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9篇

时间:2022-08-28 14: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9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大学生劳动教育》配套教学教案 第1章课时内容 言传身教——劳动与劳动教育授课时间 90分钟课时 22 教学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9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9篇

篇一: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学生劳动教育》 配套教学教案

 第1章 课时内容

 言传身教——劳动与劳动教育 授课时间

 90 分钟 课时

 2 2

 教学目标

 熟悉劳动的含义、分类与目的。

 熟悉劳动教育的含义与目标。

 熟悉劳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了解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开展。

 了解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教学重点

 劳动教育的含义与目标。

 劳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教学难点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开展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课前自测检测对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2)然后讲解劳动的含义、分类和目的;(3)接着讲解劳动教育的含义与目标、内容、途径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和人才模式培养的改变等知识;(4)最后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我做家长的一天”进行同步实训。

 2. 教学手段:(1)通过演示讲解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和测试进行深入了解和巩固;(2)最后对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训练。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的实例外,可以补充讲解劳动与劳动教养的一些案例,加深学员对劳动教育的理解。

 教学内容

  讨论问题:1.什么的劳动?

  2.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事哪些劳动? 3.当今社会如何进行劳动与教育的融合?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学习目标】

 【课前自测】

 1.1

 劳动 1.1.1 劳动的含义 1.1.2 劳动的分类 1.1.3 劳动的目的 1.2 劳动教育 1.2.1 劳动教育的含义与目标 1.2.2 劳动教育的内容 1.2.3 劳动教育的途径 1.2.4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 1.2.5 产教融合的开展 1.2.6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劳动实践活动——我做家长的一天

 劳动实践活动报告 思考练习

 小结

 1. 了解劳动的含义、分类和目的。

 2. 掌握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

 3. 掌握专业 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劳动教育。

 4. 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思 考 与 练习

 (1)马克思定义的劳动包括哪几层含义?根据他的定义,应该如何归纳“什么是劳动”? (2)劳动有哪些常见的分类?试举例说明。

 (3)对大学生而言,劳动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4)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有哪几个方面?劳动教育的内容又有哪些? (5)劳动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如何了解各个途径的作用? (6)简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第2 章 课时内容

 坚定不移——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精神 授课时间

 90 分钟 课时

 2 2

 教学目标

 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择业、就业与创业观。

 领会奋斗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熟悉并学习我国的“三个文化”与劳动精神。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与劳动价值观 择业、就业与创业观 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奋斗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个文化”与劳动精神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课前自测引出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2)然后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择业、就业与创业观等劳动观念;(3)接着介绍奋斗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个文化”等劳动精神;(4)最后通过“我是一名暑期工”劳动实践活动进行。

 2. 教学手段:(1)通过演示讲解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和测试进行深入了解和巩固;(2)最后对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训练。

 3. 教学资料及要求:在讲解劳动价值高与劳动精神的过程中,应多展示典型案例,并让学员自行分析。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在前面讲解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基础知识,本章介绍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精神。

 讨论问题:1.劳动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什么用? 2.我国出现过哪些劳动观念?

  3.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具备哪些劳动精神?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2.1 ERP系统的关键术语 【学习目标】

 【课前自测】

 2.1 劳动观念 2.1.1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2.1.3 择业、就业与创业观 2.2 劳动精神 2.2.1 奋斗精神 2.2.2 劳模精神 2.2.3 工匠精神

 2.2.4 “三个文化”与劳动精神 劳动实践活动——我是一名暑期工 劳动实践活动报告 思考练习

  小结

 1. 了解劳动观念。

 2. 熟悉劳动精神。

 思考及练习

 (1)试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原理等角度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 价值观。

 (2)简要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发展。

 (3)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各是什么? (4)什么是奋斗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5)谈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

 第3 章 课时内容

 修身养性——劳动思想、态度与品质 授课时间

 135 分钟 课时

 3 3

 教学目标

 学会尊重一切劳动和劳动者。

 杜绝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思想。

 培养热爱劳动、诚实劳动、主动劳动和合法劳动的态度。

 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劳动品质。

 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的劳动品质。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自测题检验自己的劳动思想品质;(2)然后讲解劳动思想,包括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杜绝错误的劳动思想;(3)接着通过讲解热爱劳动、诚实劳动、主动劳动、合法劳动,培养劳动态度;(4)然后讲解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珍惜劳动成果等优秀的劳动品质;(5)最后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校园里的‘环卫工’”进行实践训练。

 2. 教学手段:(1)通过演示讲解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和测试进行深入了解和巩固;(2)最后对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训练。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的实例外,可根据学习情况对典型的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的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在前面讲解了劳动观念和劳动劳动精神的相关知识,本章将对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讨论问题:1.人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劳动思想?

  2.什么样的劳动态度才是正确的? 3.大学生应该培养哪些优秀的劳动品德?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学习目标】

 【课前自测】

 3.1 劳动思想

 3.1.1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3.1.2 杜绝错误的劳动思想 3.2 劳动态度 3.2.1 热爱劳动 3.2.2 诚实劳动 3.2.3 主动劳动 3.2.4 合法劳动 3.3 劳动品质 3.3.1 吃苦耐劳 3.3.2 爱岗敬业 3.3.3 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实践活动——校园里的“环卫工”

 劳动实践活动报告

 思考练习

  小结

 1. 了解并提升劳动思想。

 2. 熟悉并培养劳动态度。

 3. 培养优秀的劳动品质。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我们要尊重一切劳动和劳动者? (2)大学生张某开通了网络直播,为了博取关注,张某没日没夜地更新内容,导致他经常缺课,成绩下降得非常厉害。分析张某的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国家统计局测算,近几年全国大中型饭店、酒店 60%~70% 的营业额来自于公款吃喝,每年吃掉的公款数以百亿元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思想在作祟? (4)大学生劳动态度的培养内容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进行培养? (5)你身边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人吗?说说你在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4 章 课时内容

 出类拔萃——劳动知识与能力素养 授课时间

 135 课时

 3 3

 教学目标

 理解劳动中所需的伦理知识和心理知识。

 掌握常见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

 熟悉在劳动中需要掌握哪些劳动能力。

 理解劳动需要创新,培养创造性劳动的意识。

 理解劳动需要分工和合作。

 教学重点

 供应链采购模式 批量订购的各种方法 库存管理的模式与管理策略 教学难点

 使用不同的采购模式采购物料 各种订货批量方法 库存管理模式和分类管理策略管理物料 RFM 模型的应用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课前自测引出劳动知识与能力;(2)接着介绍劳动知识、劳动能力的基础理论知识;(3)然后介绍劳动与创新和合作的相关知识;(4)最后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天野里的风景线”进行实践训练。

 2. 教学手段:(1)通过演示讲解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和测试进行深入了解和巩固;(2)最后对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训练。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的实例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对劳动与创新、合作的最新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创新与合作在劳动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在前面讲解了劳动思想、态度和品质的相关知识,本章主要介绍劳动知识与能力素养的相关知识。

 讨论问题:1.劳动者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2.劳动创新重要吗?为什么??

  3.你在劳动中用到过或会想用创新的内容吗?

  4.如果看待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学习目标】

 【课前自测】

 4.1 劳动知识与能力 4.1.1 劳动知识

 4.1.2 劳动能力 4.2 劳动与创新 4.2.1 劳动创新的概念 4.2.2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 4.3 劳动与合作

 4.3.1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 4.3.2 劳动分工与团队合作 劳动实践活动——田野里的风景线 劳动实践活动报告

 思考练习

 小结

 1. 掌握劳动知识与能力。

 2. 掌握劳动与创新。

 3. 掌握劳动与合作。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劳动伦理知识中有尊严地劳动、公平地劳动、自由地劳动和幸福地劳动所代表的含义。

 (2)什么是心理压力?什么是心理疲劳?职业怠倦又有哪些特征表现? (3)广义的劳动能力和狭义的劳动能力各是什么含义? (4)什么是劳动创新? (5)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劳动关系是怎样的? (6)什么是劳动分工? (7)如何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5 章 课时内容

 自立自强——劳动与生活 授课时间

 90 分钟 课时

 2 2

 教学目标

 积极培养生活劳动习惯。

 深刻理解个人生活劳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明白勤工助学的好处。

 深入认识勤工助学。

 教学重点

 宿舍劳动、家庭劳动。

 勤工助学的好处。

 教学难点

 个人生活劳动对生活的影响。

 勤工助学的途径、方式与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课前自测引出大学生生活劳动;(2)接着介绍生活劳动的习惯和个人生活劳动的影响等知识;(3)然后介绍勤工助学的相关知识;(4)最后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宿舍是我家”进行实践训练。

 2. 教学手段:(1)通过演示讲解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和测试进行深入了解和巩固;(2)最后对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训练。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的实例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分享自己生活中得劳动习惯,以及在校园中可以采取的勤工助学手段。。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前面介绍了劳动知识与能力素养的相关知识,本章主要对劳动与生活进行介绍。

 讨论问题:1. 生活劳动对形成健康的人格有什么影响?

  2. 你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吗?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学习目标】

 【课前自测】

 5.1 个人生活事务 5.1.1 培养生活劳动习惯 5.1.2 个人生活劳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5.2 勤工助学 5.2.1 勤工助学的好处

 5.2.2 勤工助学的深入认识 劳动实践活动——宿舍是我家

 劳动实践活动报告

 思考练习

 小结

 1. 了解个人生活事务。

 2. 深入理解勤工助学。

 思考与练习 (1)宿舍劳动和家庭劳动的习惯应该如何培养? (2)个人生活劳动可以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3)勤工助学有哪些好处? (4)勤工助学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哪些? (5)就目前来看,勤工助学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 (6)学生在校外才加勤工助学劳动时,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7)勤工助学常见的文书有哪些?各包含什么主要内容?

