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6篇

时间:2022-09-07 15: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6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2015年暑期教学工作研讨会 会议材料 (一) 教务处2015年7月 2 华北理工大学 6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6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6篇

篇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15 年暑期教学工作研讨会

 会 议 材 料

 (一)

  教务处 2015 年 7 月

 2

 华北理工大学

 6 2016 版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 意见

 为深入贯彻实施教育部等部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及《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教高[2012] 9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 1 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 9 号)等文件,结合学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现对 2016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 培养方案修订 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高素质、重应用、强能力”,更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树理想、讲诚信、强意志”,打造青年学生的精神骨骼,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

 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知识和能力并重,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

 着力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学习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务处 Academic Affairs Department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终身学习能力;着力加强学生课外实践与研究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加强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品格教育,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现实问题与道德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

 以创建国内知名大学为目标,坚持“学术并举、崇术重用、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动力,以学校整体提升为契机,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视野宽广、基础扎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三、 培养方案修订基本原则

 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321 ”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3 即更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和优化课程设置三个层面,2即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支撑点,1 即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为落脚点。

 1. 重视品德养成,注重全面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将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健康人格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

 4 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 改革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特色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年)》中专业基本要求和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打造符合专业特点,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途径、教学评价体制、教学环境、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实施一体化、系统性设计与改革。

 本次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在合理定位的前提下,对于有条件的专业,可适当增加科学理论层次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研究能力培养。

 3. 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 做好顶层设计。正确认识和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综合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实现课上课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互补,控制学时学分,各学期课程分配均衡。整合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加强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贯通,实现课程组织方式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的转变。

 5 4.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自主学习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实现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探索课上课下相融合,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开设小班研讨课,运用探究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借助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认识评价的本质是教育,改革“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

 强化自主学习。遵循“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理念,压缩讲授学时,重在把方法教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空间,加强学生课下学习的设计和管理。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注重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必要思想和方法保障。

 5. 改革实践教学,提升 实践 质量 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加课程设计、模拟训练和创新性实验学时。在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项目、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各专业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讲座研讨、实践教学、项目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工作。

 统筹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新梳理实习内容和要求,完善实验、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6 6. 提高综合 素质 ,增强 创新 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重视开展以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为主的课外科技活动;加大社会实践开展比重,提升质量;拓展人文、美育、艺术、体育等全方面的素质训练;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将创新与素质教育培养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素质学分。

 四、改革内容

 遵循培养方案修订基本原则,深化人才培养内涵,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多维课堂、管理制度八个方面实施改革:

 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

 从教育的育人本质着手,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五个注重:

 ( (1 )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

 ( (2 )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 (3 )注重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 (4 )注重培养学生开 阔视野。

 ( (5 )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六个培养模式:

  (1 )卓越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医学人才和法律人

 7 才。

 ( (2 )拔尖创新模式。深入开展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采用专业特色精英培养模式。

 ( (3。

 )中外合作模式。推进教育国际化,完善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

 ( (4 )订单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条件,共建人才培养方案,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 (5 )CDIO 培养模式。采用项目、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贯穿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全过程的 CDIO 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高级设计过程,使得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 (6 )学分互认模式。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选派学生外出学习,承认学习学分。一是与国外高校扩大交流,实现学分互认;二是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加强交流,实现学分互认;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可替代部分课程学分。

 3. 实施课程提升计划 为打造优质课程,提升教学效果,实施六项改革:

 ( (1 )控制学时。总体控制学时学分,增加学生学习训练学时比重,给自主学习留出必要的时间。周学时平均 20-25 学时/周。

 8 ( (2 )更新内容。注重科教结合协同育人,重新修订课程大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 (3 )整合内容。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压缩专业课程门数,精心打造 6~8 门专业核心骨干课程。避免内容重复、松散、遗漏,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和连贯性。为了确保课程学习效果,每门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不少于 2.5 学分。

 ( (4 )分类教学。学科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同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不同教学内容。在设置课程内容时,紧密围绕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解决学科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 (5识 )通识 1+1。

 。将大学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思政类课程等通识必修课程的教学形式分为基础加提升两部分,即通识 1+1 模式。基础部分从内容角度保证够用,为必修课;提升部分是基于兴趣和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实现对基础部分的夯实和扩展,一般为选修课。实现知识,素质与能力并重。

 ( (6 )优化选修。提升通识选修课程深度广度。广度上由目前的六大类增加到十一大类。深度表现为一是增加技能提升课程,二是引入国内外优秀视频资源,三是加大选修课学分要求比重。实现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

 4. 力推教学方法改革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课程中心,打造优质课堂,推行六个转变:

 9 ( (1 )开展研究性教学。以课程中心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打造特色课程。研究实施情景式、项目式、体验式、PBL,CBL 和“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等符合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选择 3~4 门特色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

 ( (2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实施课堂教学综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从由抽象到抽象向着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改变。选取有条件课程以教改立项的形式进行试点改革。

 ( (3 )提高学习参与度。精心设计课程教案,切实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 (4 )增加小班上课比例。减小课程班容量,核心骨干课实施小班上课,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提升课堂感染力,提高学习效果。

 ( (5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依托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加强网络互动、辅导答疑等环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建设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空间。

 ( (6 )实施考试综合改革。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时长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大学英语、思政课等公共课程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每专业选择 3 门课程)进行考试改革试点。

 5. 提升实践培养效果 从内容和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实行六项改革:

 ( (1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增加实践环节学分,人文社会科

 10 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20%、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 30%。

 ( (2)

 )

 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毕业设计(论文)相关工作在原始基础上提前一学期开始,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更好地进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同时,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实施专业综合考核加毕业设计(论文)的 1+1 综合训练模式。

 ( (3)

 )

 增加创新性实验比例。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等创新性实验比例。增加实验项目数量,为学生提供自选实验项目。

 ( (4 )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打造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发挥我校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优势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设实践项目,丰富、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实训环节,解决学生现场动手难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

 ( (5 )加大实验室开放共享。建立实验室开放评价激励制度,通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实现实验室及实验项目预约,加大实验室开放和共享。

