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9篇

时间:2022-08-31 14: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9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1-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各教育学区,各中小学、幼儿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9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9篇

篇一: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1 -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

  各教育学区,各中小学、幼儿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支撑教育改革发展,助力“重要窗口”建设,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通知》(浙教办函〔2020〕178 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经研究,决定组织实施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以下简称提升工程 2.0)。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 2022 年,通过实施提升工程 2.0(每人不少于 50 学分),基本实现“三提升两推进一形成”,即校(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推进学校(幼儿园)教育信息化长足发展,形成与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新样态,为瑞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率先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打好坚实基础。

 (一)提升学校(幼儿园)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按照需求导向、整校(园)推进的基本原则,结合学校(幼儿园)特点,

  - 2 - 分析信息化发展需求,突出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助力“互联网+教育”发展,优化和完善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发展规划,形成整校(园)推进方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创新、学习方式创新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突发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供给体系,全面支持和促进学校(幼儿园)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打造引领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的骨干团队。各学校(幼儿园)建立应用创新骨干团队,立足学科教学,为学校(幼儿园)实施提升工程 2.0 提供专题培训、研修引领等专业服务支撑。立足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普遍情况,依托骨干队伍,实践和引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加深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教育应用,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助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全面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能力。整合教师培训、教育技术、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骨干等力量,汇聚优质资源,建立适应学校(幼儿园)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整校(园)推进新模式。学校(幼儿园)根据整校(园)推进方案组织培训,开展混合式培训和校本应用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线教学能力,包括熟练掌握平台功能、有效使用互联网资源、精准开展在线教育评价与反馈等,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融合创新。

 (四)促进城乡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应用水平均衡发展。

  - 3 - 结合我市“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幼儿园)结对帮扶行动,以远程专递课堂、城乡同步课堂等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和“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整合资源,向偏远山区、小规模学校(幼儿园)倾斜,协同推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混合式培训与协同研修的形式,优化乡村学校(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差距,助推城乡普职高、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构筑特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新样态。以“信息化规划为牵引、网络化管理为支撑”的整校(园)推进模式,高效精准地实施提升工程 2.0,构建以校(园)为本、规划引领、多方协同、全员参与、聚焦应用、专题研修、成果导向、量化考核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样态。充分发挥数据的综合价值,开展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发展综合评价,探索和实践学校(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

 二、主要措施 (一)研制过程性管理规范和实施标准。根据教育部和浙江省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提升工程 2.0 整校(园)推进实施指南、校本应用考核指南,制订工程实施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提升工程 2.0 的目标和任务,规范提升工程 2.0 的实施路径和工作流程,有效落实提升工程 2.0 的各项工作。

  - 4 - (二)提升学校(幼儿园)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组建由校(园)长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学校(幼儿园)相关管理人员参与的学校(幼儿园)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跟踪指导模式,指导管理团队结合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对照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形成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发展规划,支持管理团队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有效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能力。

 (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选拔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部门专业人员、教研员、师训管理人员等,组建培训者队伍,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开展培训团队专项培训,推动培训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培训团队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设计实施校(园)本应用及其评价考核等方面的能力。

 (四)围绕信息化教学创新推动教师研训。按照“省市统筹、区县负责、学校(幼儿园)自主、全员参与”的实施路径,在培训团队的指导下,学校(幼儿园)根据制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设计教师研修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师培训机构,采用集中培训、网络研修、实践应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开展教师选学、校(园)本研修和区域教研。围绕课程指南,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

  - 5 - 修,推进在线教学、同步课堂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推动教师应用研修社区、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等,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助力学校(幼儿园)教学创新。

 (五)升级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多渠道汇聚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教育大资源,积极引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的实物情景和实训操作等培训资源,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参与研发的课程资源,汇聚一批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优秀案例、精品课程、示范项目,同时,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构建提升工程 2.0专家师资库、成果资源库和省级远程学习平台,形成“二库一平台”。建立共享的区域和学校(幼儿园)研修社区、教师工作坊和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加强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帮助、指导各校(园)完善教师研修服务平台。

 (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发掘一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创新的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果,在学校(幼儿园)信息化整体推进策略、精准教学、“人工智能+教学”、技术支撑的混合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STEM(STEAM)、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评价等方面,形成示范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七)强化过程监测和绩效评价。各校(园)提升工程 2.0的实施情况将纳入教师培训绩效考核。通过省教师培训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开展常态化监测,实施全过程监控,定期通报监测结果。

  - 6 - 建立成果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教师能力发展评估模型。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进行信息化教学应用数据综合挖掘,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提升工程 2.0 整校(园)推进绩效评价。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提升工程 2.0 顺利实施,市教育局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科、电化教育和教育装备中心、市教师发展中心及各教育学区等组成的瑞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附件 1)。领导小组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和省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工程的规划、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积极有序地推进工程实施。

 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电化教育和教育装备中心和市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长效机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应用氛围,从信息化规划制定、环境建设、教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校(幼儿园)落实信息化校本应用研修与学科活动整合的相关工作,做到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做好提升工程 2.0 项目管理、培训实施、过程监督等工作。

 学校(幼儿园)是提升工程 2.0 的主体,校长(园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幼儿园)要整合本校骨干教师力量,成立校(园)提升工程 2.0 领导小组、落实专门的负责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校(园)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围绕规划切实制定方

  - 7 - 案,支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和实践应用,落实全员信息化培训学分要求,提高整校(园)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二)加强统筹规划。为稳妥有序推进提升工程 2.0,学习全省先行试点学校的先进工作经验和经典培训范例,我市提升工程实施工作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分学区逐步推进,具体安排详见《XXX 市“提升工程 2.0”工作安排》(附件 2)。

 (三)强化科学指导。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注重创新、尊重差异、扶持薄弱、均衡推进的原则,面向不同乡镇、不同环境、不同学校,分类设计,精准指导。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幼儿园),以片区或中心校(园)为单位整体设计推进。坚持成果导向,以促进校(园)本应用为宗旨,保障整校(园)提升实效。建立竞争择优的有效机制,鼓励有能力的培训机构,协助学校(幼儿园)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整校(园)推进实施方案、课程资源和管理服务等,提供示范案例和经验样本。

 (四)加强质量监控。各教育学区,各学校(幼儿园)要加大对提升工程 2.0 监管力度,重视校(园)本应用考核。坚持重心下移的基本原则,建立以校长(园长)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强化培训经费保障。提升工程 2.0 培训费标准为 500元/人。培训经费在学校(幼儿园)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中按规定全额列支。培训经费专项用于课程资源建设、培训实施、实践应用、

  - 8 - 平台支持、绩效评价和培训管理。各校(园)要规范经费管理与使用。

  附件:1.XXX 市“提升工程 2.0“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 2.XXX 市“提升工程 2.0”工作安排

  XXX 市教育局

  2020 年 11 月 4 日

  - 9 - 附件 1 XX 市“提升工程 2.0”领导小组及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副组长:XXX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组织人事科科长

  XXX

 市教育局电化教育和教育装备中心主任

  XXX

 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XXX

 市教育局安阳教育学区主任

  XXX

 市教育局塘下教育学区主任

  XXX

  市教育局莘塍教育学区主任

  XXX

 市教育局飞云教育学区主任

  XXX

  市教育局马屿教育学区主任

  XXX

  市教育局高楼教育学区副主任

  XXX

 市教育局湖岭教育学区主任

  XXX

 市教育局陶山教育学区主任 成员:

 XXX

 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

  XXX

 市教育局电化教育和教育装备中心

  XXX

 市教师发展中心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XXX

 瑞安市教师发展中心 成

 员:XXX

 市教育局电化教育和教育装备中心

  XXX

 瑞安市教师发展中心

  XXX

 瑞安市教师发展中心

  - 10 - 附件 2 XXX 市“提升工程 2.0”工作安排 一、实施学校计划安排 时间 参训对象 2020年下半年至 2021 年上半年 XXX 教育学区、 XXX 教育学区所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2021年下半年至 2022 年上半年 直属学校(幼儿园)教师, XXX 教育学区、 XXX 教育学区所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2022年上半年至 2022 年下半年 XXX 教育学区、 XXX 教育学区、 XXX 教育学区、 XXX 教育学区所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2023年上半年 查漏补缺,总结经验。

 我市提升工程 2.0 实施工作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分学区全员培训,计划于 2022 年下半年完成,共 2 年半时间,2023年上半年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各校(园)要积极实施提升工程 2.0,要有比较清晰明确的信息化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且具备较好的开展提升工程 2.0 的信息化环境基础。

 二、整校(园)推进教师研训

  - 11 - 学校(幼儿园)制订学校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围绕学校(幼儿园)信息化规划落实,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整校(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总计 50 学分,包括基础培训和实践应用)。

 根据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监控中心评测信息,推荐优质培训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师研修网、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作为我市合作培训机构。各培训机构需展示培训方案,各校(园)根据本校(园)信息化发展要求自主选择上述培训机构。整校(园)推进时间为期一年。

 培训机构基本要求:

 1.已取得我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或培训机构。

 2.具有丰富的教师混合式培训实施与管理经验。

 3.具有能支撑以“信息化规划为牵引、网络化管理为支撑”的整校(园)推进模式的学习平台,能以教师工作坊(网络空间)等方式开展在线研修,并具备过程分析、精准推送、实时、远程交互、资源聚合共享等功能,能满足各种在线学习和校本管理需求,有较好的技术支撑和在线服务能力。

 4.能为学校(幼儿园)提供高质量的整校(园)推进方案。遵循“需求导向、突出应用”的原则,立足学校(幼儿园)教育信息化推进和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实际需求,有效融合基础培训、专题研修、应用实践等环节。

  - 12 - 5.熟悉我省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在实施过程中能主动对接教育技术、教学研究、质...