 第6 章 课时内容

 脚踏实地——劳动与职业 授课时间

 135 分钟 课时

 3 3

 教学目标

 了解实习的作用,培养正确的实习态度。

 注意实习安全。

 区分实训与实习,掌握实训的关键。

 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

 了解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的基本含义。

 教学重点

 实习的阶段、态度和安全。

 职业道德的含义、主要内容。

 生产劳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实训的概念、关键和对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职业道德的素质培养。

 服务劳动的特殊性、功能和作用。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课前自测引出实习、实训和职业道德;(2)接着介绍实习与劳动、实训与劳动;(3)然后介绍职业道德、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等知识;(4)最后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争当实习明显”进行实践训练。

 2. 教学手段:(1)通过演示讲解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和测试进行深入了解和巩固;(2)最后对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训练。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课外书籍收集其他案例。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前面介绍了劳动与生活的相关知识,本章主要对劳动与职业进行介绍。

 讨论问题:1. 实习对大学生进入社会有什么好处?

  2. 在实训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自己?

  3. 你认为职业道德应该具备哪些内容?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学习目标】

 【课前自测】

 6.1 实习与实训

 6.1.1 实习与劳动 6.1.2 实训与劳动

 6.2 职业劳动 6.2.1 职业道德

 6.2.2 生产劳动 6.2.3 服务劳动 劳动实践活动——争当实习明星 劳动实践活动报告 思考练习

 小结

 1. 掌握实习与劳动、实训与劳动。

 2. 理解职业劳动。

 思考与练习 (1)实习对大学生和企业各有什么作用? (2)实习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3)实习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4)实训与实习有什么区别? (5)提升实训效果的关键有哪些? (6)什么是职业道德,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7)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8)简述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的含义。

 第7 章 课时内容

 助人...

篇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章立足时代,感悟劳动精神

 案例导学“大国工匠”管延安:为港珠澳大桥拧螺丝的“深海钳工”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一桥连三地”的世纪工程,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纪七大奇迹之一”。而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管延安,就是这座超级工程的建设者之一。33节巨型沉管,60多万颗螺丝,他创下了5年零失误的深海奇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目 录劳动和劳动者 01劳动价值观 02劳动精神 03CONTENTS

 第一节 劳动和劳动者01

 课前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以下话题:(1)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劳动?(2)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必要参加劳动锻炼吗?(3)平时在家,你会帮助父母做家务吗?

 对于“劳动”这一概念,人类的认识历史其实已经相当长了,在很早以前古人便揣摩到了“劳动”的真谛,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的“作”便是对劳动的一种解释,有“从事某种活动”之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是“农作”的直观解释。

 一、劳动的概念(一)劳动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活动要生产某件产品,例如衣服,就需要进行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这种生活活动,尽管是最为常见的也是较为简单的劳动活动,但其中却已经包含着劳动的本质规定和全部要素。一般而言,生产衣服的活动,涉及生产的目的、操作方式、操作对象、操作手段和操作结果。这样的一种生产活动,我们通常称之为劳动。

 一、劳动的概念(二)

 劳动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而劳动力则被理解为是“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过程就是个体运用其智力和体力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改变着自然对象,同时人自身的自然得到了重塑和改善。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一、劳动的概念(三)

 劳动的双重塑造意义劳动者自身(劳动的主体化范畴)劳动劳动对象(劳动的对象化范畴)

 一、劳动的概念(四)

 劳动的分类劳动的分类按区别劳动的不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按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按劳动力的消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按劳动者的技术、操作水平的差别,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按劳动的存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潜在形态的劳动,即人的劳动能力;流动形态的劳动,即劳动力的实际消耗过程;凝结形态的劳动,即劳动成果。按劳动的生产性,可以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1.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劳动者以自己的身体运动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而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以消耗体力而改变劳动对象形式为基本特征。脑力劳动则主要是人的脑力的消耗。实际上,任何劳动活动,都包含着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两个方面。尽管任何劳动都包含着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但不同的劳动,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

 2.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中,马克思结合社会生产关系,将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种形态。生产劳动是“生产商品、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在非生产劳动中,“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或者说“劳动都是作为服务被购买的”。

 3. 劳动新形态劳动越来越具有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服务性劳动在社会中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

 二、劳动的重要意义

 资料链接“五一”的由来

 二、劳动的重要意义

 2.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营造劳动光荣风尚是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的突出要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物质财富要求的增加,劳动光荣的重心逐渐偏移到对物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上。新时代到来,劳动光荣着重强调劳动人民在精神上的重塑,产生了劳模精神、创新精神等新型词汇。二、劳动的重要意义

 二、劳动的重要意义3.劳动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力量

 榜样力量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

 劳动者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凡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和群体,都可称为劳动者。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从社会组成看,劳动者分为工人、农民、等。目前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普通岗位和低端岗位也能焕发耀眼的光彩。三、劳动者的概念

 榜样力量用勤奋追逐自己的梦想2019年第 33届 “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在这份 30名人员的名单中,一位来自快递行业的基层工作人员格外显眼,他的名字叫曹小军,是来自京东物流的一位普通快递小哥。

 第二节 劳动价值观02

 一、前现代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之前,人类对劳动的价值评价一直不高,劳动基本上处于被贬低的地位。例如,我们在孔子的《论语》中所见到的孔子与樊迟关于种植的对话,或者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关于生活方式的论述,都能够看到这种情形。樊迟想学稼与圃,孔子的评价是樊迟成不了大器,而只能成为“小人”。亚里士多德的三种生活方式(理论的、政治的和日常的)的论述,恰恰不见有劳动的生活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异化劳动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劳动是个体自我实现的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一)

 劳动创造财富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也是对劳动价值观的最新阐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劳动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劳动一般或无差别的人类社会劳动,“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消耗的凝结”,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其物的形态形成了商品的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劳动的形态总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一些劳动形态消失了,新的劳动形态又产生了。另一方面则是物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则是由人类的具体劳动来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二)劳动创造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恩格斯指出,“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在其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逐渐地学会使自己的手能做出一些动作,从开始时简单的动作到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使用自己的手作为作用自然对象,由此而获得生存必需品。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三)劳动是个体自我实现的条件马克思的伟大之于,他不仅把劳动看作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更是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劳动不仅是全部生产力的源泉,更是真正的人性所在,是人的解放和自我实现之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四)异化劳动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在阐述劳动的创造性价值的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异化劳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私有制的社会背景下,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不仅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反而是对劳动者身心的摧残。在社会主义公共制下,劳动的异化性得以消除。劳动也因此而成为创造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活动。

 资料链接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马克思注意强调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人。马克思注意的劳动观以机器大生产为背景,大工业生产把工人绑在机器上,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生产线、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人就成为流水线上的“零件,单独的人不能完全掌握生产过程,因而人的劳动碎片化,其实就是人的发展被异化了,劳动是被异化的人的劳动,例如很多工人在车间里做拧螺丝这项工作,以这种工作方式工作,工人也只是生产线的一个“零件”。

 ①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有三个工匠在一起盖房子。行人路过,分别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匠一脸茫然地说:“没看到我在忙吗?工头安排我来砌砖呢。”第二个工匠很兴奋地说:“我在盖一栋很大的房子,等这房子盖好了,就可以住很多很多人。”第三个工匠非常自豪地说:“我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丽。我要争取将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称赞我们的城市是最漂亮的。这是我这辈子一定要做的事情!

 三、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二)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从个人角度来看,劳动是人类谋生的基础性手段,劳动创造的个人财富能够让个人的生活更具有幸福感。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三)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劳动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四)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辛勤劳动就是要有“苦干”精神。只有脚踏实地地辛勤劳动,个人的辉煌和民族的复兴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诚实劳动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以诚为先,以诚为重,坚决反对投机取巧,坚决反对瞒骗欺诈,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劳动原则。创造性劳动是要从提升劳动效率出发,在劳动过程中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创新劳动技术、劳动过程、劳动组织方式等,由此实现劳动个体的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

 榜样力量“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在重重的压力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第三节 劳动精神03

 劳动精神是一种对待劳动的态度,是每位劳动者 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

 新时代劳动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汲取了我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民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品质,彰显中国意蕴、民族意蕴和时代意蕴。新时代劳动文化蕴含着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元素,彰显出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导向功能,对人民群众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激励和塑造中国劳动人民实干精神,凝聚起中华民族前行的力量。

 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谢 谢 观 看

篇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劳动与 人类历史

 内容 学时 形式 方法 主体 重点目标设定 理 论内容 2 理论教学 案例导入+主题讨论 学生+教师 分析劳动对人类诞生和进化的内在影响 理论讲解 教师+学生 1.解释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2.诠释劳动与人类教育之间的内部关系。

 合 作探究 1 课内实践 课前:资料收集 学生+教师 信息获取与处理、团队合作 课中:小组展示 学生+教师 知识内化、表达能力、文案能力 课后:总结反思 学生+教师 知识的内化与表达能力的反思 教 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的基本概念,理解劳动与人类诞生、劳动与社会发展以及劳动与人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

 2.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的基本精神,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劳动价值和劳动教育诸多论述的价值意涵和现实意义。

 3.立足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的立场分析相关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自觉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术思考能力。

 教 学重点 1.分析劳动对人类诞生和进化的内在影响。

 2.解释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3.诠释劳动与人类教育之间的内部关系。

 教 学难点 1.分析“人的诞生”的含义。

 2.解释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于“类本质”的认识。

 3.诠释“创造性劳动”的表现方式。

 4.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与意义。

 一、课程引入

 劳动是人类社会中最悠久、最普遍、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蕴含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诸多“秘密”。劳动对人类自身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劳动对人类教育的开展有什么意义? 二、新课导入

 案例导入:人与猿骨骼对比图 主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组间分享。

 1.仔细观察并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与猿骨骼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通过观察人与猿骨骼对比,思考这些变化为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

 劳动与人类的诞生

 人是生物性和精神性存在的统一。人的诞生,一方面体现为人与其他物种相比所具有的特殊生物属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劳动与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 劳动与人的独有生物属性的发展

 人猿揖别是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然而猿究竟是怎样、在何时进化为人的问题,一直充满着争议。直到 1876 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发表,这个问题才得到科学准确的回答。

 这一小节需要重点展开三个知识点:

 1 1.1 劳动与手足机能的完善

 直立行走是完成从猿转变到人这一过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步,但是人能够从猿分化出来成为直立行走的动物并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真正的区别其实在于人类的“双手被解放出来”,在于人手的自由制造和使用工具成为可能。