 ( (6 )严抓实习三段管理 。修订实习教学大纲,校内外紧密结合,严抓校内培训、基地实习、实习考核的三个阶段管理。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及相关视频资源的建设,强化校内前期培训。

 6.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综合, 改革的突破口, 重点加强四点建设:

 11 ( (1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托以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建设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 (2)

 )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专业课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元素,修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学校支持每专业制定专业导论讲义。三是建设创新创业优质资源课程,如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

篇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学院关于修订 2021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和惠州学院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普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启动 2021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现就 2021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和广东“新师范”建设,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推进我校转型发展的两个重要抓手,借鉴国内外先进高等教育理念,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全融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中心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产出导向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中,将持续改进确立为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2021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生中心 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在保证人才基本规格的同时,注重扩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制定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方案。全面调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认真听取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构建基于信息化时代的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评价体系,按需设课。

 (二)对标优化 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是对 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总结、完善、优化。各二级学院要在认真总结 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已取得成效和尚存不足的基础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工科各专业应吸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指导性专业规范”,师范类专业对接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其它专业兼顾执业资格要求。

 (三)产教融合 面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内涵。深入了解行业标准,鼓励将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前沿、科研成果以及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应用融入培养方案,及时

 更新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四)特色凝练 二级学院应在充分论证或试点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确立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协同开发、开放共享、形成特色、打造亮点。

 (五)课程归口 二级学院应根据校内机构及二级学院设置,将开设课程归口到相应开课单位,确保教学和师资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和统筹安排,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六)大类试点 推进专业大类培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专业大类培养要求,统一设置一至三学期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适度增加学生学习量,夯实学生基础,拓展学生学科视野,拓宽学生培养口径。

 三、总体要求 (一)对照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的理念与要求,结合学校定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达成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的全部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毕业要求。

 工科类专业要按照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类专业要按照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他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专业认证标准不一致的地方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

 学校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了工科类、师范类以及其他类专业的毕业要求基本标准(详见附件)。

 (二)科学论证,构建产出导向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须教师、校友、用人单位、外校专家等多方参与,充分论证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明确每门课程的目标和作用,理清课程与毕业要求关系,确保毕业要求支撑专业培养目标达成。

 各专业除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外,选择合适的学科基础课,制定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体系及每门课程对应的学时、学分要求,理清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课程承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要求,通过一体化课程计划设计,建立与毕业要求的匹配矩阵。

 (三)深化教改,推动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与产(行)业紧密结合,把最新的科学知识、学术观点、研究成果、生产经验等内容及时引入课程,提高课程的新颖性和挑战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知识创新;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

 学模式;积极推行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式、发现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推广慕课、微课等教育技术,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探索多元化、多手段、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

 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继续推进思政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增强网络课程服务、教学资源推送和线上学习认证与评价,注重课内课外学习的结合,让学生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机会。各专业应设置 3-4 门自主学习课程(在课程名称前标注“◎”)。

 开阔国际化视野。推进课程体系国际化,推行全英/双语教学,其中经管类、生物技术、法学、旅管、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应至少开设 3-5 门全英/双语教学课程,其他专业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在保证授课质量的前提下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在课程名称前标注“☆”)。

 (四)合作育人,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推进校政行企合作,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实习、实训。工科专业校政行企共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少于 10%,其他专业校政行企共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少于 5%。学生在企业完成的实践环节培养方案要与企业共同制定,并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社会)实际问题,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自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数量达到总数的 90%以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专业应设置一定学分的实务课程(在课程名称前标注“△”),或在部分课程中设置实务学时,即“嵌入式”课程(在课程名称前标注“○”),邀请协同育人单位的专家担任主讲。

 (五)全面发展,加强德育美育劳动教育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针对性做好课程设计,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专业教学之中。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设置劳动教育公共必修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六)系统梳理,提升博雅课程育人质量 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为原则,对博雅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整体设计,构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博雅教育教学体系,将博雅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博雅教育的核心课程采取模块化设置,学生须按模块修读一定数量的学

 分,通过博雅教育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素养、批判分析、沟通表达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制度 (一)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不低于专业认证标准、专业评估标准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含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所胜任的工作、领域、人才类型定位等。培养目标要能反映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二)毕业要求 各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予以具体表述。

 (三)培养制度 1.实行学年学分制。建立健全课程体系,理顺课程结构,增大课程的可组合性,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自由度;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课、选教师;实现学分制管理网络化,利用先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

 2.建立学生学习帮扶制度。实行导师制,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建立“学习指导中心”;加强学生间的学习指导,探索朋辈教育、本科生导师、学生学习中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感。

 3.学制。学制 4 年的专业,学生可在 4~6 年完成学业,因创业休学的学生最长毕业年限可延长至 8 年;学制 5 年的专业,学生可在 5~7 年完成学业,因创业休学的学生最长毕业年限可延长至 9 年。

 4.学期安排。每学年两学期。每学期原则上按 20 周计,其中 1-18 周(理论教学周16 周+机动教学周 2 周)为教学周,第 19、20 周为考试周。新生第一学期除军训、入学教育外,教学周按 14 周(理论教学周 12 周+机动教学周 2 周)计。

 5.总学分和总学时规定。各二级学院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学生的毕业总学分(具体学分学时要求见表 2)。周学时不宜过高,各学期的周学时应均衡。

 6.学分计算办法。除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外,理论课程按 16 学时计1 学分,课程的开设学时必须为 8 的整数倍,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按 24 学时 1 学分折算。

 7.辅修专业制。学校鼓励专业基础扎实、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认真完成第一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修读辅修专业。鼓励各二级学院开办辅修专业。辅修专业的设置与管理,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博雅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项实践课程、个性培养课程、辅修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八个课程平台构成。每个平台下面分若干模块,模块中可包括若干课程群,具体组成及要求见表 1。课程修读性质分

 为必修和选修两类。

 各专业应加大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验、实训、实习的学分占专业教学总学分的比例达到 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参加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毕业,该培训不计学分。

 工科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工科课程体系构成要符合国家专业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要说明课程设置的依据,要明确课程先修后续关系。工科专业须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符合要求的课程体系,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 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至少占 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至少占 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 15%。

 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要求: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博雅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

 培养方案应明确毕业总学分及各类课程的具体学分要求。理工类专业总学分应控制在 170 学分以内,文科类和艺术类专业总学分应控制在 165 学分以内,标准学制 5 年制专业控制在 200 学分以内,鼓励增加选修课比重。学时学分的原则性要求见表 2。

 表 表 1 1

 本科课程体系组成及要求

 课程 平台 课程模块 课程组成 学分要求 课程性质 备注 公共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 理论 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成。

 共 17 学分,含课内实践 2 学分,专项综合实践 2 学分 必修 在专项实践课程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2 学分。

 语言与技能 大学英语 艺术体育类专业共 7学分;普通类专业共8.5 学分,含课内...