篇二: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计划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快速走进校园,走进教师的课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了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根据柳教电教[2015]33 号文《关于组织实施柳州市 2015 年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通知》精神,我园拟采取按班分配培训名额与教师自主报名相结合的形式,推选出 22 名教师参加柳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的学习。为确保学习质量,特做培训计划如下:

 一、培训目标 1. 通过此次培训,提升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2. 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集体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培训模式 采取网络研修、现场实践、集中研讨、小组互助等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

 三、培训时间及内容安排 1.9 月中旬召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启动会。传达《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组织实施柳州市 2015 年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通知》的精神,并向参训教师介绍此次培训的时间、内容、任务以及网络研修操作平台的使用等。

 2.9 月 20 日前使用账号登录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在网上熟悉操作流程并完成训前测评。

 3.9 月 20 日至 11 月 30 日,根据教师情况建立 4 个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工作坊,推选工作坊主。各组成员在坊主的带领下进行网络研修,按

 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撰写研修作业,并定期制作学习简报。

 4.10 月 21 日至 11 月 21 日,各工作坊开展现场实践活动,分享信息技术成果(PPT、数字故事、微课等),并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课例展示。

 5.12 月初,开展培训总结及表彰优秀学员活动。

篇三: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0 2.0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任务和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贯彻落实《XX 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建设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此方案。

 一、培训目标 采取“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校推进、学用融合”的推进策略,全面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指导团队的信息化应用指导力;构建“面向未来、整校推进、融合创新、精准服务”的新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长效推进机制,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深入推动数据支持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改革,彰显徐汇“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特色和全市信息化助推教育改革的新标杆。

 二、培训对象 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全区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等)在编在岗教师(含

 校园长、研训员)均需参加“能力提升工程 2.0”培训。20XX 年 12 月 31 日前退休教师可自愿参加培训。

 三、主要任务 根据市级部署,“能力提升工程 2.0”培训时间为 20XX 年 1 月——20XX 年底,每位教师必须完成不少于 50 课时的培训,其中通识课程 10 学时(市级)、专业课程 15 学时(区级)、实践应用 25 学时(校级)。力争到 20XX年底全部完成“能力提升工程 2.0”培训。

 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区域和校级层面分阶段主要任务如下:

 年份 区域任务 学校任务 20XX 年 按市级部署规划区域培训:

 1.接受市级层面部署:

 组织全员参加“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组织骨干力量参加“20XX 年 XX 市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能力专项提升培训”; 按市级部署参加相关培训:

 1.全员参加“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2.推荐骨干力量参加“20XX 年 XX 市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能力专项提升培训”; 3.推荐骨干力量参加“20XX 年 XX 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专项培训”。

 组织骨干力量参加“20XX 年 XX 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专项培训”。

 2.区域层面系统规划:

 制定区域实施方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实施方案》和《“中小学(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校本应用考核要点》。

 20XX 年上 启动区域培训工作:

 1.执行市级层面部署:

 组织选修市级课程。

 2.开展区域层面培训:

 发布区域方案; 组建区域管理和研修指导团队; 强化组织管理和系统规划:

 1.组建学校团队,既要组建校级管理者团队,还要组建信息化教学创新研修团队; 2.制定“整校推进”的实施方案和制定校本应用考核办法; 3.强化制度、经费、资源等支持保障。

 举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启动会; 组织培训,全面领会“能力提升工程 2.0”培训精神; 围绕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融合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新模式探索》实验项目,院校合作推进“5101001000”工程,完成 300 名骨干教师培训。

 3.组织校级层面制定和提交方案,并进行区级审核。

 (说明:校级方案经区级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20XX 年下至20XX 年上 全面组织三级培训:

 1.执行市级层面培训部署:

 组织市级课程选修。

 全面参加三级培训:

 1.执行市级层面培训部署:

 参加市级课程选修。

 2.推进区级层面培训:

 组织开发和选修区级课程; 围绕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融合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新模式探索》实验项目,院校合作推进“5101001000”工程,完成 700 名骨干教师教师培训; 各学期组织经验总结和交流活动。

 3.组织校级层面培训 各学期组织各校校本研修课程申报; 各学期组织经验总结和交流活动。

 2.执行区级层面培训:

 参加区级课程选修。

 3.制定详细的学期(年)培训计划。

 4.各学期按要求申报和实施校本研修课程 1 门,有效开展校本研修。

 5.整合市、区平台以及社会、高校等外界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建设。

 6.组织本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7.开展学校信息化创新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8.各学期开展经验总结和交流活动。

 20XX 年下 全面总结三级培训:

 1.总结市级层面培训和组织扫尾部署:

 全面总结三级培训:

 1.总结市级层面培训:

 组织市级课程选修扫尾。

 2.总结区级层面培训和组织扫尾工作:

 组织课程选修扫尾; 围绕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融合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新模式探索》实验项目,院校合作推进“5101001000”工程,完成 100 节示范课的征集; 完成区级层面的培训总结及成果交流展示。

 3.组织校级层面培训总结 根据“校本应用考核要点”开展终期评估验收; 组织成果总结和交流活动; 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等。

 参加市级课程扫尾选修。

 2.总结区级层面培训:

 参加区级课程扫尾选修。

 1.3.根据“校本应用考核要点”进行学校整校推进培训工作自我评估。

 4.开展对教师个人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过程性数据及实践成果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

 5.凝练并推广教师信息化教学优秀案例。

 6.开展成果总结和交流活动。

 四、培训内容 (一)围绕 30 项能力点 教育部科技司 2018-2019 年教育信息化项目目“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指标研究”的研究成果《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指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的 30 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30 项微能力,包括如下方面: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学 情 分析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教 学 设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C1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计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学 法 指导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A8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A9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A10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7 家校交流与合作 B8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C3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C4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C5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学 业 评价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12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B10 档案袋评价 C6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C7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二)各类培训要求 围绕上述 30 项能力点,“能力提升工程 2.0”培训的三部分(即市级通识课程、区级专业课程、校级实践应用)

 所对应的主要培训内容和要求分别是:

 类别 课时数 属性 责任主体 要求 通识课程 不少于 10 课时 必修课程 市级负责组织实施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沿和教师数据素养培育等。

 专业课程 不少于 15 课时 选修课程 区级负责组织实施 每位教师根据学校研修计划和自身需求,从市级推送、区校配置的培训课程套餐中选择学习。

 其中,每位教师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课程不少于 5 课时,内容包含但不限于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处理、基于数据的个性化诊断与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新技术(如数字画像、知识谱图)的探索等。

 实践应用 不少于 25 课 必 学校组织实施 学校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分层分类组织校本研修。

 时 修课程 为主 学校按照区域各学期课程申报的工作部署,基于申报不少于 2 门的相关校本研修课程(每门课程不低于 10 学时,不超过 15 学时),有计划地开展数据支持下的因材施教探索与实践活动,根据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层分类提升教师利用网络化学习工具或学习空间采集数据并运用数据开展教学和学习指导的能力,促进教师各类信息化教学研修、交流与展示活动等。

 五、实施策略 (一)坚持学用结合、教师为本 以推动新时代下学校教育变革为导向,以促进新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构建持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体系,创设集学习、实践、研修为一体的教师学习空间,提升教师开展数据支持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能力。

 (二)坚持整校推进,跟踪指导

 指导学校整体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创新,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跟踪与指导,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过程干预和行为改进指导。

 (三)坚持精准测评、个性服务 以评促用,建立面向学校和教师的结果导向的成效评估机制,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的成效纳入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体系。以推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为抓手,开展以教师运用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过程化评价,采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常态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与综合分析,切实提高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的水平。

 (四)坚持以点带面、分类实施 采取“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因人因校施策”的方式,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整校推进”培训的试点学校,在试点培训基础上依据学校环境、教师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分层分类分级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六、考核办法 (一)考核原则

 包括过程性考核与效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重在发现、诊断、干预和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效果性考核重在检测包括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成果在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二)考核实施 1.区域实行学校整校推进实施方案审核、备案制度,建立学校“整校推进”考核档案管理,评估学校常态化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实施成效,并纳入年度学校绩效考核。

 2.学校制定校本应用考核办法,考核“整校推进”实施绩效与考核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评估教师运用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及成效,遴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优秀案例,并基于评估分析结果加强针对性指导。

 七、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协调 区教育行政部门在 XX 市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做好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与领导工作。校长是本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为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创设条件、做好保障。教师在夯实应用信

 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利用网络化学习工具或学习空间采集数据并运用数据开展学生学习的设计、实施、评价及指导的能力。

