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的理论知识3篇

时间:2022-06-24 14:20:05 来源:网友投稿

2022年党的理论知识3篇

2022年党的理论知识篇1

  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我市将召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2022年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演讲材料,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我们召开2022年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机关党的建设工作。

  第一,认真总结市直机关党建工作主要成效和经验

  20xx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线,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各项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市“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一是突出政治统领,政治机关建设坚强过硬。坚持把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机关党建的首要任务,把当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要求落实到“四好一强”领导班子和“五好党支部”创建全过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报告会。举办“三级书记讲党课”1.1万余场次,1700余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形式多样学习活动。

  二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务实扎实。把庆祝活动与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一体推进,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声有色、取得实效。部门党组(党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阶段、分专题及时开展学习,普遍集体学习7次以上。结合各自实际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和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等。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帮助解决基层困难事和群众烦心事3400多件。市直机关工委派员参加14个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取得实效。组织开展“我讲党史半小时”党员讲微党课活动、“颂歌献给党”歌咏活动、“请回答1921-20xx——党史知识答题四川挑战赛”等活动,覆盖全市20多万名党员干部,活动成效得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八指导组、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肯定。

  三是主动担当作为,服务市委中心工作富有成效。在统筹组织市级单位完成定点扶贫后,继续动员组织342个市级单位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定点帮扶68个脱贫县。20xx年,市直机关有5个单位、14名个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55个单位、84名个人获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举办川渝两地市市机关党支部书记和机关纪委书记交流培训,切实提高机关党建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整体水平。开展龙泉山“包山头”植树活动,圆满完成3年2万亩的植树任务。

  四是夯实基层基础,机关党组织建设扎实有力。深化“五好党支部”创建,统筹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组织“两个覆盖”攻坚,有关市级部门组建社会组织联合党委13个,进一步理顺党建管理关系。紧扣建设队伍,编制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编写出版新时代四川机关党建读物4本,举办全市第五届机关公文写作大赛、市直机关第五届职工运动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呈现崭新面貌。突出关怀激励,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对300个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实施党员爱心互助工程,帮扶130余人次。四川机关党建经验作为全国机关党建创新成果进行交流推广。

  五是深化正风肃纪,机关作风纪律不断加强。扎实开展“转作风、办实事”作风建设提升年行动,开展“3+X”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和警示教育大会。开展机关党建集中督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开展“讲担当、守纪律、促作为”警示教育月活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审结处级干部案件112件,认真抓好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市直机关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得到巩固和拓展。

  一年来,市直机关党建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彰显,机关党建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回顾总结机关党建工作实践和成效,主要有6方面经验。一是必须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化机关党的政治建设。二是必须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见行动、出实效。三是必须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机关党建始终走在前、作表率。四是必须重视基层善抓支部,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工作导向,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五是必须把握特点规律继承创新,注重思路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六是必须坚持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机关党建制度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强大合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市直机关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机关党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四同”落实有差距;一些单位组织生活不严格,基层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规范;一些单位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不够,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一些支部和党的工作机构对党员的思想状况掌握不到位,对部分干部中存在的不听招呼、不顾大局、自以为是的不良言行没有及时有力予以纠正,机关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存在温差;正风肃纪、惩贪治腐需持续用力,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拿出务实举措,不断加以解决。

  第二,深刻把握形势任务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2022年是奋进新征程、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我市将召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主动研判、深入把握大局大势,自觉围绕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确保全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筹备和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要精心做好市直机关出席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推选工作,确保选出的党代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广泛、党员拥护。认真召开市直机关党代表会议,选举市直机关出席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要努力为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营造良好氛围。严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机关系列文化活动。要将一年体育活动、一年文化活动交替开展的方式坚持下去,切实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干事业,满怀豪情迎盛会。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掀起传达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热潮。

  二是全力推动经济保持合理增速。要充分认识到稳定经济运行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增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教育党员干部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结合实际狠抓落实。要推动机关党建工作更加紧贴、融入、服务全市中心大局。深化机关党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举办川渝机关党建论坛、党支部书记交流培训班;带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贡献力量;围绕贯彻执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强化片区机关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服务推动中央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成势见效。