 2 1.2 劳动与语言能力的形成

 人类的语言能力,正是通过劳动才最终形成。伴随着人类集体劳动的出现,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生产活动逐渐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变得更加亲密,而且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加强彼此协作的好处。在一些共同的劳动活动中,人类逐渐意识到需要发明出一种共通的媒介以便于彼此的相互交流。基于这一需要,人的身体器官再次发生进化,人逐渐学会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语言也就应运而生。

 3 1.3 劳动与大脑思维的成熟

 脑的发育与人类的劳动紧密相关。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人类接触自然世界的范围日益变大,大脑接收和需要处理的外界信息也就更多。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更是需要不断训练和提升大脑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正是这样,作为思维器官的大脑逐渐得到了进化。大脑思维的形成,意味着人类自身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掘,意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了智力上的保证,意味着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由此,人类与动物出现了真正的分化,它彻底从动物界中独立出来,并有了独特的体态特征。

 2. 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

 人与动物相比,不仅在生理机能上存在诸多显著性差异,更在精神层面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实际上,劳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的生物属性,而且也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这一小节需要重点展开二个知识点:

 1 2.1 类 本质的概念

 介绍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马克思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当作人的本质,或者说,以“类”作为人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

 2.2 劳动如何实现人的 类本质

 劳动是人类特有目的性的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劳动自身也可以是目的,人可以通过劳动来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意味着人类的诞生不单纯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劳动让人从动物中独立出来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物进化过程,它还具有满足人类的自我实现这一社会性功能。

 从学会制造第一个生产工具开始,人类就不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除了劳动能力的获得,劳动知识的获得同样可以显现劳动的自由创造性。

 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获得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人自我存在的本质力量需要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自我创造,自我生成才能反观自我存在的理由。劳动毫无疑问就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自觉的对象化实践。

 第二部分

 劳动与社会的发展 劳动既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劳动在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运行的发展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劳动不仅是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钥匙,亦是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建构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而言,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创造之源。

 这一部分需要重点展开三个知识点:

 1. 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以解决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劳动工具的变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劳动被看作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其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起点,亦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劳动来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发现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由此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继而发现劳动人民的伟大作用。

 2.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

 自然界只是为劳动提供材料,只有劳动才能把材料变为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即把劳动区分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把商品看成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拥有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主要决定使用价值,而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马克思确定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价值成为了商品价值的一般尺度,而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因而就可以用抽象劳动时间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

 虽然当代社会的劳动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本节可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在当 代 社会,为何需要继续强调 “ 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 是 一个公理 ?

 3. 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源

 世界上绝大多数精神文明的成果,大都是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广大劳动人民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追求实用价值,还重视审美体验。劳动还促成了诗歌、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的诞生。劳动是所有人类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

 劳动与人类的教育 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还成就了教育。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教育。劳动规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实践特征。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劳动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深刻揭示教育诸多问题存在的现实根源,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需要重点展开三个知识点:

 1. 劳动是教育的本质

 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也是发生在人身上的教育。教育既承载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承载着教育功能的劳动本身也使人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拓展自己的才能和实现自己的成长。

 从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出,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社会主义中国,

 都将劳动视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属性,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这一节 可供学生讨论 的相关议题:分析和比较 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与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教育的差异 。

 2. 劳动是教育的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基本性质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虽然认为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反对那种将劳动与教学进行机械结合的做法,而是主张劳动与教学“平行”。那种单纯热衷于体力劳动、轻视学习科学原理的做法是一种“劳动拜物教”,其在本质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劳动教育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是知识教养与熟练技术的结合。现代劳动教育,或者说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要适应国民经济生产的实际需要,要科学有序地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3. 劳动是教育的内容

 在具体的学校课程设置中,劳动不仅是教育的方法,同样也是教育的内容,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情感层面培养学生高尚的劳动情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道德品质。二是在意志层面塑造和磨练学生坚毅的劳动意志,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和从事劳动实践的热情。三是在知识层面,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容,以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四是在技能层面,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在相应的岗位上能够学以致用。

 一般性的劳动并不天然具有教育的功能,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活动是对一般劳动的“课程化和育人化”改造,它在目的要求、活动对象、组织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认为学生凡是参加劳动就自然而然受到教育了,教育者必须要对学生参加的劳动活动进行“育人化”,使得学生参加的劳动不再是纯粹的劳动,而是具备教育性的过程和手段。

 将劳动转化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劳动在教育中的娱乐化、技艺化、形式化和惩戒化等问题。这些对“劳动作为教育内容”的错误理解,既违背了教育规律,也遮蔽了劳动教育的本真意蕴。

 这一节 可供学生讨论 的相关议题:分析当前 学校教育 实践 中 的 劳动教育异化现象。

 4. 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各种潜能和素质都获得了发展,显然包括德、智、体、美、劳以及个性、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它意味着人的生活的丰富性和人格的饱满、充实和完善,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发展、人的涵盖劳动生产实践在内的各种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明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点任务,为坚持立德树人提供了方向指引。

 四、课内实践

 “劳动是否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主题辩论 1、任务概述 针对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等新情况,引导学生辩论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是否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一话题。

 2、任务实施步骤 (1)选定辩论正(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反(劳动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双方。在班级内以学生自愿为主、教师分配为辅的方式确定人数大致相当的正反双方队伍; (2)正反双方队员集体搜集材料、准备论点、论据。

 (3)正反双方以民主推荐的方式确定四位代表参与辩论。

 (4)正式辩论。建议增加观众与台下队员的自由提问环节,主持人注意控制问题数量与时间。

 (5)评委根据最终双方辩手的观点、表现进行点评与评分; 3、评分标准 计分标准:观众评分 40%+评委评分 60%

 评分标准:

 (1)遵守辩论规则; (2)立论清晰; (3)辩驳得当; (4)临场反应佳。

 辩论赛评分表(建议)

 小组名称 评分项 总分 遵守规则(10 分)

 立论清晰(40 分)

 辩驳的当(30 分)

 临场表现(20 分)

 正方

 反方

 4、任务小结 通过本次辩论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同时也认识到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同时,在准备材料与辩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五 、课后作业

 请根据本章内容,结合实际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将讨论结果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

 1.如何...

篇四: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章节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 活动要求 备注1 第一章学模范,传精神社会调查1.学生按照5-7人成立《劳动教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此次活动;2.各小组自行设计活动方案,撰写活动策划书和学习提纲;3.小组内成员自由分工,但每位成员的劳动付出均要有所体现;4.每个小组需选择一位全国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等,搜集相关资料,对其典型事迹进行记录、整理并进行汇报展示,汇报具体形式自选;5.每位同学反思劳动经历和收获,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汇报、分享、交流活动过程和心得体会;6.汇报结束后,每位同学将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并以小组为单位将实践成果上交给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2 第二章讲劳动故事,展劳动精神情景剧比赛1.以《劳动教育》学习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2.各小组自行设计选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情景剧主题,每一场情景剧的时长为10-15分钟;3.小组内成员从剧本撰写到角色分配等工作采取自由分工,但每位成员的劳动付出均要有所体现;4.情景剧表演过程中所需实用道具,各小组集小组成员指挥,自行制作;5.比赛时间为课程结课前的某一天;6.评委小组评审时客观公正;7.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并颁发获奖证书。8.比赛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回顾讨论准备比赛、参加比赛和比赛后的心得体会,将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9.根据比赛结果和嘉宾评委的点评修改完善剧本,并将最终剧本上交给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3 第三章手工制作大PK劳动技能比赛1.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2.记录自己一周的学习生活安排;3.对电子手账页面(旅管)、酒店周边创意产品(酒管)、文创手工产品(文管)进行创意设计;4.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评比;5.评委评审时客观公正;6.评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最佳设计奖2名,最佳书写奖2名。7.以小组为单位反思劳动经历和收获,并在课堂上分享劳动心得;8.每位同学将自己的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以小组为单位将成果上交给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4 第四章为父母做一顿饭学会买菜做饭的简单方法与技巧,体会其中的艰辛与乐趣1.咨询父母喜欢的口味和菜色;2.亲自挑选购买食材,并进行菜单设计,要求荤素搭配,色香味全,营养健康,节约食料;3.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独自完成,如有人搭档,则他人只能进行指导或辅助;4.烹饪完成后拍照留念;5.用餐完成后,咨询父母对厨艺的评价;6.回顾整个烹饪过程、菜单特色和服务评价等,反思劳动经历和收获,将自己的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并将相关资料交给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一览表

 5 第四章文明寝室创建寝室设计1.设计要求:美观大方、清新高雅、设计新颖、有特色、有主题,内容文雅、积极向上,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要求,整体效果好。2.卫生要求:床上用品及衣物摆放整齐、生活用品按指定要求摆放规范、地面清洁卫生。3.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全员参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所有寝室必须参加评比。根据寝室设计风格和卫生整洁程度进行评分,得分在90分以上者授予“文明寝室”称号。4.活动结束后,以寝室为单位讨论交流文明寝室创建中的心得,制定让寝室长期整洁的措施,并付诸实施。6 第五章生产劳动创新大赛劳动工具创新、劳动过程创新和服务创新三个赛道中选择一项参加比赛。1.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可以跨专业、跨年级组队;2.从劳动工具创新、劳动过程创新和服务创新三个赛道中选择一项参加比赛;3.从劳动三创(创意、创新、创造)中选择一种形式开展生产劳动创新,并按规定提交创新文案,“创意”需要提交创意设计报告,“创新”需要提交创新说明报告,“创造”需要提交创造成果和创造说明;4.以学院或专业为单位开展生产劳动创新大赛;5.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创新大赛。根据大赛的结果和嘉宾评委的点评对创新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7.按照计划、组织、尝试、调节、总结等程序进行创新文案修改和完善;8.将最终创新文案上交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者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9.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实践经验和成果,每位同学反思劳动经历和收获,将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7 第五章专业实践活动事件树编制选择一项专业实践活动,进行事件树编制。1.学习了解事件树分析法的基本知识;2.选择一项专业实践活动,进行集体讨论或进行实地考察;3.确定初始事件;4.判断安全功能;5.绘制事件树;6.简化事件树;7.以小组为单位以网络推文形式展示或分享劳动实践成果(图文、视频、展示等形式),交流劳动心得;8.每位同学反思劳动经历和收获,将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并将项目成果上交给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8 第六章专业社会服务劳动创新策划与实践培育策划专业服务劳动创新,利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实践1.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可以跨专业、跨年级组队;2.向教师和同学了解本专业社会服务劳动的传统内容和形式;3.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社会(大众或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社会服务劳动的需求;4.分析社会对本专业传统社会服务劳动内容和形式的需求程度与满意程度,新需求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急需程度;5.结合专业特色,进行专业社会服务劳动创意或创新策划,并撰写策划书;6.参加策划大赛。根据专业社会服务劳动创意创新策划大赛的结果和嘉宾评委的点评对策划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7.按照计划、组织、尝试、调节、总结等程序进行策划方案修改和完善;8.以网络推文展示或分享劳动实践成果(图文、视频、表演等形式),交流劳动心得;(课内实践)9.将最终策划方案上交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者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10.后续步骤。联系服务单位(对象),以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形式组织策划实施;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实践经验和成果,每位同学反思劳动经历和收获,将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并实践成果上交给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