 (二)运用导航工具 区域项目组在组织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编制和组织各校运用《中小学(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导航工具》,全程引导学校和教师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促进学校和教师过程性自我诊断。

 (三)加强评估激励 实施市、区、校多级评估检查制度,采取多元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创新、主动求变,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其中,校本应用的考核是重点,考核“整校推进”的实施绩效和考核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常态化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实施成效纳入学校绩效考核。

 (四)落实经费保障 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和 XX 市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将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保障区域能力提升工程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师培训、应用评估和成果孵化等工作。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培训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保障学校的教师培训、应用研修和专家指导等各

 项工作的开展。

篇四: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市 市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程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XX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XX 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际,组织实施好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 总体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增强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从 2020 年至 2022 年底,完成全市教师(含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加强县(市)局长、分管局长及校长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意识,提升全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二、推进办法 (一)

 市 级加强统筹规划,组织示范引领培训 市上主要负责统筹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组建市级管理团队及培训指导团队,建设培训资源,开展示范引领培训,建设一批“整校推进”试点学校,指导督促各县(市)分层分类开展全员培训。

 1. 做好统筹规划管理。结合国家目标任务,XX 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实施指南,统筹安排培训项目、资源建设、应用考核等工作,研制规划、方案、指南等。

 2. 组建 市 级培训指导团队。制定市级培训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从市、县(市)相关单位遴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一线校长、骨干教师,教研、电教等专业人员,组建市级管理者团队、培训专家指导团队、学校管理指导团队、骨干教师指导团队及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管理员培训指导团队。

 3. 建设适用培训资源。依据 30 个能力点,根据不同学段和学校类别分层分类整合省级资源、自主研制少数民族特色课程资源。

 4. 开展示范引领培训。

 。

 一是开展学校管理团队领导力提升研修。为指导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组织培训各县(市)学校管理团队,提升组织实施能力。

 二是开展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力研修。以县(市)培训团队骨干为重点,提升培训团队规划设计、组织教研、指导校本研修、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等能力。

 。

 三是开展学校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研修。面向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学校,开展一期(200 人)学校管理团队和学科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培训,提升跨学科融合教学和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打造智能化教育领航名师名校长。

 四是开展以“XX 教” 为主的“ 三个课堂” 应用骨干研修。

 。依托“XX教”,遴选“三个课堂”应用骨干教师,开展培训,提升“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能力。

 5. 实施“ 打样” 培训。

 学前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学校、高中教育学校、中职教育学校各选 1 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包含小学 1 所,初中 1 所)学校,共 5 所学校作为市级“样板校”,将有省级“样板校”的一个县(市)作为样板县,在市级培训指导团队统筹指导下,组织实施“样板校”、“样板县”整校推进试点,并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其中“样板校”推广到不低于10 所学校。

 6. 组织线上研修。

 依托“XX 智慧教育云平台”,组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少于 20 学时的线上全员培训。

 7. 开展考核认证。

 根据校本考核方案,依托省级能力提升工程管理系统,开展县(市)培训情况考核。为全市教师提供培训结果查询、学时认证、证书打印等服务。

 (二)

 县(市)分批推进,抓好线下实践 县(市)根据实际需求做好“整校推进”全员培训。紧盯 30 学时的实践应用分批推进。

 1. 做好“ 两案一划” 。按照省、市实施方案,研制县(市)整校推进实施方案、整校考核与测评方案。根据提升工程 2.0 目标任务,针

 对各地实际存在问题,做好区域规划,规划方案明确具体,措施得当有效。

 2. 建强两支队伍。各县(市)组建由分管局长(1)、教研部门(2)人员组成的学校管理团队,指导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组建由教研部(1)、电教仪站(1)、外包第三方公司人员组成的县(市)级培训指导团队,打造“素质好、教学优、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县(市)级培训指导团队。

 3. 建优课程资源。各县(市)结合省、市教育资源平台,结合本地实际,丰富培训课程资源。可根据 30 个微能力点,研制地方特色能力点资源。

 4. 分批整校推进。借鉴省、市“样板校”“样板县”的经验做法。分学段分批推进提升工程 2.0。

 5. 指导校本研修。指导学校建立“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助、学校指导”的研修共同体,形成“学校指导有研修方案,教研组互助有专题研修计划,教师选学有任务清单”的研修机制。

 6.。

 组织考核评估。要加强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的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价。进行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校本研修方案审核备案。依据省级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和市级脚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分层分类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及整校推进工作绩效评估。

 (三)学校整校推进,突出学用融合 学校根据自身信息化应用发展规划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际,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实践和应用研修。

 1.。

 组建信息化团队。学校要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学主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 3-5 人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指导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应用创新和考核测评。学校要从教研组中选取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优的教师组建校级信息技术融合培训团队。

 2. 做好“ 一案一划”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立足信息化教学发展环境、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明确具体的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及校本研修推进机制,制定有效的校本评价激励办法,研制校本研修方案。

 3.。

 建立制度。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如教研、培训、备课、上课等规章制度。

 4. 开展校本研修实践。学校从 30 个能力点和地方特色能力点中选择至少 2 个维度(智慧教育创建学校选择 3 个维度)的能力点供教师选学。教师从中选择至少 3 个能力点(每个维度不少于 1 个),开展不少于 50 学时的专题培训、校本研修、应用实践。其中实践应用30 学时建议分配如下:完成 3 个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 15 学时,参加能力点的校本教研 10 学时,完成综合应用能力点课堂实录 5 学时。

 5. 实施校本考核测评。坚持成果导向,依据教师选择的能力点,组织开展自评、教研组成员互评、学校考核小组考核等。

篇五: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 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教师 〔2019〕 1 号)《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指南》(教师司函 〔2019〕 11 号)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意见》(湘教发 〔2019〕43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考核规范(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依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以教师工作坊为载体,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内容,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2.0 全员培训,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真正实现“技术创新课堂”。具体目标如下:

 1.创建“以校为本、立足岗位、边学边用、学为所用”的研修途径和方法,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

 2.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与创新

 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系统运用、研修学习、网络教研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4.提高校本学科团队研修活动参与、实施与组织能力,实现校本教研常态化。

 二、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在职在编教师。

 三、培训学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培训每人 50-60 学时。

 四、培训内容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为重点,按照《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采取“网络课程研修+校本研修+线下集中研修”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课程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线下研讨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学用结合和校本研修常态化。

 五、培训形式 采取“以校为本,区域统筹”的培训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混合研修,以教师工作坊为研修载体,区域研修与小组研修同步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搭建有效平台,让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

 以县、校组建若干学科坊开展区域研修(人数不多的学科可以组建综合学科坊),每个学科坊的人数为 50-70 人,学科坊组织开展线上研修,包括课程学习、专题讨论、资源分享、总结提升、成果展示与点评等。每个工作坊组建若干学科组开展小组研修,学科组组织线上问题探讨和线下校本研修,包括以技术创新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问题探究、校本实践与应用等。

 六、培训原则 1.整校推进,全员研修。各区县(市)以整校为单位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2.0 全员培训。

 2.混合研修,校本为主。以工作坊为载体,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线上重学习、交流和研讨,线下以校本为主,注重示范、观摩和应用。

 3.骨干引领,学科联动。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研修共同体,按学科建坊组织学习和研讨。

 4.教师选学,团队互助。建设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2.0培训“课程超市”,教师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点选学线上课程,以坊为单位开展线上研讨,以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究。

 5.聚焦课堂,重在应用。培训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线上研修成果要对接线下校本培训,并向其他学校进行推广辐射。

 七、培训组织

 1.省市统筹。培训由湖南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工程办)领导,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协同各区县(市)教育局进行项目统筹管理。

 2.区县负责。各区县(市)具体负责组织培训工作,包括组建培训团队和管理团队,确定参培对象,管理培训过程,指导和组织校本研修,展示研修成果,总结研修经验等。

 3.机构支持。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为区县(市)学科工作坊提供工作坊研修平台、线上研修课程、线上全程管理和专业引领,线上线下展示研修成果,组织项目实施评价,进行学员结业管理和学分登记。

 4.学校自主。参训学校要改善学习环境,妥善处理教师教学和培训的关系,围绕课堂教学,组织本校的学科研修组开展校本研修,及时汇总和展示研修成果,总结研修经验。

 八、培训措施 1.加强团队建设。建设责任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教研员和优秀培训者组成“三人行”培训团队,组建由参训学校校长、业务副校长以及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构成的管理团队,提升培训团队和管理团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整校推进实施能力。

 2.强化小组合作。各学科坊要组建学科研修小组,遴选学科骨干教师担任组长,要指导各学科小组制订校本研修计划,采用研课、评课、观摩、研讨等形式开展校本研修,边学习,

 边实践,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践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综合学科坊的学科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引领下,跨校开展大校本研修。

 3.加强监管督导。培训期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将联合市州教育局成立督查小组,深入到参训学校和学科研修小组,检查和观摩校本研修情况,对各区县(市)组织的能力提升培训过程和效果进行督查和评估。

