越甲尽吞吴兵。中国也正是在坦然面对风浪,积极应对挑战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此可见,“挫折教育”既是启明星也是垫脚石,启迪智慧的同时更催人奋进,正是在挫折和磨难的珍藏和深悟中,人生有了更为波澜壮阔的风景,未来有了更加绚丽多姿的色彩。党员干部当珍藏每一次的“挫折教...

推荐访问:总书记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学习心得(202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总书记 学习心得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