篇三: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大学教务处教务字〔2020〕17 号**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 版)修订指导意见为建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在总结 2018 版本科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基础上,对 2020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振兴革命老区,服务地方发展”办学使命,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产出导向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育人功能;积极推进专业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全面建构研究性、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的本科教育新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

 坚持立德树人原则。贯彻三全育人要求,建立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专业思政课程体系,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把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

 坚持产出导向原则。所有专业要加强社会需求分析,科学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并以此来确定专业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要明确、具体、可衡量,与专业认证要求相适应。以毕业要求为依据,合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三)严格质量标准原则。遵循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科、医学和师范类专业还应遵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医学类专业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等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有效衔接,将毕业要求分解落实到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之中,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关联矩阵。(四)

 坚持个性化培养原则。加大选修课程学分比例,提高课程修读的选择性。鼓励学院(部)围绕核心专业(师范类、医学类专业除外)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课程,鼓励结合教师科研开设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院(部)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课程。建立多样化选修课学分置换和学分认定机制,对校际联合培养、课程研修和交换生在外校获得的课程学分,对修读本校其他专业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课程获得的学分,经学院(部)审核、教务处备案,可置换或认定相应的学分。

 (五)坚持分类培养原则。同一专业大类的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应尽量打通设置。通识课程要推进分类教学,同一名称的必修课程要结合各类专业要求开设不同课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同一专业的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中外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有不同的培养定位和目标。中外合作专业要体现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大基础课、核心课课时学分,强化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六)

 坚持以 “四新” 建设引领专业综合改革原则。要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与各类实务部门合作,依托行业学院实施“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以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重点,将“四新”建设落到实处。三、修订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力求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一)培养目标进一步清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相互融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层骨干、地方中坚”。

 各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专业认证要求,参考专业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规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精准专业定位,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包括专业定

 位和发展预期两部分。1. 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行业或职业领域)+ 职业能力定位(毕业生可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

 + 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定位(应用人才,复合型人才)。2. 发展预期。毕业生的发展预期,是对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成就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专业认证标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从综合素质(包括价值引领、职业道德要求和科学文化素质,体现专业思政)、认知要求、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体描述。(二)毕业要求进一步明确1. 专业毕业要求。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明确毕业要求,并将毕业要求达成落实到培养方案每门课程之中,建立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矩阵,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矩阵,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医学类、工程类和师范类专业可参照专业认证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其他专业可结合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确定毕业要求,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支撑。2.。

 毕业要求指标点。为了使专业毕业要求可落实、可评价,各专业还需要在毕业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分解思路:依据毕业要求,按照:掌握知识与技能(认知)运用知识与技能(方法) 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逻辑对毕业要求逐条进行分解。(各类专业毕业要求的描述参考附录)(三)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

 1. 体系构建。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限选)+专业拓展课程(任选)”的五模块课程体系;师范类专业构建“通识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专题课程(限选)”。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限选)”。2. 资源整合。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一类别的专业统一设置大类通识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强化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增强通识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3. 夯实基础。各专业根据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实际需要设置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保障其课时学分,夯实学科专业基础。4. 通专衔接。增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大学英语课程建立:基础英语+拓展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课程建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涯与就业指导+第二课堂实践的课程体系。5. 多元发展。各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社会需要,在师资等条件许可情况下,鼓励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师范类专业设置与中小学教材内容相关的“专题课程模块”(小学教育专业根据分科教学需要设方向课程模块)。6. 个性发展。各专业(师范类、医学类除外)设置专业拓展

 课程模块,课程来源如下:一是本专业教师结合科研开设的选修课程;二是跨专业修读其他专业课程;三是修读校企共建课程;四是修读国家级平台的网络专业课程(此类课程学分不得超过该模块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四)实践教育体系更加科学根据能力培养层次性与渐进性的特点,全程设计四年一贯的实践教育体系,应用类专业鼓励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类、项目化课程,设立毕业前专业技能达标考核环节,提高实践学分(时)比例。建立三模块结合、梯度推进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课内实验实训+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集中性训练环节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2)专业见习+综合实践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专业实践体系;(3)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五)教师教育课程更加对标师范类专业应结合国家教师专业、课程标准的规定、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在围绕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教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夯实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着力强化师范生师德教育,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六)劳动教育课程融入培养方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依托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设置劳动周确定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通过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形式,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

 教育。四、学制与学分(一)学制4 年制本科专业,在校学习年限 3~6 年;5 年制本科专业,在校学习年限 4~7 年。(二)学分. 1. 专业总学分要求。专业总学分要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师范类专业可适当增加学分,但原则上控制在 170 学分以内。2 2 .各类学分配置要求(1)各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其中,专业拓展模块学分应占总学分的 15% 左右。(2)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类实践与实验课程(不含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含第二课堂实践)累计学分,医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 30%;理工类、教师教育类和文科应用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 25%;文科基础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15%。(3)按照课程修读顺序合理设定专业课程的开课学期,根据人才培养进度、课程的连贯和课时的平衡统筹确定每学期的学分数,以每学期不超过 25 学分为宜。3 3 .各类课程学分计算(1)学分最小单位为 0.5,每门课程学时数原则上以 8 的