 4.推介优秀成果。系统整理培训过程中生成的学校优秀成果、学科优秀成果,总结各区县(市)培训过程中的亮点和特色,进行集中汇报和展示,并向全省进行推介宣传。

 九、培训评价 按“基于过程、成果导向、数据驱动、关注发展、全程监测”的原则组织考核评价,在实际的考核中突出“学得会、用得上、干得好”研学理念,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十、培训结业 学员完成全部培训任务,网络研修考核评价指标达到基本要求(60 分及以上),按规定提供结业材料,参加省工程办的能力点测评合格后,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信息技术 2.0结业证书。

 十一、网络研修课程表 (第 1 套)

 本课程将提供信息化培训团队指导力、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以 及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幼教、中职、其它学科(含音、体、美、信息、科学、劳技等)等 14 门课程,并融入了各学段内容,每个学科均提供了超过 70 学时的网络课程资源。

  一、通用必修部分(1 21 学时、6 6 模块)

 模块 单元 时长

 A、资源搜索与 下载模块

 A1、教学资源搜索 1

 A2、教学资源的下载 1

 A3、教学资源分享与存储 2.5 模块测试 1 1

 B、办公软件模块

 B1、Word 的使用技巧 2

 B2、PPT 的的使用技巧 4

 B3、Excel 的使用技巧 1.5

 B4、文字与文档的效率工具 2

 C、音频模块

 C1、教学音频资源获取渠道 1

 C2、教学音频的加工与优化 2

 D、视频模块

 D1、教学视频资源获取渠道 1 D2、教学视频的加工与优化 2

 D3、微课制作 4

 E、图片模块

 E1、教学图片获取渠道 2 E2、教学图片的加工与优化 2.5

 F、动画模块

 F1、教学动画资源获取渠道 1 F2、教学动画的加工与优化 1 模块测试 2 1 二、通用选修部分(5 5 学时、2 2 模块)

  G、教育管理模块

 G1、学校管理与个人事物管理 4

 G2、班主任工作管理 3.5

  H、教育科研模块

 H1、教学研讨 1

 H2、论文与课题 1 模块测试 3 1 三、学科融合部分4 (24 学时、6 6 模块) )

  I、现代教学设备 与环境模块

 I1、互动式触摸一体机的教学应用 2

 I2、常见的信息化设备的教学应用 1.5

 I3、现代教学环境与新技术的教学应用 1.5

 J、信息化教学 方式模块

 J1、微课教学 2.5

 J2、BYOD 教学 3

 J3、慕课教学 2

 J4、翻转课堂教学 1

 J4、直播课教学 6

 J5、智慧教学与创新教学 2 模块测试 4 1 K、学科教学模块 K1、备课、授课与知识点突破 3 K2、复习、考试、阅卷与学科资源 2 L、学科融合专题

 与课例模块 L1、融合创新专题 3 L2、学科融合课例 4 L3、精彩教学设计或片段 2 M、学科优秀资料 推送 M1、优质学科软件推荐

  M2、优秀网址与公众号推荐

  模块测试 5 1 信息化培训团队指导力提升课程 一、信息素养提升(21学时、6模块)

 1、教学资源搜索与下载模块

 2、教师办公软件模块

 3、音频的获取与加工模块

 4、视频的获取与加工模块

 5、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模块

 6、动画的获取与加工模块

 二、信息化指导力提升(15学时、3模块)

 7、政策与项目解读模块

 8、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块

 9、教育科研信息化模块

 三、信息化教学提升(24学时、3模块) 10、信息化教学模块

 11、学科融合模块

 12、学科优秀资料推送

 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课程 一、信息化领导力提升(10学时、1模块)

 1、政策与项目解读模块

 二、信息素养提升(21学时、6模块)

 2、教学资源搜索与下载模块

 3、教师办公软件模块

 4、音频的获取与加工模块

 5、视频的获取与加工模块

 6、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模块

 7、动画的获取与加工模块

 三、信息化管理提升(5学时、2模块)

 8、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块

 9、教育科研信息化模块

 四、信息化教学提升(24学时、6模块) 10、信息化教学模块

 11、学科融合模块

 12、学科优秀资料推送

 若了解更多,请用手机扫码即可知道相关内容:

 (第 2 套)

 本项目提供 150 课时通识课程,涵盖信息技术 2.0 所有能力点;每个学科均提供了超过 100 学时的网络课程资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层次所有学科全覆盖。具体课程表如下(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

 一、通识课程 一级维度

 二级维度

 能力点

 课程名称

 学时

 教学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4 网络或移动环境下的技术设计 5 建立、共享学科资源库 5 设计与实施 资源获取与筛选 如何提高数字教育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 4 云存储及其应用 4 微课设计与制作 微课设计与制作 4 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学校 STEAM 教育的设计与开发 4 Stem,让课程变得更美好——Stem校本课程的分类、编制与实施 4 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 创客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 4 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人工智能 4 网络或移动环境下的课堂学习评价 5 交互式电子白板简介 5

 走进移动学习——智能手机辅助教学 4 技术支持的学习交流 校园网站的创建与管理 5 如何使用魔灯软件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 4 智慧学习环境下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4 协作技术的教育应用 4 信息技术助力教师研修 4 技术支持的学法指导 基于创客教育的创新学习实践 4 技术支持的学习成果展示 网络或移动环境下的课堂学习评价 5 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信息环境下的探究学习 4 教学评价 技术支持的测试与统计 教学评价及其 SPSS 实现 6 电子档案袋评价 4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门口学习网在教学中的应用 4 系统运用 家校互通 家校沟通中可使用的技术工具 4 学习管理 网络或移动环境下的课堂学习评价 5 发展 研修学习 技术支持的专业自主学习 混合式学习介绍 5 思维导图在教学工具中的应用 4 游戏化教学 5 走进知识管理 5 Excel 学校数据处理 5 管理 数据分析 技术支持的应用数据分析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4 利用在线调查工具实现管理信息收集与利用 4 二、学科课程(以小学语文为例)

 一级

 维度

 二级

 维度

 能力点

 课程名称

 学时

 教学 设计 与 实施 技术支持的学法指导 白板批注与圈画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 4 白板技术应用中语文探究学习——以《鲸》为例 4 互动反馈技术下的说明文教学——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 4 互联网下平板电脑在《花钟》教学中的应用 4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 互动反馈技术按点的有效应用——以《鸟的天堂》为例 4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中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2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在《少年闰土》教学中的应用 4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识字 6》课例研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识字 7》课例研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识字 8》课例研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黄鹤楼送别》课例研讨 2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姥姥的剪纸》课例研讨 4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大禹治水》课例研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海底世界》课例研讨 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上)

 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下)

 4 “智慧互动课堂”《识字 8》课例研讨 4 “智慧互动课堂”《黄鹤楼送别》课例研讨 5 “智慧互动课堂”《鲁滨孙漂流记》课例研讨 5 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4 语文教学资源支持下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应用策略 4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语文教学 4 从阅读策略看——技术支持的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4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4 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互动反馈技术与白板技术应用中语文探究学习——以《亡羊补牢》为例 4 互动反馈技术应用中语文探究学习——以《钓鱼的启示》为例 3 发展 研修学习 技术支 持的 听评课 技术支持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 5

 (第三套)

 模块 课程名称 时长 学时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180 3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113 2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

篇六: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dquo; 国培计划( 2016)

 )

 ”— 河南省南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6 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6〕2 号)、《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6)”——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2016〕692 号)等文件精神,提升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该及教育教学水平,继教网与河南省教育厅、南阳市教育局及项目县教育局等多级教育行政部合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如下。一、 研修目标(一)学员目标1.更新信息技术应用理念,理解“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与价值,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主要特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意识得到强化。2.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类型,丰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储备,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综合素养得到优化。3.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训练,生成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成果,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创新能力明显增强。4.参与混合式培训过程,掌握混合式研修方式,获得“智慧众筹”的实践体验,基于校(园)本实践的信息化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

 同步提升。(二)县域目标1.建立县域混合式研修良好机制,实现线上线下研修活动的有效协同。2.实践中锤炼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团队,提高本土指导团队的服务绩效。3.培植县域内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幼儿园)典型,牵动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深化。4.生成信息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课例,县域资源库存储丰厚、应用高效。二、研修对象南阳市淅川县、新野县、桐柏县中小学幼儿园 13260 名教师三、培训阶段和内容设计(一)培训阶段设计适应河南省南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项目需求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本次培训阶段设计选择理念——技术——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的认知思维过程与实践应用逻辑,为不同发展需求的参训者创造宽松的选择环境和个性化发展空间。

 具体阶段设计与环节、任务安排见下图:(二)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内容预生互补、静动结合,其中网络空间主要支持学员进行静态资源即预设课程的学习探究,学员在 PC 机上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问题探究,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信息查询、碎片化学习、个别问题交流和即时感悟提交,优势互补实现时间利用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园本空间重点支持学员合作学习、动态生成及实践探究,促