 9 第六章职业素养需求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以《劳动教育》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组建社会调查团队,找一家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素养需求调查,了解该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1.了解本校对所学专业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了解本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3.选择一家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注意选择合法的正常运营的单位;4.经由学校教师推荐或出具介绍信,与所选单位联系职业素养需求调查事宜;5.确定社会调查的取样对象,注意身份和职务的多样性。6.撰写社会调查计划书,编制访谈提纲或调查问卷;7.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前往选定单位开展访谈或社会调查,注意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8.整理调查结果,将单位对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提取关键词,绘制词频图。9.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职业素养需求”社会调查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所在学院。10.制作实践过程及结果展示材料,以网络推文形式分享实践成果和劳动心得,反思劳动经历和收获,将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并将项目成果上交给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10 第七章劳动与美好生活社会调查1.各学习小组结合本章内容,任意选择一项与“劳动与美好生活”相关的主题,开展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调查方法分析、提取、凝练、总结出该主题的词频情况,并制作一份词频图海报和一份活动总结材料;最后以海报或推文形式进行成果展示;2.在活动中请分配好各个组员的具体工作,并在总结材料中体现;3.在成果展示阶段,各组成果展示作品可以选择PPT、视频或表演的形式,展示时间3至8分钟;4.评委根据最终的成果展示进行评分;5.展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交流社会调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展示阶段的心得体会,将劳动心得填写在教材后面的“劳动体悟”内。6.根据展示结果和嘉宾评委的点评修改完善成果,并将最终成果上交给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或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

 1

 池州学院 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 的 设计与实践

 池州学院 劳动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大学生的劳动素养由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行为四个维度构成,四维并进、知行合一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以劳动心理学指导劳动教育实践,将高校劳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既可以为劳动教育实施的效果提供保障,又可以进行理论析出,丰富劳动心理学的内容。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养成性教育,要全面融入大学生活。

 【关 键 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劳动心理学,劳动课 池州学院的劳动教育始于 2010 年的劳动周制度,历经三次改革,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机制。2019 年学习强国安徽教育平台以“池州学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出劳动育人组合拳”为题,报道了池州学院的劳动教育实践成果。

 一、 池州学院 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 的 发展 历程

 (一)

 池州学院 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简况

 2010 年,池州学院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开始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试行劳动周制度。自 2011 年开始,学校大力改革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学校实行素养育人,初步建立起包含 10 门课程(德行素养、科学素养(数据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传统文化素养、身体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创新创业素养、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的、完善的大学生通识素养教育体系,以综合素养为统领,10 门课程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

 我校劳动素养教育一贯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推进的原则,以劳动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对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进行科学设计和管理,同时积极总结经验,探寻大学生劳动素养四个维度(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不断丰富劳动心理学和劳动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持续科学推进劳动素养教育实践。

 我校劳动素养教育有坚强的内外部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机制保障。学校和学院分别设有大学生劳动课领导小组和劳动课工作组。学校建有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研究团队,设有劳动素养教育专项经费和专项课题经费,已经出台了相关制度和文件,建有部门联动协调机制。

 (二)

 池州学院 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 改革历程

 0 1.2010 年试行劳动周制度

 2010 年,池州学院试行劳动周制度,将学生教室寝室卫生打扫、校园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和图书整理等列为学生劳动必修内容,纳入统一管理,劳动课由

 2

 教务处管理,后勤处协同负责,协调各专业班级有序开展,劳动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2.201 11 年纳入通识 素养 教育体系

 2011 年学校启动大学生通识素养教育,劳动课作为劳动素养教育的主要依托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专设 30 课时和 1 学分,专设教学大纲。劳动素养教育教学和班级安排由教务处负责,各班辅导员具体组织开展,出台了《池州学院大学生劳动课管理暂行规定》、《池州学院劳动课程实施细则(试行)》,从制度上对劳动教育作出规定。2011-2013 年期间的劳动教育是以实践技能培训和锻炼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具体形式以理论知识讲座和卫生打扫、绿化养护等实践活动为主。2014 年学校出版《大学生劳动素养》,该教材在内容结构上共包含五部分:政策篇、经验篇、价值篇、实践篇和感悟篇。至此,劳动素养教育内容拓展至劳动素养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开始关注劳动心理学在劳动素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基本成型,第一次改革基本完成。

 6 3.2016 年建立四级管理模式

 2016 年,学校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启动了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第二次改革,正式出台《池州学院大学生劳动课管理规定》。从总则、领导小组、开设时间、劳动内容、指导教师、课堂纪律、专项经费、课时与成绩、评价标准等十四个方面对学校劳动素养教育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各学院依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课教育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教务处负责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工作。自此,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总管、教务处主管、二级学院分管、后勤集团和团委协管的四级管理模式。学校正式成立由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专业教师组建的劳动素养教育研究团队,各具特色的专业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8 4.2018 年启 动劳动素养教育综 合改革

 学校于 2018 年开始启动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第三次综合改革。立项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委托项目“大学生劳动素养课程标准与实施机制研究”和池州学院《大学生劳动素养》优质教材项目,课题组全力开展大学生劳动素养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修订工作。

 《大学生劳动素养课程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在结构上包括总纲和分项内容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劳动素养教育的总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时数和教学通则等。分项内容标准规定劳动素养课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基本教学设备以及教

 3

 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以“适需+适用,知识+技能,必修+选修”为教材撰写原则,按照学习目标、内容概要、心灵启迪、情景解析、劳动百科、拓展空间、劳技擂台、创意空间、劳有所思等九个版块组织内容,适用于“必修+选修,教学+自学,线上+线下,学习+评价,习得+创新,劳动+活动,准备+体认,展示+比赛”的“8+”实施路径,...

篇五: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20年第23期(总第691期)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41·摘

 要: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着重从教育管理机构、实践课程大纲、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建构普通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从学校主导、经费投入、实践场所、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课程体系提供保障支撑。关键词:普通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一、正确认识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的重要价值20世纪50年代,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我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并纳入到国家宪法之中,把爱劳动定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把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作为一项主课。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劳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逼迫的形势下逐步开始淡化、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使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使得教育逐步偏离了育人的本质。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它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效果,进而产生“以劳促全”的社会效果。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提高团结协作的道德素养,增强创新创业的智力水平、锻炼健康的体魄,体验劳动之美的心灵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根据以上要求,普通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课程(32学时)和实践课程(劳动周或劳动月),理论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明确依托课程,或开设《劳动科学概论》,主要任务是解决为什么劳动和劳动什么的认知问题;实践课程要解决的是该怎样劳动的技术问题。这是实现学生从会劳动到懂劳动,最终爱劳动的过程。由于大学生具有比中小学生更多的对于劳动的理性认识,对劳动的目的、价值与自己的创新创业就业粘合度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重点应该放在劳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为避免流于形式和考核的随意性,学校设计和建构一套兼顾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劳动实践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二、建构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普通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主要解决的是会劳动、增强劳动技能的问题。过去,普通高校学生的专业实习,为了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冉亚清 1

  刘忠荣 2(1.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331)节省教育经费或出于安全等其它因素考虑,采取的是分散的个体实习。这样,学校教师虽然省事、省心。但是,学生往往并没有到实习单位参与实际实习,而是宅在家里虚度光阴,实习结束时编造一个专业实习报告,通过关系随便找个单位盖个公章就算交差了。因此,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绝不应该流于形式,学校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让这套体系成为学生劳动实施、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第一,高校必须建构起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这个机构承担起领导、实施、考核、监督、评估、提供劳动教育工具、落实劳动教育基地、明确劳动教育内容等一系列任务。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学校在一级层面上,由教务处设立劳动教育科,负责制定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计划,并招录和管理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二级层面上,由院系办公室负责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并由各院系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配合进行。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又有利于劳动教育师资在全校进行优化配置。第二,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科学且具有操作可行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大纲,让大纲成为开展实践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意见》要求:“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由此,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形式安排上,学校要尽量以“集体劳动”为主。这样既可以有效监督和考核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效果,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实践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必须保证学生每学年一周或者4学年一个月的集中劳动。在内容上,笔者建议将劳动分为四种,即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是做好寝室和个人卫生)、校园公共劳动(主要是校园公共区域卫生、绿化、食堂帮厨等)、校外公益劳动(主要是进行校外社区、公共区域劳动)和专业实习劳动(结合专业实习见习)。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和校园公共劳动要常态化。学校可根据劳动时间和劳动效果折算劳动实践课程学时,对于校外公益劳动和专业劳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并折算相应课时。第三,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第四,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意见》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作者单位:1.冉亚清,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刘忠荣,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年第23期(总第691期)·42·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大幅度下降。相对较难的数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长时间处于边缘化的窘迫地位,这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更加突出。本文在分析民办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探究民办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微课的设计方法,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广大高职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微课设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微课辅助教学方式,教师运用得越来越多。处于窘迫地位的民办高职院校,急需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来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国家的要求。数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现状(一)学生学情分析随着高职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出民办高职院校数学微课设计浅析卢松林(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25)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公办高职院校由于“3+2”模式入学的中职毕业生比例增大,生源整体素质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2018年与2019年参加高考后入学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结果如下:表12018级学生数学高考平均分为39.5分,60分以下的占比84.8%;而2019级学生数学高考平均分仅为33.3分,60分以下的占比92.6%。从该项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数学基础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体而言,少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数学作者简介:卢松林(1973.2—),男,汉族,祖籍江西人,199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入职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重要参考或依据。劳动素养是对大学生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能力、劳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比如,寝室卫生的检查和评价,是大学生个人卫生和宿舍生态的综合反应。它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三、全面落实普通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基本保障完善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离不开基本保障的支撑,关系到劳动教育实践的效果。第一,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意见》要求,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高等院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增强大学生劳动最辛苦、劳动最光荣的使命感和崇高感。第二,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根据《意见》要求,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第三,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意见》提出,各地区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高等院校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于服务社会。比如,学校可以在农村利用“四荒”(荒山荒坡荒滩荒沟)基地进行水土治理、农作物栽培和绿化工作;在城市联系企业、养老院、社区、公园等基地,让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或绿化卫生等工作。第四,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意见》要求,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高等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当下,鉴于普通高校劳动教育师资欠缺的情况,学校可以考虑临时聘请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农业院校的农艺师和园艺师、农村种田能手、企业工匠等充实高校劳动实践课程师资力量。这种方式,一是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二是可以着力培养一支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总之,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恰逢其时。此时,我们应及时加强宣传和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和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劳动者的高尚品格;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高等教育