 倍数安排,每学期原则上教学周数为 16 周。(2)理论课教学按 16 课时计算 1 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课外实践课和公共体育课,按 32 课时计算 1 学分。(3)以理论讲授为主、包含实验实训的课程,或以实验实训为主、包含理论讲授的课程,不分开计算学分,但分别计算课时数。(4)理论讲授或实验实训的课时数超过 16 学时,建议独立设课。(5)凡第 1 学期开课的课程,教学周超过 13 周的课程,其课时数以 13 周计算,学分不变,课程内容要求不变。(6)集中性实践环节原则上为每 2 周 1 学分,1 学分计算32 课时。4 4 .毕业实习学分计算。毕业实习原则上每 2 周计 1 学分,1 学分计算 16 课时。医学类五年制专业为期 50 周(含机动 2周),建筑类五年制专业为期 20 周,师范类专业为期 16 周,其他四年制专业不少于 8 周。四年制专业安排在第 7 或第 8 学期,师范类专业安排在第 6 学期;五年制专业安排在第 9 或第 10 学期。5 5 .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计算。毕业设计(论文)为期12周,计6 学分,1 学分计算 16 课时。原则上四年制安排在第 7-8 学期、五年制安排在第 9-10 学期。. 6. 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学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学分认定执行《**大学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学分认定办法》的

 规定。五、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见表 1)

 表 1 课程体系结构表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必修必修限选限选必修必修必修通识课程必修必修必修必修任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必修限选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身心健康语言与工具课程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思政理论课;形势与政策;井冈山精神教育(校本)大学英语(1-2)大学英语拓展课程(1-2)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大学体育(1-4)(含体质健康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外实践)大学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审美类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大类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大类拓展课程参照国家标准设置结合办学基础和社会需求设置(非师范类专业)参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设置(师范类专业)课程来源多元化(非师范类专业)参照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要求设置(师范类专业)校内外专项与综合性专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必修 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限选必修任选任选本专业多元方向课程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拓展与中小学教材相关专题集中性实践第二课堂实践专题课程 限选必修限选实践环节

 (二)公共课程设置与安排. 1. 通识课程(见表 2 至表 6)(1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表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与安排课程名称修读方式学分理论3实践学时讲授48实践0开课学期课程安排与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科类专业(含体育类)第三学期;理3/4科 类 专 业 第 四 学期。师范类专业第三、3/4四学期;其他类专5/6业第五、六学期。文科类专业(含体育类)第一学期;理科 类 专 业 第 二 学期。文科类专业(含体育类)第二学期;理科 类 专 业 第 一 学期。第 1-8 学期每学期面向各专业以讲座方式讲授 8 课时,毕业实习班级安排在返校后时段授课或顺 延 到 下 学 期 补授。面 向 所 有 专 业 开设。文科类专业(含体育类)第一学期;理科类专业第二学期。4 64 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0 48 0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2 32 0 1/2形势与政策 2 0 64 0 1-8井冈山精神教育 1 0 16 0 1/2

 红医精神概论限选1 0 16 0 3 医学类专业开设。依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 号)

 (2 2 )语言与工具课程表 3 语言与工具课程设置与安排课程设置课程性质学分要求课时要求开课讲授 训练学期课程安排与说明大学英语 1-2(A/B)必修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1-2限选1.《大学英语 1-2》(A/B)为基础英语,内容包括听说读写。2. 《大学英语(1-2)A》面向非艺术、3+3 32+32 16+16 1-2体育类专业开课;《大学英语(1-2)B》面向艺术、体育类专业开课,其难度适当降低。3.《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1-2》应根据学生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4.《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1-2》对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不作毕业要求,可自行决定是否选修,其他专2+2 22+22 10+10 3-4业指定选修。5.大学英语课程由外国语学院负责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应用必修必修2 22 10 1 由电信学院负责设置并实施。2大学语文(A/B/C)限选2 22 10此类课程可以是一门,也可以多门,由学院(部)负责课程设置;电信学院在师资上提供支...

篇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师范学院 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2019 版(修订版)(第二轮审核评估)相关附件

 附件一:XX 专业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2019 版(修订版)模板及说明 附件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及说明 附件三:理工类大类基础教育必修课程列表 附件四 :玉溪师范学院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2019 版(修订版)课程编号编制原则

 附件一:

 XX 专业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2019 版(修订版)

 一、专业简介 【说明:字数不超过 500 字,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主要用于供学生了解该专业、专业招生宣传、对外交流等。】

 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XXX(师范类或非师范类)

 主干学科:

 专业代码:XXXXXX 专业类别:(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体育类、文理兼招类等,按现行招生类别填写)

 专业层次:四年制本科专业或专升本专业 二、培养目标 【说明:培养目标符合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字数不超过 500 字。师范类专业应根据认证标准要求,在培养目标综述的基础上具体列出毕业生五年后预期达到的具体目标,字数不受限制】

 三、毕业要求 【说明: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具体阐述本专业毕业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要求,特别是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要求简明扼要、利于达成度评价、不同条目间尽可能相互独立。】

 毕业要求 1:

 毕业要求 2:

 毕业要求 3:

 毕业要求 4:

 毕业要求 5:

 … …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说明:对所制定的毕业要求进行详细分解,力求做到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具体分解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1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情况明细表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毕业要求 1 1.1 1.2 1.3 毕业要求 2 2.1 2.2 2.3 案例:3.【学科素养】

 3.1XX 学科知识与能力 3.2 相关学科(专业)知识 3.3 学科知识应用

  分 3 个方面进行分解 案例:4.【教学能力】

 4.1 教学规律认知与技能 4.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能力 4.3 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能力 4.4 教学研究能力 4.5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分 4 个层次,5 个方面。

 四、授予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1.学制:【说明:见“三、具体要求(二)学制学分学时1.弹性学习年限”】

 2.学位:对达到本培养方案要求,获得毕业资格且符合《玉溪师范

 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 XX 学士学位。

 学位授予要求:学生在弹性学习年限内,达到毕业要求,平均学习绩点(GPA)不低于 1.5,符合相关规定的可授予学士学位。根据学生平均绩点,学业优异毕业生可授予最高荣誉学士学位、荣誉学士学位。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或联合学士培养项目,达到毕业学分要求,且符合学位授予标准,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或联合学士学位,在原有学位证书上注明,不单独颁发证书。