 进学员集思融智、认知积淀、学用转化和创新生成;区域空间重点支持专业指导与成果推广,实现静态资源的活化展示及动态资源的辐射推广。1. 预设网络课程维度 模块 专题(课程)信息技术应用理念与方法(44 学时)综合素养初中教师、桐柏小学教师选修不少于 28学时课程(淅川、新野)小学、幼儿园教师选修不少于 14 学时课程信息技术应用理念信息技术应用技巧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96学时)互动交流能力初中教师、桐柏小学教师选修不少于 32学时课程(淅川、新野)小学、幼儿园教师选修不少于 16 学时课程思维导引能力技术支持教学能力课件(程)制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资源管理与使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专项能力(144 学时)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初中教师、桐柏小学教师选修不少于 40学时课程(淅川、新野)小学、幼儿园教师选修不少于 20 学时课程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以维度为单位规定必选学时,其中“信息技术应用理念与方法”维度必选 28/4 14 学时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维度必选 6 32/16 学时课程,“信息技术应用专项能力”维度以模块(系列)为单位必选 40/0 20 学时课程。(二)研修任务安排承载资源生成的研修活动,以任务为驱动,结合培训阶段,安排五项研修任务。

 模块混合研修任务及活动学员任务 坊主任务线上任务 线下研修 线上辅导任务 线下研修组织模块一:做好研修准备3 天1.完成培训前测(诊断测评)。2.学习“认识我的研修任务”课程。参与教研组组织的“平台操作及学习流程研讨交流会”。1.建立工作坊 QQ群。2.动员组织学员熟悉平台操作及学习流程。组织学员参加“平台操作及学习流程研讨交流会”。模块二:信息技术应用理念与方法2 周1.学习综合素养必修课程2.参与线上主题为“我的师德追求”的研修活动。3.提交 1 篇“我的师德追求”。4.选课并进行课程学习。5.参与线上研修活动,反思聚焦,结合自身测评结果确定研修任务,提交 1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参训计划”。1.参与教研组交流研讨活动,组内同伴学习师德,交流心得。2.参与教研组内研讨交流活动,组内同伴交流研修规划。1.批改学员提交的作业。2.参加专家视频答疑、在线研讨活动。3.视需要组织与师德相关的主题活动。4.在工作坊简报中展示优质研修计划。组织学员参加“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交流活动,为学员制定规划提供咨询。模块三: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3 周1.选课并进行课程学习。2.参与“基础能力应用与技术选择方案”研修活动,与同伴交流疑难问题。3.提交 1 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技术应用课例等)4.参加专家视频答疑、在线研讨活动。1.参与教研组组织的活动,组内汇报个人选择此项新技能的原因,同伴协助诊断其可行性并提出建议。2.参与教研组组织的活动,同伴交流完善“基础能力应用与技术选择方案”。1.坊主关注、指导学员的方案打磨,视需要组织专题研讨。2.评阅学员提交的“信息技术应用成果”。3.在工作坊简报展示学员的优秀成果组织学员参加“基础能力应用与技术选择方案”交流会。模块四:信息技术应用专项能力3 周1.选课并进行课程学习。2.参与“应用成果实践应用”的研修活动,交流教与学的优秀课例。3.提交 1 节体现信息技术且同步与教学进度的“教学课例”4.参加专家视频答疑、在1.参与教研组组织的磨课活动,同伴交流研讨,打磨教学设计。2 参与教研组组织的同伴听课、评课,相互点评并形成最终“信息技术应用成果”。3.参加“专家到一线、1.评阅点评学员提交的“教学课例”。2.在工作坊简报中展示优秀“教学课例”。参与、组织学员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并对最终形成的课例进行交流研讨,最终形成优质课例提交工作坊共享。

 线研讨活动。

 技术进课堂”巡回指导活动。活动五:规划持续发展1 周1.个人总结参训收获,诊断薄弱点,提交 1 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行动计划”。2.完成后期问卷。参与教研组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行动计划”交流活动,分享优秀计划。1.工作坊评选、展示优秀成果供全体学员学习借鉴。2.根据评优方案评选出优秀学员。评选优质应用成果,在推荐个项目。四、培训安排(一)培训时间2016 年 10 月至 2016 年 12 月(详细时间另行通知)(二)进度安排培训安排分为前期准备、培训者培训、启动预热、学员研修阶段、考核评优和总结结业六个阶段。培训进度具体安排如下:阶段 时间 培训安排活动形式前期准备——1. 结合本地需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2. 准备培训平台和培训课程资源3. 组织报名建坊——培训者培训阶2016.10 对项目县骨干培训者进行培训集中面授

 段启动预热阶段2016.101. 开学典礼,培训动员2. 学员网上注册,熟悉培训流程集中+远程学员研修阶段2016.10—2016.111. 确定研修任务2. 在线选择课程进行学习3. 参加在线研讨以及答疑活动4. 参加校本研修活动5. 参加区域研修活动6. 完成线上、线下所有研修任务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考核评优阶段2016.11—2016.121. 开展评优活动,评选优秀2. 根据考核标准,评定学员成绩——总结结业阶段2016.11—2016.121. 分类编辑培训成果并展示2. 提交培训总结3. 举行结业典礼——五、组织管理(一)管理与辅导结合区县内原有的校本研修管理方式,建立多层级管理、双层级辅导的研修模式;通过“省—区县—学校”三级管理的方式,全面掌握学员学习信息,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对培训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区县工作坊-学校教研组”双层级辅导的模式,建立与校本研修模式相匹配的网络研修环境,全面推动混合式研修模式的常态化应用。根据教育部对混合式研修模式的要求,区县工作坊由区县管理员

 协调成立,原则上由 50-100 人构成一个工作坊,每个区县工作坊配备 1 名坊主,建议由区县内的学科教研员或学科带头人担任。学科教研组由学校校长协调成立,每个学校每个学科成立 1 个学科教研组,如校内资源有限,可由区域内中心校协调,跨校组成学校教研组。每个学校教研组配备 1 名组长,建议由校内教研组长担任。(二)继教网内部组织结构及职责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成立国培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亲自挂帅,负责项目的统筹管理工作。为了做好本次培训,领导组下成立项目协同管理团队,负责培训过程中的项目实施管理、课程配置、教务管理、教学支持、技术支持、质量监控和客户服务等工作,具体如下图:(三)区县辅导团队工作职责1 1 .教研组组长(1)熟悉平台和培训相关资料。培训前组织学员熟悉研修平台,帮助学员了解研修流程。(2)建立教研组 QQ 群等工作坊沟通渠道,及时传达坊主对培训

 的通知及要求。及时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反馈和解答。(3)结合继教网对项目主题、时间的要求和安排,设计本教研组在培训期间的研修计划,对本教研组原有的校本研修计划在内容上进行调整,以符合本次培训的主题要求,严格按照培训研修计划组织学员参与线上网络研修及线下校本研修。(4)设计线上网络研修活动内容,在项目开展期间结合本校校本研修活动内容开展相应的线上研修活动。(5)督促学员及时完成培训内容,并对学员在线上提交的作业等内容给出指导意见。(6)撰写并发布教研组简报不少于 3 期。(7)定期整理教研组优秀研修成果,上报坊主。2 2 .工作坊坊主(1)建立工作坊 QQ 群等工作坊沟通渠道,及时传达项目组、管理员对培训的通知及要求。及时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反馈和解答。(2)指导和督促坊内学员日常学习活动,通过平台功能、工作坊 QQ 群等多种方式,指导学员掌握远程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辅导学员有效开展网络学习。(3)设计坊内研讨活动主题,组织工作坊学员开展线上研讨活动。(4)撰写并发布工作坊简报不少于 3 期。(5)批改学员提交的作业,并给出改进提升建议。

 (6)定期整理工作坊优秀研修成果。上报继教网项目组。(7)做好工作坊培训总结工作。(四)区县管理团队工作职责1 1 .校级管理员(1)制定本校校本研修规划,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活动。(2)

 负责遴选教研组组长,指导并督促教研组组长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3)定期在平台上巡查校本研修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督促。(4)撰写并发布工作简报,展示本校研修成果和研修情况。(5)制定相关奖励机制,对优秀教研组或个人给予奖励,保障本校校本研修工作的顺利实施。(6)对学员参与校本研修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并给出评价,并在平台中对学员在校本研修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相应分数。. 2. 区县管理员(1)制定区县内校本研修规划,选定本区县校本示范校。(2)培训期间选派校本督察组成员对本县各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进行督查指导。(3)定期组织校级管理员、教研组长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汇报。(4)撰写并发布工作简报,展示本区县研修成果和研修情况。(5)做好组织评优、总结表彰宣传工作。(6)建立本地优质资源库,整理并展示本地区的优秀资源。

 六、考核方案(可根据省内要求更改,但应符合研修任务流程)考评坚持自我考评与他人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与终结考评相结合、合格考评与激励考评相结合、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对学员、坊主分别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如下:1. 学员考核方案一级 指标二级指标 考评标准 满分 考评者过程性测评课程学习初中学段和桐柏全学段:学员要选学 100学时课程,网上学习累计达到 1800 分钟记 30 分,小于 1800 分钟时此项考核成绩=实际学习时间/1800(分钟)×30 分( 淅川 、 新野 )