篇六: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大 学 生 劳 动 教 育第一章 树立劳动观念

 2劳动认知 01劳动的价值 02目录 | Contents劳动价值观 03

 3劳动可以简单定义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指生产和生活中的体力劳动。广义:除了生产和生活中的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一、劳动的定义

 4二、劳动的分类1.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2.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4.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生产劳动指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非生产劳动相对于生产劳动,指的是直接或间接进行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使用或消耗体力为主的劳动;脑力劳动是指以使用或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指抽去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劳动。简单劳动表示的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必经过特别训练,每个正常的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5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一种新型的劳动模式——数字劳动也应运而生。三、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形态(2)

 (1)

 (4)

 (3)互联网专业劳动 无酬劳动 受众劳动 玩乐劳动

 6四、劳动过程的三要素(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1)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即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即劳动者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劳动本身即劳动者的劳动。

 7劳动认知 01劳动的价值 02目录 | Contents劳动价值观 03

 8陶铸曾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是因为人们通过劳动能够获得宝贵的生活、生产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们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发展做实事的能力,就应该投入劳动实践中。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先人们在劳动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知识。一、劳动的个人价值1.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

 9在人类所有的活动中,劳动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劳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大多数劳动往往需要以集体的形式进行,需要参与劳动过程的人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合作和劳动成果的共享,建立起紧密的人际关系。一、劳动的个人价值2. 劳动是培养个人社会能力的途径

 10一、劳动的个人价值3. 劳动促进个人人格健全(1)强健体魄(4)培养独立能力(2)发展思维 (3)锻炼意志(5)塑造良好品质

 11劳动无处不在,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究其根本,劳动能够使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包括如下内容。一、劳动的个人价值4. 劳动使个体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满足成就他人推动社会进步

 12人类并不只满足于物质财富,也需要精神食粮,这二者都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也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不生产粮食,我们不能获得可口的食物;不建造房屋,我们将没有房子居住。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劳动、不辛勤劳动。二、劳动的社会价值1.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3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二、劳动的社会价值2. 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有目的的劳动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14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划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主要以生产劳动的方式为依据。可见,正是人类的劳动不断改造和完善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二、劳动的社会价值3. 劳动改造和完善人类社会

 15劳动认知 01劳动的价值 02目录 | Contents劳动价值观 03

 16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1.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关键要素之一。(1)劳动创造世界(2)劳动创造历史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来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才能发现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继而发现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3)劳动创造人本身当人类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人类本身。

 17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要生产出商品,就必须在这个商品上投入或耗费一定量的劳动。我们如果承认某种商品具有价值,那么也要承认这种商品中存在社会劳动。不管劳动的形态产生了什么变化,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毫无疑问的真理。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2.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18只有提高人全方面的劳动能力,才能使人适应这种变化。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最典型的表现,促进人劳动能力的充分发展就意味着劳动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具备完整性、丰富性和可变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3.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9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回顾(2) (1) (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大力建设的阶段,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指导下,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无疑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建设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的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劳动思想,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江泽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四个尊重”劳动思想。21 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胡锦涛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列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大力提倡辛勤劳动是一种社会美德。

 20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1)劳动最光荣(3)劳动最伟大(2)劳动最崇高(4)劳动最美丽

 21劳动体验——做一个文明引导员为传承文明礼仪风范,本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做一个文明引导员”的体验活动,具体安排如下。一、活动名称做一个文明引导员。二、活动主旨与意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的体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负责不同内容,向市民宣传“文明出行”的观念。各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各组管理工作。组长的具体职责包括成员考勤、任务安排、协助老师完成其他工作等。活动内容主要如下。

 22劳动体验——做一个文明引导员1.第一组负责在车站志愿服务岗位值守,协助旅客进出站、购票,引导旅客文明乘车等。具体安排可以将每 2 小时作为一个时段,每个时段安排两名同学值守。2.第二组负责车辆文明停靠劝导,在活动区域内劝导驾驶人员按规则行车,在指定地点停靠,不堵塞公共通道,不影响他人正常出行。3.第三组负责经商文明劝导,在活动区域内劝导商业从业人员在指定的地点装卸货物,不占用人行道和其他公共设施,不店外经营、乱牵乱挂。4.其他小组负责居民文明行为劝导,在活动区域内沿街捡拾烟头纸屑,向居民普及文明礼仪知识,礼貌劝导行人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踩踏花坛绿地、不乱闯红绿灯、不乱吐乱扔等。

 23劳动体验——做一个文明引导员四、劳动体验实践报告每一小组总结自己小组成员是否有下表中列举的不良认知,如果出现这些不良认知,应进行反思,写下反思内容并加以纠正。

 大学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大 学 生 劳 动 教 育感 谢 观 看

 大学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大 学 生 劳 动 教 育第二章 培育劳动品质

 26主动劳动 01诚信劳动 02目录 | Contents合作劳动 03

 27争强好胜的意思是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实际上,争强好胜者虽然有不服输的精神,但如果凡事都要争个输赢,就显得偏执甚至心胸狭隘。积极主动更深层的含义是责任感,强调做事的态度。因此,积极主动劳动的人,绝不会争强好胜,而是对自己和劳动任务负责。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1.积极主动不是争强好胜

 28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承担劳动任务,欣然接受劳动任务。况且,日常的劳动任务都是比较简单、容易的,我们不应把它们看成一种负担。将欣然接受劳动任务的习惯持续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都将有很大的帮助。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2.欣然接受劳动任务

 29“苦差事”一般指难度大而回报低的事情,或辛苦而枯燥的事情。“分外事”一般指自己职责或任务范围外的事。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3.正确对待“苦差事”“分外事”另一方面,我们会拥有更多的展示舞台,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适时地表现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一方面,我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在劳动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充实自己。

 30乐于助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在帮助他人劳动的过程中,要做到真诚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不应要求有所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帮助他人完成劳动任务,有时收获的是个人的成长,有时收获的是真诚的友谊,有时收获的是拼搏奋斗的精神,有时收获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4.乐于帮助他人完成劳动任务

 31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来做,就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错过很多机会,虚度年华,导致很多的事情都成了幻想。因此,我们要克服自己的拖延心理,在接到劳动任务时,要进行自我管理,给自己设定任务完成期限和完成标准,充分利用好劳动时间,及时付诸行动。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1.及时实施劳动任务

 32不折不扣地落实劳动就是指我们在劳动中不能滥竽充数、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投机取巧,要欣然接受全部的劳动工作。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2.不折不扣地落实劳动在思想指导方面,我们首先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增强尽职履责的本领在具体行动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劳动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并制订合理的劳动计划,其次要严格按照劳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劳动。

 33全身心地投入劳动,需要我们怀着满腔的热忱,充满激情,这样才能在劳动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将平凡的事情变得不平凡。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3.全身心地投入劳动

 34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4.克服劳动中的困难(3)请教他人(2)分解劳动任务(1)劳逸结合

 35克服懒惰情绪,辛勤劳动是人的本分。长期存在懒惰情绪,行为上散漫、松懈,做事得过且过,思想上不思进取,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一个在劳动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人,应该通过自我调整克服这种懒惰情绪。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5.克服劳动中的懒惰情绪

 36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主要是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不仅要求我们尽心尽力地完成劳动任务,还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劳动中的困难和懒惰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中,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就会水到渠成。三、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

 37主动劳动 01诚信劳动 02目录 | Contents合作劳动 03

 38一、遵守规范1. 遵守社会规范一要遵纪守法,自觉学法、懂法,合法劳动二要明礼诚信,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应该文明礼貌,与人交往应该信守承诺四要勤俭自强,勤奋工作,俭朴节约,积极进取三要团结友善,与人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五要敬业奉献,恪尽职守,兢业工作,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39一、遵守规范2. 遵守劳动规范(2)对劳动过程中涉及的他人、团体和组织讲诚信。如对客户和同事讲诚信,真诚对待;对团队成员讲诚信,开诚布公,精诚合作;对上级领导讲诚信,信守承偌,说到做到。(1)在劳动过程中讲诚信。在劳动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杜绝偷工减料、投机取巧、欺骗、窃取劳动资料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行为;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按时按质地完成劳动任务。

 40二、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诚信劳动不仅要求我们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各种劳动,还要求我们在失误面前勇于担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

 41三、脚踏实地诚信劳动需要我们培养起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对待劳动任务态度诚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人也一样,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相信勤能补拙,付出终有收获。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42主动劳动 01诚信劳动 02目录 | Contents合作劳动 03

 43一、合作劳动的意义(1)合作劳动能满足人类群体的需求。(2)合作劳动能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3)合作劳动能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

 44二、树立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应积极树立合作意识,奠定个人自我发展的基础。首先,我们要懂得自己与别人合作时,先付出对别人的信任,才会收到别人的信任。其次,有团队就可能出现竞争,我们应该树立团队意识,不应看重输赢,应注重参与。

 45三、提升合作劳动的能力...