 表 1.学位等级及成绩、绩点关系 学位等级 平均成绩 平均学习绩点 最高荣誉学士学位 90-100 4.0 荣誉学士学位 85-89 3.5-3.9 学士学位 84-65 1.5-3.4 表 2.辅修、双学位毕业及授学位要求 学位类别 学分 平均学习绩点 辅修学士学位 50 分以上 1.5 双学士学位 70 分以上 1.5 3.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 XX 学分,具体要求参见第五部分。

 五、课程结构及最低要求学分分布 表 3.课程结构及最低学分要求分布表 课程类别 修读方式 门次数 最低要求学分 占最低毕业学分百分比(%) 学分 合计 学时 占总学时 百分比(%) 学时 合计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57

 选修

 大类基础教育课程 必修

 选修(不开设)

 专业教育 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

 专业必修课程 必修

 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

 综合实践 必修

 发展目标 课程

 教师教育类 课程 必修

 选修

 应用型课程 必修 —

  选修

 合计

 — —

  说明:

 1、学时总数=必修课学时数+选修课学时数=理论教学学时数+实验教学学时数 2、总学分数=必修课学分数+选修课学分数=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理论教学学分数+实验教学学分数+课外科技活动学分数

 六、每学年标准学分、最低学分、最高学分 学年 标准学分 最低学分 最高学分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七、核心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XXXX、XXXX、XXXX、… …等。

 【说明:课程简介应该包括课程的学科背景、主要内容、总体目标

 要求、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等内容,且与课程教学大纲一致,字数不超过300 字。】

 (1)XXXX 课程简介:

 (2)XXXX 课程简介:

 (3)XXXX 课程简介:

 …… 2、学位课程 表 4.XXX 专业学位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54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72 3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表 5.主要实践性环节一览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其中实践性学分 学时

 合计

 说明:所有含实践部分的课程均在此列出

 九、课程教学计划总表 【师范类专业】

 【说明:“毕业要求支撑度分析”栏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强弱填写:H 代表高,M 代表中等,L 代表低,无关的不填写】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考核方式 毕业要求支撑度分析

 合计 讲授 实践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 8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思想道德与法治 2.5 40 40

 2.5+0

 1-4

  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45 45

 2.5+0

 1-4

  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54 54

 3+0 1-4

 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72 72

 4+0

 1-4

  考试

 形势与政策 2

  1-8

 考查

 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 2

  1-8

 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2

 考查

 大学计算机基础 3 72 36 36 2+2 1~2

 考试

  大学语文 3 54 54

 3+0 1~2

 考试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考核方式 毕业要求支撑度分析

 合计

 讲授

 实践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大学体育Ⅰ 1 36

 36 0+2

 1

 考试

 大学体育Ⅱ 1 36

 36 0+2

 2

 考试

 大学体育Ⅲ 1 36

 36 0+2 3

 考试

 大学体育Ⅳ 1 36

 36 0+2 4

 考试

 大学英语Ⅰ(读写)

 2 36 36

 2+0 1

 考试

 大学英语Ⅰ(听说)

 2 36

 36 0+2 1

 考试

 大学英语Ⅱ(读写)

 2 36 36

 2+0 2

 考试

 大学英语Ⅱ(听说)

 2 36

 36 0+2 2

 考试

 军事理论 2

  1

 考查

 军事技能训练 2

  1

 考查

 就业指导 1

  5-7

 考查

 创新创业 1

  4-6

 考查

 劳动教育 1 32 8 24

 1-7

  小计 42

 合计 22 门课程 选修 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 2 超星尔雅课程或校本课程 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 2 超星尔雅课程或校本外语提高课程

 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 2 超星尔雅课程或校本课程 艺术专项课程 2 艺术(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专项课程修读一学年 2 学分。音乐、舞蹈专业与美术专业交叉修读。1-6 学期修读完成(整年不间断)。

 体育专项课程 2 体育专项课程修读一学年 2 学分。3-6 学期修读完成(整年不间断)。

 小计 10 通识选修课程(每个模块修读 2 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合计 52

 ——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学时数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考核方式 毕业要求支撑度分析

 合计 讲授 实践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 8 教师教育类课程 必修

 教育心理学 2 36 36

  2+0 2

 考试

 教育学基础 2 36 36

 2+0 3

 考试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 0.5 18 9 9 1+1 1-6

 考查

 班级管理 0.5 18 9 9 1+1 1-6

 考查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 1 36 18 18 1+1 1-6

 证书

 三笔字书写 1 36 18 18 1+1 1-6

  考查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 36 18 18 1+1 4-5

 考查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3

 54 36 18 1+1

  考试

  学科教学技能训练 1 36

 36 0+2

 含微格教学训练 考查

 教育见习 1

  2-6

 考查

 教育实习 6

  7-8 含微格教学训练 考查

 教育研习 1

  7-8

 考查

  小计 20

 ——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学时数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考核方式 毕业要求支撑度分析

 合计 讲授 实践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 8 教师教育课程 选修

 教师综合素质 1 18 18

 2+0 5-8 教资科目 1 考试 考查(国家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1 18 18

 2+0 5-8 教资科目 2 考试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 18 18

 2+0 5-8 教资科目 3 考试(由各学院开设)

 发展心理学 2 36 36

  中外教育史 2 36 36

  教育哲学 2 36 36

  教学设计与实施 2 36 18 18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2 36 18 18

 教育测量与评价 2 36 18 1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36 18 18

 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2 36 18 1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 36 18 18

 教师礼仪与修养 2 36 18 18

 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训练 2 36 18 18

 教师专业发展 2 36 18 18

 教育统计学 2 36 18 18

 家庭教育学 2 36 18 18

 小计 5 72 36 36 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包括全校性选修课和网络课程,根据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和用人单位反馈适时调整,每学期选课前由教务处统一公布开课名录。师范类专业学生最低修读 5 学分。

 教师教育课程合计 25

 ——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学时数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考核方式 毕业要求支撑度分析

 合计 讲授 实践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毕业论文 4

  7-8 8 周

  【说明:1.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思政类课程设置可在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