 小学 、 幼儿园学段:学员要选学 50 学时课程,网上学习累计达到900 分钟记 20 分,小于 900 分钟时此项考核成绩=实际学习时间/900(分钟)×20分30继教网(网络平台自动记录生成)参与活动至少参与1次线上研修活动并完成每个活动的所有环节,每次记 10 分,满分 10 分10继教网(网络平台自动记录生成)阶段成果作业 1:提交 1 篇“我的师德追求”。提交记 10 分,若未提交或者提交的内容有抄袭现象此项考核记 0 分。10继教网(网络平台自动记录生成)作业 2:提交 1 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计划”。提交记 10 分,优秀加 5 分,良好加 3 分,合格加 1 分,抄袭记 0 分15 坊主

 研修成果应用成果提交 1 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课例等)。提交记 15 分,评定为优秀加 5 分,良好加 3 分,合格加 1 分。抄袭记 0 分20 坊主实践应用教学案例提交1节体现信息技术应用且同步教学进度的“教学课例”。提交记 10 分,评定为优秀加 5 分,良好加 3 分,合格加 1 分。抄袭记 0 分。15 分 坊主备注 满分 100 分,累计达 60 分及以上为合格2. 坊主考评评价指标 考评标准 分值 考评者学员合格率超过 95%记 20 分,超过 90%记 15 分,超过 80%记 10 分,低于 80%记 5 分20继教网网上统计学员成果批改率学员提交的课例成果批改率达 100%记 20 分;超过 90%记 15分;低于 90%记 10 分;未批改记 0 分。20继教网网上统计网上研修活动组织情况在社区内发起活动,数量超过 3 个记 25 分,数量低于 3 个记15 分,数量为 0 记 0 分。25继教网网上统计学员满意度全体成员对辅导者研修活动的组织管理、专业指导、服务态度等综合...

篇七: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园教研组信息技术化提升 0 2.0 校本 研修 方案

 学科 学前教育 学段 学前教育 负责人姓名

 职务

 职称 二级 联系电话

 手机

 本教研组人数 共 95

  人 研修目标 (根据幼儿园信息化教育整校推进发展规划和项目研修计划,制定本教研组研修目标。)

 根据我园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教师信息化教学存有的问题确定教研组信息技术 2.0 整校推动项目研修目标。

 1.组建“园长负责、骨干引领、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通过学习,完成提升工程 2.0 任务中的校本研修任务、网络研修任务、校本应用考核中的微能力点任务,提升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团队信息化指导力。研修任务、网络研修任务、校本应用考核中的微能力点任务。提升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团队信息化指导力。

 2.打造信息化教研团队,有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并将所学使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3.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服务幼儿,提升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等。

  4.网络课程研修,完成 3 个能力点的学习,制订幼儿园研修活动方案,指导教师拟定个人发展规划。掌握方法,聚焦能力突破点,形成教学时间划。

 5.线下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小组学习分层研讨。

 6.能力点提交与评价、经验总结。

 7.案例分享,成果推广。

 研修计划 (根据研修目标,确定研修主题、研修内容、研修形式和具体研修安排。研修主题: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研修内容;

 构建“以园为本,立足岗位,边学边用”的以微能力课程学习为载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路径;探索骨干引领、教师选学、能力促进、整体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模式。

 研修形式:线上课程学习+线下实践应用 具体研修安排:

 第一阶段(2021 年 11 月—12 月):准备阶段 1.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方案、学校发展规划及校本考核方案,并召开教师动员大会,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政策、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案进行解读,提高教师对 2.0 工程的认识。

 2.园长带领教研组长根据我园的教学环境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对 30 项微能力进行分析解读确定我园能力点选择的范围。

 3.教师在研修平台进行能力点选择并制定个人的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

 第二阶段(2021 年 12 月—2022 年 1 月):网络研修 通过集中学习、教师教师自学等方式,观看推送课程完成线上的课程学习任务。通过校本教研进行学习分析,困难解答等。

 第三阶段(2022 年 1 月—2022 年 3 月):分散学习,教学创新 利用假期将网络研修内容积累沉淀融汇贯通,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开学后通过集体备课、研课、上课、评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在活动中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形评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在活动中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同时各年级组进行形式多样的组内沟通,组外交流,汲取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任务作业。

 第四阶段(2022 年 3 月—2022 年 4 月):阶段性测评 幼儿园开展教师汇报课活动,对教师进行校本研修考核。

 第五阶段:(2022 年 4 月)归纳总结解决部分遗留问题,同时做好总结工作,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和总结性材料,迎接县教体局考核工作。

 考核要求 (确定本研修组教师在本年度应达到的考核要求,如研修活动参与、研修成果产出、测评能力点数量、测评通过率等。)

 研修活动参与:参与率达到 100%。

 研修成果产出:

 线上课程学习:完成 450 分钟的课程学习。完成 3 个能力点选择:个人研修任务:提交个人研修任务 1 篇。“一师一课例”研修活动: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要求,以校为单 位,通过“一师 校本研修活动打造“一师一课例”。

 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课例的作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听课评课、教学反思四个环节。

 测评能力点数量:2 个能力点。

 测评通过率:90% Y2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 主题说明: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活动主题,描述其主要内容、面向对象、活动环境等,以 PDF 形式提交。

 2. 演示文稿制作:针对上述活动主题,选择任意一种工具制作支持活动开展的演示文稿,请转换成视频后提交。

 3. 演示文稿制作说明视频:以视频形式(可采用录像或录屏方式)描述演示文稿制作过程,并说明在活动中如何使用,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

 Y4 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1. 微视频设计方案:教师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撰写微视频设计方案,包括主题、面向对象、内容设计以及微视频应用思路。以 PDF 形式提交。

 2. 微视频:依据上述方案开发并提交微视频,视频长度不超过 10 分钟。

 F2 技术支持的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1. 采集工具:请提交一个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的信息采集工具,工具应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或汇总。若为文档,请以 PDF 形式提交。

 2. 工具设计说明:请结合评价目标和幼儿,介绍工具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以及应用计划等。以视频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10 分钟。

 3. 采集案例:请提交一份应用工具采集到的幼儿真实行为案例,如记录完整的幼儿活动过程观察记录以及分析结论。若为文本,请以 PDF 形式提交。

 能力发展测评范围 根据研修目标和研修计划,确定本教研组教师能力发展测评范围,填写能力点名称,并说明选择该能力点的理由。

 能力点名称

 能力点名称

 Y2 演示文 稿 设计 与 制作 演示文稿丰富活动过程中的师幼互动。

 Y4 微课程 的 设计 与 制作 丰富教育教学或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H1 技术支持的情境创设

 情境可以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引起学习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H3 技术支 持 的幼 儿 参与 在集体活动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J2 技术支 持 的家 园 共育活动 教师需要具备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媒体素养,能够应用新媒体技术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有效合作。

 F2 技术支 持 的幼 儿 行为 观 察与分析 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采集工程性信息。

篇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1 -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0 2.0 项目

 整校推进方案

  省、市、区县

 安徽 省宿州市萧县

 学校名称

  学

 段

 小学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 1 - 一、团队建设情况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每校确立一位 学校首席信息官( CIO ),一般由正校长、或主管教学或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长担任。

 姓名 学历 职称/职务 任教学科 主要职责

 本科 一级教师/校长 道德与法治

 负责学员 线上线下学习 督导。

  本科 一级教师/副校长 数学 负责学员 线上线下学习指导 。

 学历 职称/职务 任教学科 主要职责

 本科 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语文 负责学员 线上线下学习 辅导 。

  本科 一级教师/数学教研组长 数学 负责学员 线上线下学习 辅导 。

  本科 一级教师/艺体教研组长 体育 负责学员 线上线下学习 辅导 。

  - 2 -

 二、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由学校管理团队填写)

 (一)学校简介(学校的建校历史、办学理念与传统、现有班级数、在校生人数、教师总人数、校园及建筑面积、特色优势学科、主要荣誉奖项等基本情况)

 (一)学校简介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 学校班级数、师生数、校园及建筑面积等基本情况:2. 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设施设备及利用情况等现状)

  萧县赵庄镇中心小学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492人,教师83人,校园占地面积330243平方米,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切实以“应用引领”为指导,以硬件有效支持为基础,提升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和效能,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教师年龄及职称结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从教师平均年龄上看,我校教师总体年龄集中在中轻年,平均年龄 45 岁。从信息技术应用上看,我校起步较早。2017 年,电脑办公已成教师常态,电子白板走进各班教室辅助教学;我校也是第一批电子白板使用校,我校大多数教师都能规范使用办公软件,制作编辑 ppt、并在 ppt 上进行教学复备;对电子白板书写、保存、拖移、涂改等功能的使用。部份教师能制作精美美篇,录制微视频、微课;一师一优课录制与剪辑。在疫情期间,老师们在家都能有效选择适合学生和家长的腾讯课堂,钉钉平台等,上好每一节网课,涌现出了一个个信息技术能手。

 (三)学校先后获“安徽省普通话示范学校”、“宿州市文明校园”、“宿州市平安校园”、“县先进单位”,“萧县文明单位”等诸多荣誉。

  - 3 - (二)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一览表 序号 维度 内容 有/无 自我评价 (数值或比例)