篇七: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21 年第 20 卷第 16 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 ( 20 )

 16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研究现状综述及展望□张金玲 曹永勇【内容摘要】本文重点关注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挖掘劳动教育中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作者单位】张金玲,曹永勇;杭州师范大学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着重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五个要求。紧接着,3 月 26 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记者问,深刻阐释了意见的出台背景,对于劳动教育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早在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从教育方针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意见的深入解读和层层落实,对于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概况(一)国外可借鉴的研究成果有限。国外对于劳动教育的语境表述与国内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劳动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方式值得借鉴。比如美国的劳动教育主要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活动中体现,其出发点分别基于家庭有效成员角色、基于就业需求、基于社会公民培养,目的在于养成参与劳动的终身信念和品质。俄罗斯则把劳动教育归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其方法是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渗透道德教育,体制上明确规定劳动的内容与时长。日本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立法文件对劳动教育给予保障,其开展方式与其他学科和技能教育相融合,内容和形式也较为丰富。当前学者对于其他国家近现代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二)研究视角多元化。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研究视域,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角度辩证看待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劳动与价值的关系也是劳动教育研究中常出现的角度。二是基于党的教育方针,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三是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提出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另外,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出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充分肯定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1.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劳动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上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数次讲话中充分强调了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创新,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发展,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的培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发展道路上的中坚力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卓越的专业劳动技能,可以更好地激发创造力,使青年群体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2. 从微观层面来看。在校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可以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从而培养幸福的劳动观,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通过劳动锻炼,能够磨炼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养成自立自律的生活作风,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团队观念和协作能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积极参加专业劳动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较好地理解和践行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二、劳动教育研究内容分析(一)劳动教育的内涵。在现有的研究中,基于不同的研究视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阐述,有学者认为德智体美劳是彼此相辅相成的五个部分,组成了彼此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基于青年个体发展的角度,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道路意义非凡,大学生大学期间个体的非认知和认知发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有较大影响,对于· 7 8 ·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年第 20 卷第 16 期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21 ( 20 )

 16未来就业及社会价值也有显著影响,而劳动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因此劳动教育能够综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致力于大学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遵循学校育人工作的总要求,助力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要求学校将五育并举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提升学校的育人能力。劳动教育应以提升人才素质为目标,培养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大学生。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职业需求相适应、与产业变革进程相适应的人才,才能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表现为人的个性、才能和兴趣的全面发展,劳动在实现人的本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劳动本身是一种改造现实的活动,可以将思想变为现实,还能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自我改造,因此教育要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其最终目标在于唤醒大学生对自身人格塑造和完整生活意义的追求。(三)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层面来看,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条件富裕、精神关爱充足的环境下,家庭对于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不够重视,而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寄予厚望,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导致大部分家庭并不缺劳动力,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劳动机会较少。另外,家庭对于体力劳动的认知和固有印象又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下一代,认为体力劳动是辛苦又廉价的,工作应该要“体面”,反而忽视了劳动对于孩子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勇气的养成作用。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当前的学校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倾斜,虽然劳动教育一直贯穿在教育体制中,但是由于升学等重要考试中并不体现劳动教育的评价,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常常被边缘化、形式化,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社会层面来看,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除了给学生带来快速且丰富的资讯,也带来了激进、庸俗的不良风气,其中夹杂的错误和消极信息给大学生的劳动观养成带来一定冲击,大学生对于社会劳动分工不能做出均衡选择,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聘难的两难局面。(四)关于劳动实践教育的实现路径。从顶层设计看,国家先后出台重要文件,地方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举措时,更加有底气、有把握。劳动教育本身就是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和潜能,着力提升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过程。家庭、高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转变学生劳动观念,营造劳动光荣、讴歌劳动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劳动意愿和热情。对于大学生而言,现有的研究中已经在尝试和摸索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见习、第二课堂等角度,尝试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劳动教育,其教育方式理论与实践并举,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有所涉及。劳动实践教育的组织主体,有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工作队伍、有后勤集团为代表的校园服务力量,也有倡导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协调调度、自我分配工种、自我评价成绩的自我管理项目。三、当前研究的总结与展望(一)研究成果。1. 从研究的侧重点来看。当前研究较多聚焦于劳动教育的发展演变、历史沿革,对于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重要性有较多的描述,但是对于劳动教育本身的研究、对劳动教育开展的效果的研究、对劳动教育结果的跟踪研究都较少涉及,对于马克思主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于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劳动产生的社会价值与人本价值、对于五育并举的理念,学者普遍认可和推崇,但是具体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将指导意义化为实践意义,如何在劳动教育体系中具体体现上述理论的精神,还需要不断具象和完善。2.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当前研究较多侧重于劳动观念的教育、劳动意识的培养,在现状研究中,诸多问题的表象和原因都在于劳动观念不强、劳动意识不足,学者重在从观念上来寻求大学生对于劳动价值是否认同,在探索解决路径的过程中,也较多集中于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热情,而较少关注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部分学者介绍了当前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但大多集中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平台,少量学者分享了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的案例,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和推广情况并未得到大范围普及。研究中,虽然学者普遍认同体力劳动应该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占主要地位,但是针对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搭建,更是鲜有提及,而是在现有的学生实践活动中,强行嵌套劳动教育的“帽子”,使之符合劳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如何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如何将劳动课程实践化、如何让劳动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中的重要一环,还值得不断思考和探索。3. 从研究的样本年龄段来看。当前研究较多关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对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著述相对较少,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新形势、新对象、新要求。大学生是马上要迈入社会的群体,毕业之后即将参与社会劳动,其接受劳动教育的需求最为急迫。虽然中央和地方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和政策支持,但大学一方面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缺乏从内容到机制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与家庭、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各高校还在“摸着石头过河”。4. 从研究的目标来看。当前研究较为宽泛地探索劳动教育有效开展需要机制保障,针对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问题寻找增强劳动观念的教育方式,比较笼统地强调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助力,然而未将研究具体细化到劳动实践开展的课程体系研究中,包括劳动实践教育文化与氛围、方式方法、平台载体、评价机制、激励措施等未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二)未来研究的趋势。一是搭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现有的对于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化到实际操作的层面,而不是“戴帽子”。二是将劳动实践教育由理论研究阶段不断推进到实践研究阶段,可量化的实证研究将越来越多,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将逐渐落地到育人实践中来,对于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搭建也将愈发清晰和具象。· 8 8 ·

 2021 年第 20 卷第 16 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 ( 20 )

 16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高校教学云平台的应用和展望□牟世娟 齐东丽【内容摘要】随着近几年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文章主要介绍了高校教育资源云平台的搭建、应用及运营情况,并且对高校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前景进行展望。【关键词】云平台;高校教学;教学资源;教学创新【作者简介】牟世娟(1979 ~ ),女,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齐东丽(1978 ~ ),男,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博士一、引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教育模式,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高校教师授课模式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全面提高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能力,云平台的运用将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在课堂上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快速学习新生事物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让大学生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现在是一个瞬息万变、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需要有创新思维,有不断学习能力并且能适应各种新环境的全面人才,要想在某个行业领先于人,大学生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超越,高校并不是大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起点。尽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提高大学生以后就业的竞争能力。为了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发出有特色的大学创新课程,同时开设的课程也一定要有针对性,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授的内容不同,大学所开设课程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了一所高校的硬件和软件的实力。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播放讲解 PPT,学生听课记笔记来进行学习,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容易让教师缺少讲课时的激情,让学生缺少学习的热情,学习效果自然会不理想。随着 IT 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里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不断出现,这些依赖 IT 技术新的教学模式正颠覆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云平台...

篇八: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大学生劳动教育 》 配套教学教案 第一章

 课时内容

 树立劳动观念

 授课时间

 135 分钟 课时

 3 3

 教学目标

 

 掌握劳动认知 

 掌握劳动的价值 

 掌握劳动价值观 教学重点

 

 熟悉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

 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教学难点

 

 劳动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思政目标 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诸多论述的意涵及其现实意义 

 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知导向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讲解劳动认知,分别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的定义、劳动的分类、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形态等相关知识;(2)通过讲解劳动的定义、劳动的分类、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形态,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的价值;(3)分别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价值观;(4)劳动体验。

 2、 教学手段:(1)理论配合课堂训练、劳动体验与课后习题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大学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的方法;(2)通过劳动实践和相关劳动案例展示,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讲解的知识点外,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教学内容

  讨论问题:1、劳动的价值有哪些? 2、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第一章

 树立劳动观念

  第一节

 劳动认知 一、劳动的定义 二、劳动的分类 三、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形态 四、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第二节 劳动的价值 一、劳动的个人价值 二、劳动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劳动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劳动体验——做一个文明引导员 课后思考与练习 小结

 1、 劳动认知 2、 劳动的价值 3、 劳动价值观 课后习题 1. 马克思所定义的劳动包括哪几层含义? 2. 劳动有哪些常见的分类?试举例说明。

 3. 对大学生而言,劳动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4. 简要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95 年出生的邹彬,是个地道的农家子弟,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18 岁时,父亲给他一把砌刀,让他在工地做一名泥瓦匠。从此,邹彬跟着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每天和灰浆、担泥沙、挑砖头、砌砖墙……对于砌砖墙,邹彬从不偷懒,并且他特别喜欢钻研,他砌出的墙体砂浆饱满度、灰缝垂直度都几近完美,这种“匠人精神”让工友们都称赞他不是在砌砖墙,而是在搞艺术。邹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自己严格要求,把每一面墙都砌得横平竖直、美观好看。2014 年,在中建五局工会组织的“超英杯”劳动技能竞赛中,邹彬凭借过硬的技术在众多劳动者中脱颖而出。同年 7 月,他代表中建集团参加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家集