 2.《大学体育》4 学分,体育类专业不作要求。

 3.《大学英语》8(必修)+4(选修)学分,外语类专业学生不作要求。学生还可以修习大学泰语、大学缅甸语等。

 4.《大学语文》3 学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不作要求。

 5.《大学计算机基础》3 学分,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不作要求。

 小计

  —— 选修

  小计

  学科专业教育选修课至少修读 XX 学分 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合计

  —— 总计

  ——

 6.《现代教育技术应用》1 学分,教育技术学专业不作要求。

 7.体育专项课程,体育类专业不作要求。

 8.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六-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其它课程的教学,毕业论文(设计)除外。】

 十、学生学习进程指导性安排 【本部分以学生平均水平为参考,提出合理的学习进程安排指导性建议】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指导性修读计划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修读建议 本学期必修课程 XX 门,学分 XX;建议选修 XX 类型选修课程 XX学分。本学期一共应获得 XX 学分。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指导性修读计划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修读建议 本学期必修课程 XX 门,学分 XX;建议选修 XX 类型选修课程 XX学分。若有不及格课程,建议本学期重修重考不及格课程。本学期一共应获得 XX 学分。

 第一学年夏季学期指导性修读计划 修读建议 本学期必修课程 XX 门,学分 XX;建议选修 XX 类型选修课程 XX学分。若有不及格课程,建议本学期重修重考不及格课程。本学期一共应获得 XX 学分。

 第二学年秋季学期指导性修读计划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修读建议 本学期必修课程 XX 门,学分 XX;建议选修 XX 类型选修课程 XX学分。若有不及格课程,建议本学期重修重考不及格课程。本学期一共应获得 XX 学分。

 第二学年春季指导性修读计划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修读建议 本学期必修课程 XX 门,学分 XX;建议选修 XX 类型选修课程 XX学分。若有不及格课程,建议本学期重修重考不及格课程。本学期一共应获得 XX 学分。

 第二学年夏季学期指导性修读计划 修读建议 本学期必修课程 XX 门,学分 XX;建议选修 XX 类型选修课程 XX学分。若有不及格课程,建议本学期重修重考不及格课程。本学期一共应获得 XX 学分。

 ……

 十一、相关说明 【此部分主要包括相关补充说明、学科专业课外学分认定标准等,由各专业撰写确定。学科专业课外学分认定...

篇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文档仅供参考 山西工商学院关于 修订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

 指导 意见 (征集意见稿)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深化 我校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区域 社会经济 发展, , 实现 我校建设“高质量、有特色、 现代化、 应用型 高等学府 ”, 的办学目标, 特 对我校 现行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如下 修订。

 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服务地方和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 为导向, 确立个性化、 应用型 、创新性 人才培养 观念, 构建 专业 培养 与 社会 需求对接 、 课程体系与能力要求对接 的 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 学生的应用能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升学校 服务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 能力。

 二、 修订 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 要 在 融通 学科基础的同时突出专业 特色, , 兼顾学生 的 专业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需 要。

 。

 各 学院 应 在 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 的基础之上, , 根据 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 本院 学生发展 实际进行 人才培养方案的 修订 工作 。

 修订过程中须遵循 以下原则:

 1. 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

 要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教育,重视综合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合理 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打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 创新培养模式, 深化 校企合作

 文档仅供参考 要围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凝练专业教育特色,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思想, 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开拓创新,深入推进 协同创新,合作育人 模式。

 主动争取行业、企业 有效 参与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 人才培养 全 过程,结合行业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深化 校企 合作 。

 3 3 .增强计划弹性 , 鼓励学科交叉

 根据 人才培养标准, 适度压缩必修课程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弹性,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 ;鼓励各学院面向全校开放本院专业课程资源, 支持 学生跨专业 或跨学院 选修课程、参加 项目 训练、完成学位论文 。

 4 4 . 优化课程体系, 尊重个性选择

 坚持 “夯实专业基础,融通核心课程,拓展方向训练,强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思想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推进学分制改革,扩大选修课比例。根据不同需要和面向设置不同课程模块, 为学生 自主选择 课程模块及发展路径, 提供多种形式和机会, 加强学 生学业生涯规划 和职 业生涯规划的 对接和 引导。

 。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坚持统一规格培养的同时 尊重个性选择 , 促进个性发展 。

 5 5 .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按照 “立足专业特色,拓展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强化课外践 学”的 要求设置 实践教学 环节 ,将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学科竞赛、创业创新、科研训练等项目合理整合,构建课内外沟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 、课程 结构与 设置要求

 文档仅供参考 (一)课程体系结构

 表一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课程平台

 课程 性质

 课程说明

 学分比例

 必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60- - 70%

 专业 教育 课程

 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 、 核心课程

 综合训 练 课程

 集中实践和 综合素质 训练课程

 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等课程

 30- - 40%

 专业教育 课程

 专业拓展、个性培养等课程模块

 创新创业教育

 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

 (二)课程设置要求

 1. 必修课程 平台

 必修课程 平台、 由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 教育 课程 和综合训练 课程 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由 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 、 大学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生就业指导与 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 基础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课程组成。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由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和 专业 核心 课程模块 组成,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分为 学科基础课程和 专业 基础课程。以学生学实 习本学科基础知识为目标,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旨在落实 “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专业 核心 课程模块是为反映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职业定位而设置的既相对独立又能够形成有机整体的主

 文档仅供参考 干课程组。该组课程模块的设置既要体现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颁布的专业规范的课程设置要求,又要反映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训练 课程 主要包含专业综合 实验 (实训)

 、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 社会 实践。

 等内容。

 各 学院 要 紧密围绕应用型 人才培养 目标 ,制订 切实可行的 实践教学体系 和实践教学 标准, , 加强综合性 和开放性实验(实训)项目的 设计和应用。

 。

 把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创造和勤工助学、社团活动、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训练等作为实践 教学 的有效载体,实现 应用型人才培养。

 2. 选修课程 平台

 选修课程 平台 主要由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 教育 课程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组成。

 通识教育课程是为发 展和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与特长,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开设的课程。

 主要由 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等课程 组成。重在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 教育, , 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 。

 专业 教育 课程 可涵盖学科 基础课程 模块、 、 专业 拓展 课程 模块 、个性化培养 课程 模块 等。具体分类及开设方式由各学院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需要自行设置。其设置 目的 主要 在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 加强学生的个性培养、 拓宽学生 的 就业范围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各 专业 可供选修的 课程总门数和学分数原则上应超过学生应修课程门数和学分数的 30% 以上。