 1 网络条件 学校互联网情况 有 移动/电信 200M WIFI 覆盖情况 有 全覆盖 2 硬件环境 学校多媒体(白板)教室 有 34 配备平板等学生终端教室 有 4 专用录播教室 有 1 教师配备办公电脑 有 30 VR 教室 无 0 3D 打印机 有 0 创客教室 有 0 机器人教室 有 0 3 软件平台 在线教学平台 有 钉钉直播课堂 在线阅卷平台 无

 在线教研平台 无

 办公管理平台 有

 4 教师队伍 学校 40 周岁以下教师比例

 20.4% 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情况

 85% 信息中心专职教师人数

 4 5 支持条件 学生信息化素养程度

 一般 家长对信息化应用支持态度

 支持 6 其他设施

  2.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种类, 可多选( 在下面 ” 中打“√”:

 ):

  A. 多媒体教学环境:有投影仪、电视或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的教学环境等,无网络或网络条件一般,重点支持教师集体教。

  B. 混合学习环境:网络较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重点支持学生集体学。

  C. 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 4 - (三)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1.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场景和水平现状,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课题、教学评比、赛事活动、“三个课堂”建设等工作基础。

 2017 年,电脑办公已成教师常态,电子白板走进各班教室辅助教学;我校也是第一批电子白板使用校,我校大多数教师都能规范使用办公软件,制作编辑 ppt、并在 ppt 上进行教学复备;对电子白板书写、保存、拖移、涂改等功能的使用。部份教师能制作精美美篇,录制微视频、微课;一师一优课录制与剪辑。在疫情期间,老师们在家都能有效选择适合学生和家长的腾讯课堂,钉钉平台等,上好每一节网课,涌现出了一个个信息技术能手。

 2.学校结合教学改革条件和优势,从以下五类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选择 2 2- -3 3 类主要的教学模式( 在下面  中打“√” )。

  优化教学深度融合:在不改变当前学校以讲授启发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 翻转课堂个性学习:将知识传递置于课前,课上时间主要用来更多的“以教定学”开展互动、点评与分享。

 M STEAM 项目式学习: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分析与探究,通过制作作品来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 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依托互联网和学习分析技术,围绕着数据采集、分析和利用而实施的教学模式。

  在线学习同步课堂:师、生物理分离状态下基于互联网实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 5 - (四)

 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发展结合点(根据以上对学校信息化环境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分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与核心诉求,梳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可能解决的学校管理问题、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等,从多方面寻求提升工程 2.0 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结合点)。

  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能力。

 指导管理团队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计划,有效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

  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围绕提升信息化指导能力开展引领性培训,打造学校信息化骨干团队。推动培训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等的能力。

  通过项目实施,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学科教学为重点,以课堂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开展网络专题学习、教学问题研究、校本创新实践,打造“技术创新课堂”,努力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教学能力,助力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

  通过项目实施,打造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创新课例。围绕研修主题,结合学校实际,由学校组织参训教师自主设计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课例,开展技术应用 创新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鼓励学科教研组合作研磨,打造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创新课例。

  - 6 - (五)根据学校信息化环境与教师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提升工程 0 2.0 与本校发展核心诉求,选择本校教师学习和参加校本应用考核的能力点范围。

 (从以下 30 个微能力点中,选择 5 15 个以上能力点范围,所选能力点范围至少要覆盖“四学”维度中的三个维度,可在下面列表的中打“√”)

 维度/ / 环境

 A. 多媒体教学环境

 B. 混合学习环境

 C. 智慧学习环境

 学情分析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C1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 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学法指导

 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C3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C4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C5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A8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 B7 家校交流与合作

 □A9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B8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A10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学业评价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C6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A12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B10 档案袋评价 □C7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注】A 多媒体教学环境

 B 混合学习环境

 C 智慧学习环境

  - 7 - (五)学校提升工程 0 2.0 整校推进保障机制

 包括组织保障(领导小组)、制度保障(激励措施)、经费保障(硬件设备、教学、教研、管理平台的建设)。

 一、领导小组 组长:刘瑞 副组长:王昌彬 组员:赵鹏程、李述勤、周庆红,杨德谋、陈阵、单根玲、李海青、及各班主任等。

 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刘瑞校长,负责信息化管理总体事务。王昌彬副校长负责信息化团队管理任务。陈阵、单根玲、李海青负责信息化培训辅导。赵鹏程、李述勤、周庆红,杨德谋负责后勤保障。

 二、制度保障 (1)明确主体责任。

 教师首先要进地自我诊断,认清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明确达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标准,参照能力维度,对照微能力测评规范选择个人研修的关键能力点,完成线上线下学习

 (2)建立应用机制。

 1.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之中,成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将成为参加学校及以上部门组织教学竞赛活动的入门条件。

 三、经费保障

 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各种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保障培训经费的使用。购买书籍,保障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理论层面的提升。

  8 三、校本研修计划(由学校培训团队填写)

 (一)

 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 ,设计“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的“一句话”主题。

 “全员参与,全员提高,以技术为手段,促进教学相长” (二)学校依据自身情况设置校内工作坊,确定各工作坊研修主题。

 工作坊名称

 工作坊研修主题

 关键能力点

 数学 组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语文组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艺体 组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9

  (三)“提升工程 2.0 ”预期成果

 1.学校信息化管理成果(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研、学生管理与评价等相关成果)

 在市县信息化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更多的是把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受益。把信息化教学常规化,以研促教,把信息化 2.0 的学习理论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想结合,促进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改变传统的教研模式,依托 seewo 网络教研平台把研磨教材-研磨课件 -上课展示-课后议课总结。让老师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到教研中来。学生的评价不单纯的是老师的口头表扬,而是依托畅言、希沃平台从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全方位展示学生,家长可以登录平台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学科融合创新成果(典型教学案例包、资源包或课题研究报告等相关成果)

 形成本校教学案例、微课、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案例集,上报中心校。并对优质课例进行推优。

 【典型教学案例包要求】

 教师提供一段典型教学案例包视频,案例包结构可以在以下 A、B 两种里任选一种:

 典型教学案例包结构 A A

 视频片段内容

 具体要求

 视频时长

 1. 教师说课视频

 (录屏或录像)

 在说课中能够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主要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场景。

 5 15 分钟左右

 2. “一课多点”讲解

 (录屏或录像)

 讲述本节课所应用到的 3 3 个能力点,讲到每个能力点时,用 1-2 页 PPT 来说明本节课所体现的信息技术应用” “亮点”,可 参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该能力点的“能力描述”和“实践建议”。如:本节课应用到“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这个能力点,课件里有某几处具体体现了“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能力点中所说的“采用留白、动画效果”等方式,丰富了师生互动的形式,避免了照本宣科和“电灌”等等。

  5 5- -0 10 分钟

 3. 校本教研活动感受

 (录屏或录像)

 谈一下自己在学校里参与备课、观课、议课、磨课等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3 3- -5 5 分钟

 典型教学案例包结构 B B

 视频片段内容

 具体要求

 视频时长

 1. 课堂实录片段

  在课堂实录片段中能够体现本节课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环节及相应的课堂教学现场情景。

 5 15 分钟左右

 2. “一课多点”讲解

 (录屏或录像)

 首先简要讲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重难点。

 然后讲述本节课所应用到的 3 3 个能力点,讲到每个能力点时,用 1-2 页 PPT 来说明本节课所体现的信息技术应用 “亮点”,可 参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该能力点的...

篇九: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2021 年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0 2.0 培训实施方案

  依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20〕15号)等要求,为提高市参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意识,真正达成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创新,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中国教师研修网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训主题

 本项目紧紧围绕整校推进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将提升工程与学校工作全面整合,切实降低工学矛盾,实现减负增效,让 2.0 工程成为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为此特设定主题为:

 赋能工作·成就发展——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培训 二、培训对象

 区域培训指导团队、学校管理团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等 三、培训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全市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实际,坚持“面向未来、整校推进、学用结合”原则,通过成果导向、任务驱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突出“学得会、用得上、干得好”的研学理念,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精准测评”的培训机制,加强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指导团队建设,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订研修计划,立足应用、靶向研修,整校推进、全员参与,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通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培训,提升市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修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实现“三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

 (二)各角色目标

 对象

 培训目标

 预期成果

 培训指导团队

 理解《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2.0 意见》的政策要求,能够根据各学校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规划,制定区域统筹研修指导方案。

 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方式方法,提升指导参训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能够对学校教研组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进行实施指导。

 依据本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2.0 考核规范的测评数据要求,能够指导学校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

 ·完成一份区域统筹研修指导方案 ·推荐一份学科教学优秀案例资源包 学校管理团队

 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革,理解“能力提升 2.0”的文件内涵,明确自身应承担的工作职责。

 能够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未来三到五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并能够分解发展目标,根据本年度目标,科学制订学校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

 能够有效组织、实施和评估学校“能力提升 2.0”培训,从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能力,推进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建设发展,提升自身信息化领导力。

 ·制定一份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 ·推荐一份整校推进案例资源包(含整校推进实施情况总结ppt 及学校优秀教学案例)

 (拟)教研组长

 能够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制定教研(年级)组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计划,并进行组织和实施。

 能够围绕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前瞻引领教学创新,形成相应的能力点示范课例。

 理解学校“能力提升 2.0”的校本应用考核办法,能够指导教师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

 ·制定一份教研(年级)组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计划 ·提交一份能力点教学示范课例 教师