  训队,最终赢得了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唯一的中国参赛名额,并获得优胜奖,实现中国在砌筑组“零”的突破。载誉归来,邹彬被提拔为项目质量管理员。后来邹彬又摘得湖南省“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的桂冠,并在 2018 年 1 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 年 6 月又当选为湖南省直工会兼职副主席,成为省直工会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2020 年,邹彬又一次作为人大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荣获任全国人大代表。他说:“我希望把我的故事告诉更多人,只要肯努力,总能走出困境,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1)邹彬为何能在众多劳动者中脱颖而出? (2)作为优秀的劳动者,邹彬有哪些闪光点? (3)阅读了邹彬的故事,我们如何成为像他一样的优秀劳动者,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第二章 课时内容

 培育劳动品质 授课时间

 180 分钟 课时

 4 4

 教学目标

 

 掌握主动劳动 

 掌握诚信劳动 

 掌握合作劳动 教学重点

 

 熟悉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 

 掌握诚信劳动 

 掌握提升合作劳动能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掌握树立合作意识 

 掌握主动承担劳动任务 

 掌握遵守规范、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思政目标 

 培养主动劳动、诚信劳动、合作劳动的劳动品质 

 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和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主要讲解主动劳动,包括主动承担劳动任务、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2)通过分别讲解网遵守规范、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让学生掌握诚信劳动;(3)通过讲解合作劳动,让学生理解合作劳动的意义、树立合作意识、提升合作劳动的能力;(4)劳动体验。

 2、 教学手段:(1)理论配合课堂训练、劳动体验与课后习题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大学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的方法;(2)利用小组劳动的形式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讲解的知识点外,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更多的相关案例知识。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前面讲解了劳动认知、劳动的价值、劳动价值观,下面介绍培育劳动品质。

 讨论问题:1、如何培育劳动品质? 2、合作劳动的意义是什么?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第二章 培育劳动品质

  第一节 主动劳动 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 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 三、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 第二节 诚信劳动 一、遵守规范 二、实事求是

 三、脚踏实地

  第三节 合作劳动

 一、合作劳动的意义

  二、树立合作意识

  三、提升合作劳动的能力

  劳动体验——争做文明寝室

 课后思考与练习 小结

 1、 主动劳动 2、 诚信劳动 3、 合作劳动 课后习题 1. 主动劳动就是凡事都要争先吗? 2. 你是如何理解积极主动这种态度的? 3. 诚信劳动的人是愚笨的吗? 4. 如何践行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5. 如何树立合作意识?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春风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村里曾经连一块 10 平方米的耕地都无法找到。21 世纪初,春风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 1 000 元。如今,春风村处处可见美丽乡村的景象,人均纯收入从 2004 年的 1 800 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24 100 元。王家元就是春风村巨变的领路人。王家元 16 岁离乡,在外经商 20 年,收入颇丰。因不忍心看着父老乡亲遭受贫困,2004 年,王家元不顾家人反对,放弃生意,回村竞选村主任。上任后,他叫响“艰苦不怕吃苦,落后不甘落伍,再穷也要发展”的口号。要致富先修路,他垫付了 10

  多万元并带动村民集资,他和大伙儿一起住工棚、啃干粮、攀峭壁、搬大石,终于让村里通上了水泥路,为全村发展打下交通基础。路修好了,王家元专门请来专家就发展生计“会诊”,科学治山就这样有了思路:春风村 3 个组分别位于山脚、山腰和山顶,那就分别种李子树、花卉和茶叶。为在贫瘠的乱石山上种活果树,他带着群众把一筐筐土、一桶桶水从山脚背到山顶。村里引进开发商,盘活土地资源,走上一条“特色产业、生态农村、旅游观光”一体化发展的山区发展之路。在王家元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穷二白的春风村变成了花果飘香的“世外桃源”。夯实了支柱产业,王家元还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定期举办李花节、品果节、春节晚会,村里的农家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起来。王家元还注重发挥志愿者和新乡贤的作用,修订村规民约、修编家训,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谐农家、好婆婆、好媳妇等创建和评选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7 个阵地、3 支队伍、5 项活动”的经验被宣传推广。遇到难事的时候,王家元喜欢一个人到村后山坡上坐一会儿,但用不了多久,他就又精神抖擞地去村里忙活了。

 “想带领大伙儿共同致富哪儿有那么容易,只能艰苦奋斗。”王家元看得明白。在他的努力下,春风村一点点改变着。10 多年来,王家元同志以顽强奋斗精神,带领群众“让石头开出幸福花,结出致富果”。“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成为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的一面旗帜,春风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2010 年,王家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6 年 4 月,王家元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2017 年 11 月,王家元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1)春风村脱贫致富靠的是什么? (2)王家元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争做时代楷模,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三章 课时内容

 传承劳动美德

 授课时间

 180 分钟 课时

 4 4

 教学目标

 

 掌握优良传统 

 掌握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

 掌握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 

 掌握劳动精神 

 掌握劳模精神 

 掌握工匠精神 教学难点

 

 掌握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

 掌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

 思政目标 

 让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

 摈弃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讲解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让学生掌握优良传统;(2)通过讲解时代精神,让学生了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3)劳动体验。

 2、 教学手段:(1)理论配合课堂训练、劳动体验与课后习题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大学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的方法;(2)与同学寻找相关案例,并讨论如何培养劳动美德。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讲解的知识点外,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更多的相关案例知识。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前面介绍了主动劳动、诚信劳动、合作劳动,下面具体讲解传承劳动美德。

 讨论问题:1、我国的优良传统有哪些? 2、说说我国的时代精神。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 PPT 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第三章 传承劳动美德 第一节 优良传统

 一、勤俭节约

  二、吃苦耐劳

  三、爱岗敬业

  四、无私奉献

  第二节 时代精神

 一、劳动精神

  二、劳模精神

  三、工匠精神

  劳动体验——我是校园保洁员

 课后思考与练习 小结

 1、

 课后习题 1. 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 你身边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人吗?说说你在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3. 张某开通了网络直播,为了博取关注,张某每日每夜不停地更新内容,导致自己经常缺课,成绩下降得非常厉害。张某的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 4. 大学生该如何践行劳动美德?该如何弘扬劳动美德?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宰相富弼退休后闲居洛阳,与好友文彦博仿唐代白居易“香山九老会”形式,置“洛阳耆英会”,组织一些年龄相仿、资历相当、性情相投、口碑良好的同僚,置酒相乐,定期聚餐。为了纪念大家的聚会,文彦博特请司马光撰写了《洛阳耆英会序》,以纪其事。司马光又撰《会约》,给聚会定规矩、做约束。《会约》一共 8 条,篇幅不长,大致意思如下。

 (一)聚餐中只论年龄长幼,不论职务高低,没有官场俗套,大家都轻松。

 (二)聚餐时,要求餐具简朴,不得金碗银筷讲排场。

 (三)主人请客时,每顿主菜不得超过 5 种,至于佐酒的果脯、肉酱之类的小碟,总数不得超过 20 碟。

 (四)座次按年龄排,酒壶按顺序递,倒多倒少、饮多饮少自便,东道主不得强行劝酒,宾客也无须勉强自己,量大尽兴,量少随意。

 (五)酒尚未喝完,桌上菜肴却已一扫而光,此时可补充一些菜汤。

 (六)节约纸张,简化程序,轮到谁请客,东道主只用一张通知单,下列诸客的字,如

  文彦博只写宽夫,司马光只写君实。派人逐家传递,客人是否出席,只需在字下签注即可。

 (七)聚餐之日,客人要按时出席,不等不催。

 (八)上述规定,谁若违反,如迟到、答应来而不来、主菜超过 5 种等,无论主宾,违反一条,即罚酒一大杯。

 这篇《会约》使聚会人员在轮流请客的过程中,能够按约定办理,减少了身不由己的铺张,杜绝了竞奢斗富的攀比,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主人没有压力和负担,客人也绝无轻视和鄙薄,优游自如。《会约》体现了司马光的节俭美德,他不仅提倡节俭的思想,也“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司马光虽然为官数十载,待遇丰厚,但他在编著《资治通鉴》的时候,其住所却低矮破败,仅能遮风避雨。当夏天酷暑难当的时候,他就在房子下面挖一个地下室,“穴居”其中,埋头著作。这实际上是司马光对北宋日益崇尚奢侈的世风的一种抵制。正如他在《训俭示康》中所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 俭素为美。”司马光一直过着淡泊简朴的生活,他用了 10 年时间,坚持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

 (1)司马光提倡节俭,这在《会约》中是如何体现的? (2)如何理解“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第四章 课时内容

 提升劳动能力

 授课时间

 180 分钟 课时

 4 4

 教学目标

 

 掌握劳动知识 

 提升劳动能力 

 掌握劳动工具 教学重点

 

 掌握劳动伦理、劳动常识与专业知识 

 熟悉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

 熟悉常见的劳动工具 教学难点

 

 掌握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的方法 

 掌握劳动知识 思政目标 

 增强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的能力 

 具备担当奉献的劳动精神和实际劳动能力 教学设计

 1、 教学思路:(1)通过讲解劳动伦理、劳动心理健康、劳动常识与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搜索劳动知识;(2)主要讲解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知识,让学生掌握劳动能力;(3)通过讲解劳动工具,让学生认识劳动工具,掌握劳动工具的演变,熟悉常见的劳动工具;(4)劳动体验。

 2、 教学手段:(1)理论配合课堂训练、劳动体验与课后习题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大学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的方法;(2)通过劳动实践,提升劳动能力。

 3、 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讲解的知识点外,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更多的相关案例知识。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前面讲解了优良传统、时代精神,下面具体讲解提升劳动能力。

 讨论问题:1、如何提升劳动能力? 2、常用的劳动工具有...