 创新创业课程 要 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

 〕4 4 号)要求开展,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课程,逐步建设起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学 院要把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实

 文档仅供参考 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四 、 学分 设置 及 教学时间安排

 ( 一 )学分 设置

 我校现有专业的 基本学制 均为 为 4 4 年 ,毕业学分要求,原则上文学、经济、管理、教育、 艺术类专业 不多于 0 160 学分, 理工类专业 不多于0 170 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平台学分占 60- - 70 % ,选修课程平台学分占 占 30- - 40 % ; 文学、经管、教育类专业 实践教学学分约占 25 %,理工类专业 实践教学学分约占 3 30 0 %;艺术类专业 实践教学学分约占 35 %。

 。

 在进行学分合算时,原则上,课堂教学每 6 16 学时计 1 1 学分; 实验及专业技能训练每 6 16 学时计 1 1 学分;集中 性 实践教学环节 1 1 周计1 1 学分 。

 ( 二 )

 教学时间安排

 每年 设置春季和秋季 两个学期,每学期安排教学活动 19 ~0 20 周,其中教学周为 为 6 16 周 (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教学周数为 4 14 周)。

 五、 部分 课程实施 安排

 (一)

 公共基础课程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共 共 0 320 学时(6 16 学分),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实践教学可采取电子音像教学、讨论会、报告会、辩论会、知识竞赛、写论文、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设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 2 学分理论课程1 +1 学分实践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2 学分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 3 学分理论课程3 +3 学分实践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2 学分理论课程1 +1 学分实践课程)、“形势与政策”(1 1 学分理论课程+ +1 1 学分实践课程)等五门课程,共 0 10 学分理论课程,6 6 学分实践课程教学。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由思

 文档仅供参考 想政治教学研究部确定。

 2 2 . 大学英语

 记 “大学英语”课程前三学期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艺术类记 6 6学分,非艺术类记 9 9 学分),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也能够结合专业需要单独设置“×××专业英语”课程(3 3 学分)。具体开设课程及学分情况由基础教学部和各专业研究决定。

 3 3 . 大学体育

 共 共 4 124 学时(8 8 学分)分四个学期开设。其中,第一学期开设固定项目课程,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自主选项课程,同时开设俱乐部专项选修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

 具体教学任务及实施方案由体育教学部 负责。

 4 4 .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

 共 共 4 74 学时(4 4 学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 42 学时记 记 2 2 学分),“创业基础”(2 32 学时记 2 2 学分)。

 由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教学任务,课表单独编排。该课程旨在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为顺利实现就业和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5 5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共 共 2 32 学时(2 2 学分),由学生处负责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实施教学,课表单独编排。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6 . 军事教育

 军事教育包含“军事理论教育”(2 32 学时记 2 2 学分)和“军事技能训练”(1 1 学分)两部分,教育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文档仅供参考 ( 二 )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分类管理,由 课程教研室负责该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师配备等相关工作。“经济学类”课程由经济学教研室负责,“管理学类”课程由管理学教研室负责,“法学类”课程由经济法教研室负责,“会计学类”课程由会计学教研室负责,“音乐类”课程由音乐教研室负责,“美术类”课程由美术教研室负责,“大学物理”由“大学物理”教研室负责,等等。

 “大学数学”类课程实施分层教学,设 A A 、B B 、C C 三层。各学院根据专业需求选择课程开设等级及门数,课程教学任务由基础教学部承担。基础教学部要加强与各专业的合作交流,确保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具体分层情况见附件。

 ( 三 )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按功能目标可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按模块设置可分为课程内实验(实训)、独立设课实验(实训)、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含社会实践)等。

 1. 课程内实验(实训)

 课程内实验(实训)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构成,旨在巩固知识、验证原理、培养动手能力。

 2. 独立设课实验(实训)

 独立设 课实验(实训)是以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为基点、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在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开出一定比例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的实验(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实训)思想、方法、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3.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文档仅供参考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习、专业见习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内容。社会实践是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 ( 设计) ) 一般安排在第 7 7 —8 8 学期进行,原则上毕业论文

 ( ( 设计) ) 安排 8 8周,计 8 8 学分;毕业实习 的学分及 具体时间由各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自行安排。

 表二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周数)表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名称

 周数

 学分

 军事训练

 2 2

 1 1

 安全教育

 2 2

 1 1

 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综合实验(实训)……

 ×××课程实习(调查)

 ×××课程设计

 专业见习(生产实习)

 社会实践

 毕业实习

 12

 12

 毕业论文(设计)

 8 8

 8 8

 合计

 说明:各专业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选择填写具体训练或实验(实训)项目

 各学院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

 文档仅供参考 实验(实训)项...

篇六: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工商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指导意见( ( 征集意见稿)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得纲领性文件,就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得集中体现,就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具体实施方案,也就是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得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我校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应用型高等学府”得办学目标,特对我校现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与国家得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以服务地方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 ,确立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观念,构建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能力要求对接得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得应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得能力。二、修订原则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在融通学科基础得同时突出专业特色,兼顾学生得专业能力提升与个性发展需要。各学院应在充分调查研究与科学论证得基础之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本院学生发展实际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得修订工作。修订过程中须遵循以下原则:1、 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要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教育,重视综合基础知识得传授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培养。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合理规划学生得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打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得应用型人才。

 2、 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要围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凝练专业教育特色,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得专业建设思想,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开拓创新,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模式。主动争取行业、企业有效参与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得制定以及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行业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深化校企合作。3.增强计划弹性,鼓励学科交叉根据人才培养标准,适度压缩必修课程得总学分 ,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弹性,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各学院面向全校开放本院专业课程资源,支持学生跨专业或跨学院选修课程、参加项目训练、完成学位论文。4、 优化课程体系,尊重个性选择坚持“夯实专业基础,融通核心课程,拓展方向训练,强化实践教育”得课程体系建设思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推进学分制改革,扩大选修课比例。根据不同需要与面向设置不同课程模块,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及发展路径提供多种形式与机会,加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得对接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坚持统一规格培养得同时尊重个性选择,促进个性发展。5、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按照“立足专业特色,拓展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强化课外践学”得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学科竞赛、创业创新、科研训练等项目合理整合,构建课内外沟通融合得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得有机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实验与创业模拟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全面提高学生得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要求(一)课程体系结构表一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课程平台 课程性质 课程说明 学分比例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军事理论与公共基础课程 训练、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等专业教育课程 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综合训练课程 集中实践与综合素质训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等课程60-70%选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拓展、个性培养等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 与专业结合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0-40%(二)课程设置要求1、必修课程平台必修课程平台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综合训练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组成。专业教育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组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以学生学习本学科基础知识为目标,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旨在落实“厚基础、宽口径”得培养目标及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就是为反映各专业特