 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环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能够依据学校整体推进发展规划和自身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学习、应用、实践在改进教学的同时实现微能力点的提升,并以作业形式提交。

 ·提交所选择能力点对应的认证材料

 四、培训环节与内容安排

 (一)管理与指导团队先行培训

 环节

 培训要点

 具体内容

 在线同步 研制规划 制定计划 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尚志市的区域培训指导团队、管理团队、学校管理团队开展 2 天的在线同步培训,学政策、明路径、悉平台厘清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实施步骤。

 网络选点 整校选点 主题确定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登录平台,依据本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方案确定 8 8- -0 10 个能力点。

 (二)参训教师全员混合研修

 环节

 培训安排

 具体内容

 能力点选择 学员选点

 推送课程 学员根据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所选的能力点组合和教研组确定的能力点选择自身所需的 3 3 个能力点, 建议所选能力点覆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中的三个维度; 平台根据学员选点情况自动推送对应能力点网络课程供参训教师学习。

 网络研修 示范引领

 形成课例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主建立学科工作坊,由学科教研组负责人担任坊主; 教研组长通过预热学习环节先行学习能力点课程,并结合本组研修主题,形成本组能力点教学示范课例; 参训学员完成预热阶段课程学习。

 混合研修 网络研修

 课堂实践

 活动深化

 成果生成 学校教研组长与参训学员完成线上线下混合研修:

 1.完成所选能力点线上课程学习; 2.结合所学能力点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应用,将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 3.参与校本研修,包括听评课、课例研究、技术沙龙等校本教研活动; 4.完成所选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

 培训指导团队需对活动过程进行跟进指导。

 中期跟进 化难解惑 结合本区实践,围绕整校推进实施组织专家入校指导,重点围绕信息化技术工具的应用、融合创新典型案例的生成、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的把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校切实解决培训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实践测评 成果考评

 优秀推荐 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参训教师个人提交的 3 个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进行考评。

 学校管理团队依据规范,对学员提交的 3 个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进行审核; 学员之间能力点开展互学互评; 区域培训团队对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抽查并推荐优秀成果; 参训学员个人的线上专题培训成绩由平台系统自动统计。

 总结评优 示范展示 参训学校总结项目实施经验与成果,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区县;区县组织开展评优活动,表彰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

  (三)学校整校推进工作流程建议

 学校整校推进工作流程建议

 步骤

 学校管理团队

 学科教研组/ / 备课组

 教师学员

 第一步

 制定方案

 ·确定本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结合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学校本年度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 ·根据学校特点和教师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组建健全的校本研修小组,制定完善的研修制度。

 依据学校教学环境及一案一划,确定本组研修主题,围绕整校选择能力点研修范围,制定研修计划。

 / 第二步

 校本动员

 召开学校整校推进工作动员大会。

 讨论、研磨本组研修计划。

 围绕教研组/备课组研修计划,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第三步

 小组活动

 组织培训活动:基于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教师基础能力,组织开展通用技术工具培训活动;

 提供支持保障:

 为各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后勤保障;

 形成总结报告。

 一轮讨论: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特点,讨论可以用于教育教学场景的信息技术工具。

 二轮讨论:围绕校本研修主题讨论各项信息技术工具在学科中如何应用,完成教学设计。

 三轮讨论:组织学员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开展说课、研课活动。

 :

 一轮实践:结合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讨论结果制定教学设计方案。

 :

 二轮实践:根据说课、研课的建议,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轮实践:课堂教学实施。

 第四步

 经验提炼

 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课例研究成果。

 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五步

 一展所长

 建立测评机制,组织校级示范课观课、议课活动。

 组内讨论推荐优秀代表进行示范课展示。

 参加学校组织的示范课观课、议课活动

 五、各角色职责与考核

 (一)区域管理员

 【工作职责】

 A.政策支持。结合本区县实际与项目要求,制定组织管理、考核激励、督导、评估等制度和办法,制定整区推进方案。

 B.人员遴选。确定学校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及学员名单。

 C.活动支持。对项目组组织的集中培训、在线直播、总结表彰等活动给予活动场地、组织推动等支持。

 D.督促学情。了解项目进展和学情数据,培训前期确保参训率、学习率;培训后期,督查各校实践测评情况、督促合格率。

 E.考评抽检。对各项目校整校推进绩效进行考评,对项目校教师校本应用考核测评结果进行抽检。

 F.培育典型。注重挖掘典型,示范引领;确定项目组评优方案,督促学校上报各类优秀成果及名单。

 (二)培训指导团队

 【工作职责】

 A.专业引领。在培训工程中对本区域参训学校教师进行示范带动、分类指导,促进项目校开展校本研修与实践应用活动。

 B.入校指导。通过线下有针对性的入校,对各校学科教研组开展的研修活动进行深度参与与指导。

 C.成果检查。对学员提交的 3 个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给予指导。

 D.成果提炼。注重培训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推荐学员优秀成果参加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形成本学科精品案例。

 【考核细则】

 维度

 考核项

 分值

 考核指标

 研

 修

 组

 织

 坊参训率 10 分 学员参训率达到 95%以上:计 10 分;80%-95%:计 8 分;60%-80%:计 6 分;50%-60%:计 4 分;50%以下不得分 坊合格率 10 分 学员合格率达到 95%以上:计 10 分;80%-95%:计 8 分;60%-80%:计 6 分;50%-60%:计 4 分;50%以下不得分。

 计划制定 15 分 结合整区推进方案,制定本学科区域研修指导计划,提交至平台,得 15 分。

 研

 修

 指

 导

 线上活动 10 分 研修过程中,根据本工作坊研修方向,发布线上活动,每个 5 分,共 10 分。

 能力点抽查 30 分 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范对学员提交的3个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抽查,按照本学科参训教师总人数的 10%,推荐优秀能力点作业到平台上。

 入校指导 20 分 培训过程中,针对示范校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入校指导,提交 1 份入校指导研修简报,得 20 分。

 (三)学校管理团队

 【工作职责】

 A.建章立制。制订本校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组织管理、考核激励等制度和办法。

 B.组建团队。确定本校培训指导团队(以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骨干教师、技术能手为主),分学科建立校级工作坊,支持并推动校级工作坊开展主题研修、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C.督促学情。参与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学情通报会,了解项目进展,督促学情,及时回答并解决相关问题。

 D.成果认证。对学员提交的 3 个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点评认证。

 E.活动支持,组织、支持学校开展校本动员、校本教研、总结表彰等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并结合活动完成活动简报。

 F.培育典型。提炼项目学校培训工作经验,推出样板教研组,遴选并提炼优质生成性资源成果。

 【考核细则】

 维度

 考核项

 分值

 考核指标

 研修

 组织

 学员参训率 10 分 学员参训率达到 95%以上:计 10 分;80%-95%:计 8 分;60%-80%:计 6 分;50%-60%:计 4 分;50%以下不得分。

 学员合格率 10 分 学员合格率达到 95%以上:计 10 分;80%-95%:计 8 分;60%-80%:计 6 分;50%-60%:计 4 分;50%以下不得分。

 整校推进 方案 10 分 调研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情况,制定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提交至平台,得 10 分。

 启动会组织 10 分 组织召开整校推进工作启动会,完成启动会活动简报,提交至平台,得 10 分。

 总结会组织 10 分 组织开展整校推进工作总结会,汇总整理整校推进经验成果,形成整校推进落实情况总结报告,提交至平台,得 10分。

 能力点认证 30 分 对本校学员的 3 个能力点成果进行打分和点评。(建议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来考评)

 校本实践 20 分 结合各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情况,为学员进行综合评定,此项最高可得 20 分。(建议此项工作在项目临近尾声时再结合参训教师全程参与情况给出正确打分)

 (四)教研组长

 学校可根据本校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分布情况,自主建立校级学科工作坊,并任命学科工作坊坊主(教研组长),开展学科研修活动。

 校级坊坊主的工作职责和考核细则参考如下:

 【工作职责】

 A.制订计划。结合本校教研工作及教师实际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制订学科教研组(工作坊)研修计划。

 B.形成案例。结合本组研修主题,形成本组能力点教学示范案例。

 C.活动组织。根据研修主题,结合网络研修课程,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活动,如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研课磨课等。

 D.成果推送。对本研修小组的成果进行遴选,推荐优秀成果参加成果校内、外展示活动。

 【考核细则】

 维度

 考核项

 分值

 考核指标

 示范引领

 提交 案例 20 分 结合本组研修主题,形成本组能力点教学示范案例并提交至平台,最高可得 20 分。

 研修组织

 制定 计划 25 分 结合整校推进实施方案,制定本学科教研组的校本研修计划,提交至平台,得 25 分。

 组织 活动 15 分 在工作坊内发布至少 3 个线上研讨活动,每个活动得 5 分,最高得 15 分。

 40 分 结合校本教研活动,至少提交两份活动简报,用以展示活动过程和研修成果,每份简报得 20 分,最高得 40 分。

 (五)参训学员

 【工作职责】

 A.根据本校及本教研组/备课组的研修计划,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B.认真参加线上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支持下...

推荐访问: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信息技术 提升 能力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