篇九: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大 学 生 劳 动 教 育第7章 助人为乐——劳动与社会实践

 2社会劳动7.1目录 | Contents实践活动 7.2

 37.1.1 社会劳动的意义社会劳动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加我们的实践能力。在社会劳动中,我们也能发现许多社会需求,当我们通过劳动满足了这些需求后,自然会进一步增强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我们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提供了重要帮助。2.增长实践能力3.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4案例阅读——扶贫志愿服务某医学院50 多位大学生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深入某贫困村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达到贫困户家中后,就马上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同学主动打扫卫生,扫地、擦玻璃、清理物品,帮助贫困户改善居住环境。有的同学与贫困户热情交流,仔细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困难,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早日实现脱贫。慰问贫困户后,同学们又马不停蹄地为当地村民宣传与慢性病有关的防治知识,向他们介绍心脑血管疾病如何发现、如何预防,介绍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方法,介绍怎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并针对村民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耐心解答,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讲座结束后,村民们纷纷来到临时组建的医疗室咨询问诊,同学们认真地为村民把脉、听诊、量血压、测血糖,仔细询问村民的病史病情,耐心解答村民的健康咨询,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提出科学的建议。忙活一天之后,村民们明显提高了健康意识、防病意识,他们都说身体健康不光靠治病,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学们在这次扶贫志愿服务中感受良多,大家都决心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将来为更多的人服务,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点评上述案例中,大学生通过社会劳动深刻感受到了还有许多人的生活比较困难,同时也通过劳动收获了村民们的感谢和祝福,这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坚定地完成学业,将来造福于大众。

 57.1.2 社会劳动的常见形式1.理论宣传理论宣传的目的在于提高受众对政策、方针、技术、常识等方面的认识,使受众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生活方法。理论宣传是指向受众推广和普及国家政策、社会科学、专业科学、生活常识等理论,或从理论上说明政策、方针、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活动。

 67.1.2 社会劳动的常见形式2.义务劳动义务劳动指不要报酬,出于自身自由意志而开展的劳动。大学生开展义务劳动的优点在于组织方便、活动开展高效、劳动效果显著等方面。如打扫街道、清理公共设施等劳动就是比较常见的义务劳动,这些劳动便于组织、便于开展,同时也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还可以在人民群众当中为大学生树立起更加美好的形象。

 7案例阅读——大学生开展社区义务劳动某高校大学生在周末组织开展义务劳动,他们自发来到某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分配好任务后依次领取劳动工具,热情高涨地打扫起社区的文化长廊,将居民文化宣传栏擦拭得干净整洁。对于同学们的义务劳动,社区群众表示欢迎和称赞,纷纷为当代大学生“点赞”。校领导对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认真打扫、积极劳动的高尚行为给予表扬,并号召同学们以此为起点,积极参加更多的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大学生风貌。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有效改善了社区的风貌,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充满了成就感,大家都愿意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投入到义务劳动中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点评义务劳动是大学生们较易开展的社会劳动。我们可以积极参加这类活动,逐步培养为国家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精神。

 87.1.2 社会劳动的常见形式3.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问题,从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到海洋污染保护等,都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一方面感受破坏环境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一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让全社会更多的人投入到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行动当中。

 97.1.2 社会劳动的常见形式4.便民服务便民服务主要针对的是为需要帮助的人民提供各种义务服务,如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帮助、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辅导、为残疾人群提供服务等。从狭义上来看便民服务涉及到为人民群众开展知识普及活动,即理论宣讲。便民服务涉及到义务劳动、改善群众生活娱乐环境等。广义上讲

 10案例阅读——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临近春节,某高校大学的同学们像往常一样,带着春联、生活用品和慰问金前往当地社区,为多位年近90 岁的孤寡老人送去新年祝福。16 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的精神却在学校一直传承。一到社区,同学们就开始忙活,大家首先为老人的门和窗户上贴上充满喜庆的春联和“福”字,紧接着同学们又帮忙收拾整理老人的房间,让老人过一个干干净净、热热闹闹的春节。忙完这些后,大家都围坐在老人身旁,与他们聊天。同学们都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给他们剥水果、倒开水,听他们诉说往事,和他们聊聊家常。事实上,除了送去春节送祝福,该高校每个月都会组织大学生前往社区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水果、生活用品以及募集来的慰问金,也为定期为他们洗衣服、换床单、打扫卫生、清理房间等。该社区的负责人说,老人们一看到大学生脸就笑开了花,这是因为大学生给他们送去了最重要的一样东西——精神慰藉。点评便民服务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劳动的又一种常见方式。通过这种活动,大学生能为人们带去温暖,也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改变以前不主动、脸皮薄等问题,为以后真正踏入社会打下基础。

 11目录 | Contents社会劳动7.1实践活动 7.2

 127.2.1 三支一扶1.招募政策“三支一扶”政策招募的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且要求毕业生身体健康,成绩合格,政治素质好,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招募工作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并保证招募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2)

 (1)

 (4)

 (3)汇总计划 组织招募 确定人选 培训上岗

 137.2.1 三支一扶2.服务政策政策要求,各地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2)

 (1)

 (4)

 (3)户档管理 日常管理 考核管理 经费保障

 147.2.1 三支一扶3.优惠政策“三支一扶”大学生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各级人事、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应积极吸纳“三支一扶”大学生进入本系统工作。根据“三支一扶”大学生本人意愿,可以回到原籍或到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应届毕业生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工作,服务达到国家规定年限,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157.2.1 三支一扶4.对待“三支一扶”政策的态度(1)有利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到基层建功立业,引导大学生结合个人理想和现实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卫生、农业与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人才队伍结构,为基层建设增添新的活力。(3)有利于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帮助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4)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16案例阅读——基层工作历练出拼命三郎小伟从小就胸怀大志,在大学期间更是立志要闯出一片天地。大学毕业后,小伟积极参加当地“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选拔,成功被录取后,小伟被分配到某镇人民政府扶贫办工作。在服务期,小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短时间内就完全熟悉了省市县下达的关于脱贫攻坚方面的政策文件,并熟练掌握了“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方法。在小伟服务期的3 年中,该镇贫困对象数据质量连续三年居于全县先进行列,多项指标在全县排名第一,贫困户档案资料规范整理水平全面提高,在全市交叉检查中,该镇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获得了市检查组的高度肯定。服务期第3 年,小伟与镇扶贫办的同志组织全镇 24 个村统一整理村级档案,早上准备材料,中午、下午、晚上连开三场培训会。考虑到人多培训效果不好,各村干部对培训内容接受程度不一样等情况,原本可以一起开的会,小伟硬是把它分成了3 次来开,宁愿自己多讲两遍,也要保证会议质量。培训结束时,小伟的声音已经嘶哑,但他晚上12 点又去查看村干部的整理情况,第二天还分别到 10个贫困村进行指导,查漏补缺,确保档案不缺资料,数量数据信息准确。服务期满后,凭借优秀的工作业绩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在争得小伟同意后,他被专门抽调至某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中心工作,负责信息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档卡建设等工作。为了迅速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服务全县的工作能力,小伟继续发扬勤学苦练的精神,深入分析数据审核规则,研究发现数据问题的高效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在全省省级数据审核评比中,该县信息数据质量位居全市第一名。点评大学生下基层进行帮扶工作并不是“屈才”,相反,在基层可以更好地磨练自己。小伟也是通过不断在基层进行数据整理工作,才磨练出了更高的技术能力、更坚定的工作决心以及更优秀的工作态度。通过基层锻炼,小伟才走上了更高的岗位。

 177.2.2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招募政策(1)确定招募指标(2)宣传动员(3)选拔标准(4)报名时间和方式(5)选拔方式和流程

 187.2.2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政策支持(3)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按规定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4)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依实际服务年限计算服务期及工龄(参加工作时间按其到基层报到之日起算),并在服务证书和服务鉴定表中体现。(5)服务期满1 年且考核合格后,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定。(2)参加西部计划项目前无工作经历的志愿者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后2 年内(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自研究生毕业时开始计算),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考录(招聘)、各类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落户、升学等方面可同等享受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1)服务2 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服务期满后3 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 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6)出省服务的和在本省服务的志愿者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197.2.2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3.资金保障与其他优惠中央财政按照西部地区每人每年3 万元(南疆四地州、西藏每人每年4 万元)、中部地区每人每年2.4 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体制结算方式拨付省级财政部门。1各地参照当地乡镇机关或事业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新聘用工作人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收入水平,确定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并为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的志愿者提供艰苦边远地区津贴。2各地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为每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含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落实社会保险。各地按照全国项目办有关要求,为每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含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购买重大疾病、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志愿者办理补充医疗保险。3

 207.2.2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3.资金保障与其他优惠县级项目办及基层服务单位应积极为志愿者提供交通、住宿和伙食等方面的便利,提高保障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年度考核奖励机制或将志愿者纳入本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对象,按考核结果等次给予志愿者相应奖励。4各服务省项目办应做好西部计划志愿者年度考核工作。优秀等次志愿者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当期在岗志愿者人数的20% , 全国项目办统一表彰。5经全国项目办审批的地方项目的志愿者,在升学、就业、工龄计算等方面与全国项目享受同等优惠政策。6

 21案例阅读——在奉献中体味快乐姚翔宇是革命老区山东临沂人,由于在校表现非常优秀,他被学校推荐成为山东公路技师学院辅导员,但在他心里,早已种下了献身西部的种子。因此,他拒绝了推荐的工作,毅然决定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圆他自己的西部梦、新疆情。到了新疆后,姚翔宇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凭借自己坚强的信念,逐渐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在新疆的日子里,除了工作,他还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与志愿者参加过各种社会劳动和服务。最令他难忘的,是参加库尔勒市六小的“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姚翔宇与杨文艳、李小静两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结成关爱帮扶对象。其中杨文艳小朋友,父母由于工作而导致没有太多时间对小文艳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帮助。因此,姚翔宇每周都会到小文艳家里去走访,主要为她进行功课辅导和亲情陪护。小姑娘刚开始显得害羞、拘谨,甚至有些许害怕,他们交谈不到一、二分钟,小文艳就会跑到墙角独自玩耍。面对这种情况,姚翔宇并不放弃,一直主动找一些她喜欢的话题进行交谈,陪她一起做功课,慢慢的走进她的心灵。半年后,小文艳的性格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在功课上会主动提问,在生活中会主动分享发生的各种...

推荐访问: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 劳动教育 实践 大学生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