 点与人才培养职业定位而设置得既相对独立又能够形成有机整体得主干课程组。该组课程模块得设置既要体现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颁布得专业规范得课程设置要求,又要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训练课程主要包含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社会实践等内容。各学院要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得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标准,加强综合性与开放性实验(实训)项目得设计与应用。把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与勤工助学、社团活动、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训练等作为实践教学得有效载体,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2、选修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就是为发展与满足各专业学生得个性、兴趣、爱好与特长,改善学生得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开设得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等课程组成。重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得融通教育,旨在提升学生得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与文化素质。专业教育课程可涵盖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个性化培养课程模块等。具体分类及开设方式由各学院根据专业与学生发展需要自行设置。其设置目得主要在于拓展学生得专业素质、加强学生得个性培养、拓宽学生得就业范围,提升学生得综合素质。各专业可供选修得课程总门数与学分数原则上应超过学生应修课程门数与学分数得 30%以上。创新创业课程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得通知》(教高厅〔2012〕4 号)要求开展,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课程,逐步建设起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得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学院要把

 创新创业类课程得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四、学分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一)学分设置我校现有专业得基本学制均为 4 年,毕业学分要求,原则上文学、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类专业不多于 160 学分,理工类专业不多于170 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平台学分占 60-70%,选修课程平台学分占30-40%;文学、经管、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约占25%,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约占 30%;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约占 35%。在进行学分合算时,原则上,课堂教学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及专业技能训练每16学时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周计1学分。(二)教学时间安排每学年设置春季与秋季两个学期 ,每学期安排教学活动 19~20周,其中教学周为 16 周(新生入学得第一学期教学周数为 14 周)。五、部分课程实施安排(一)公共基础课程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 320 学时(16 学分),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得形式。实践教学可采取电子音像教学、讨论会、报告会、辩论会、知识竞赛、写论文、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得教学形式。设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 学分理论课程+1 学分实践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学分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 学分理论课程+3 学分实践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学分理论课程+1 学分实践课程)、“形势与政策”(1 学分理论课程+1学分实践课程)等五门课程,共10学分理论课程,6学分实践课程教学。具体得实践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由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确定。2、 大学英语“大学英语”课程前三学期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艺术类记 6 学分,非艺术类记 9 学分),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也可以结合专业需要单独设置“×××专业英语”课程(3 学分)。具体开设课程及学分情况由基础教学部与各专业研究决定。3、 大学体育共 124 学时(8 学分)分四个学期开设。其中,第一学期开设固定项目课程,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自主选项课程,同时开设俱乐部专项选修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具体教学任务及实施方案由体育教学部负责。4、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共 74 学时(4 学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42 学时记 2学分),“创业基础”(32 学时记 2 学分)。由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教学任务,课表单独编排。该课程旨在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得自主意识,树立正确得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得发展,为顺利实现就业与成功创业奠定基础。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 32 学时(2 学分),由学生处负责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实施教学,课表单独编排。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得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与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 军事教育军事教育包含“军事理论教育”(32 学时记 2 学分)与“军事技能训练”(1 学分)两部分,教育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与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培养艰苦奋斗与吃苦耐劳得作风。

 (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分类管理,由课程教研室负责该类课程得设置及教师配备等相关工作。“经济学类”课程由经济学教研室负责,“管理学类”课程由管理学教研室负责,“法学类”课程由经济法教研室负责,“会计学类”课程由会计学教研室负责,“音乐类”课程由音乐教研室负责,“美术类”课程由美术教研室负责,“大学物理”由“大学物理”教研室负责,等等。“大学数学”类课程实施分层教学,设 A、B、C 三层。各学院根据专业需求选择课程开设等级及门数,课程教学任务由基础教学部承担。基础教学部要加强与各专业得合作交流,确保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具体分层情况见附件。(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与实际操作能力得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按功能目标可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按模块设置可分为课程内实验(实训)、独立设课实验(实训)、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含社会实践)等。1、 课程内实验(实训)课程内实验(实训)就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与基本研究方法得实践教学环节,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与综合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构成,旨在巩固知识、验证原理、培养动手能力。2、 独立设课实验(实训)独立设课实验(实训)就是以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为基点、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与实验技能为一体,在强化基本训练得基础上,开出一定比例得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得实验(实训),旨在培养学生得基本实验(实训)思想、方法、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3、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习、专业见习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内容。社会实践就是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得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在第 7—8 学期进行,原则上毕业论文 (设计)安排 8周,计 8 学分;毕业实习得学分及具体时间由各学院根据不同专业得特点自行安排。表二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周数)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名称军事训练安全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验(实训)……×××课程实习(调查)×××课程设计专业见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合计周数22128学分11128说明:各专业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选择填写具体训练或实验(实训)项目各学院要结合专业特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制订切实可行得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综合性、设计性与开放性实

 验(实训)项目得设计与应用;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推进社会实践活动 ,把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社团活动、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技发明与科研项目训练等作为实践教学得有效载体,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四)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选修 6 门(168 学时记 9 学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须选修至少 1 门公共艺术类课程。原则上全校所有学院提供得各类课程或课程组均可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被全校学生选读。1、 大学语文类课程共 60 学时(4 学分),分别开设“应用文写作”(28 学时记 2 学分,为经管类、教育学、文学类专业公共必修课程 )或“大学语文”(32学时记 2 学分,为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公共必修课程),各学院根据专业需要选设。2、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共 76 学时(5 学分)设“信息技术基础”(28 课时记 2 学...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修订版 人才培养 修订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