  三是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聚焦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的美好生活需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胜不休。要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破解民生社会堵点痛点难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带头过紧日子,把资金优先用于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把钱管好、用好,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要推进机关党建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机关党组织与帮扶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加强驻村干部示范培训、管理服务,强化工作督导、考核评价、典型宣传,引领带动脱贫地区群众一起走向共同富裕。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坚持慎终如始,始终保持激活状态,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及时查补短板漏洞,科学精准、从严从紧、规范有效做好疫情防控。机关党员干部要带头严格遵守执行疫情防控各项规定,带头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带头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斗争,以实际行动巩固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第三,推动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关于今年的工作,市直机关工委已经印发了工作要点,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这里,强调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要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把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作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核心内容,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组织开展“十个明确”专题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使命担当、学出能力水平。

  党组(党委)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组(党委)会议第一议题,带头加强理论学习、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做到学以致用。市直机关工委要做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单位评选、理论学习中心组经验交流座谈会筹备等工作。要发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生力军作用,进一步优化、建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加强青年党员干部培训,不断提高青年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要彰显政治机关鲜明本色,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

  通过建设模范机关,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牢政治机关意识,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真正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日常言行上。要发挥“四好一强”领导班子和“五好党支部”载体作用,不断注入新内容、优化新措施、务求新成效,强化关键少数引领示范,抓实基层支部夯实基础,推动市直机关建设成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二是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锻造坚强有力的机关基层党组织。要深化“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把支部建设作为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检验党建成效的基本标准,不断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锻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要发挥支部管到人头的特点,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完善党员积分制管理,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按照《20xx-2025年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分层分类开展党员集中培训,深化党内关怀帮扶,持续实施党员爱心互助工程,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引导党员干部在业务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对直属单位党的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大力解决直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薄弱、案件频发问题,促进机关与直属单位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切实解决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设置不健全、党建基础薄弱、基本组织生活制度不落实等问题。

  三是坚持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要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为民服务解难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持续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坚持既当督战队,又当战斗队,常态化推进领导机关联系服务基层制度、推进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办实事,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要坚持不懈纠“四风”,深化正风肃纪督查,坚决纠治影响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整治损害党的形象、群众反映强烈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聚焦“四风”新表现新变种,紧盯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深挖隐形变异问题,注重发现和查处作风背后的腐败问题,坚决防止新的不良风气产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紧盯大发展大建设中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领域和环节,坚决查处利用政策制定、行政审批、资金分配、检查督办等职权或者利用市直机关的权力和影响力谋取个人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强化不敢腐的震慑;贯通监督执纪、警示教育、问题整改、建章立制各环节,扎实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加强新时代机关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廉洁文化主题活动,注重运用新媒体深化宣传教育,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要稳妥深化机关纪委改革,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增添力量、增强保障。

  四是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确保机关党建工作取得实效。党组(党委)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把党建工作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坚决扛起抓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三个责任,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特别要做实“同考核”这一关键环节,推动解决机关党建不同程度存在的“灯下黑”“两张皮”问题。党组(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既挂帅、更出征,真正把担子扛起来;班子成员要履行好“一岗双责”职责,对分管的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坚持党建与业务一起管。

  要切实关心支持所在支部建设,带头推动所在支部建设成为机关先进党支部。机关党委要聚焦主责主业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推行“清单制+责任制”工作方法,细化本部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加强日常检查指导,督促机关党支部落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任务。机关党委书记要聚精会神抓党建,协助党组(党委)班子抓好统筹谋划、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机关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内职务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党支部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谋划党建与业务相融互促,切实做到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市直机关工委作为市委的工作机关和派出机构,要加强对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指导督促各部门党组(党委)落实好主体责任。

  要监督检查机关党建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聚焦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机关党建重点工作和重要制度情况,开展机关党建集中督导调研,加强日常跟踪问效和“发点球”个别指导督促。要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培训市直机关党务干部,加强新任机关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党建业务辅导。要组织好机关党委书记述职评议,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市直机关抓党建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案例。要深化对县(市)直机关工委工作联系指导,推进市、市机关党建工作交流。

  同志们,做好今年机关党的建设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2年党的理论知识篇2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

  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

  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

  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

  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

  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

  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

  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1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总结《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实施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和高校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制。印发教材工作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启动各学科教材编修。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和数学等七科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审,于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修订已出版相关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完成在编在审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启动第一批新教材的编写、遴选、修订。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编写。推进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启动中国新闻学、中国法学教材编写,加快建设一批原创性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出台“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遴选建设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教材审核把关,加强数字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中小学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加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成果宣传推广。遴选确定一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启动研制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

  13.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进一步提高各类民族班专项计划精准度契合度。继续实施新疆班西藏班校园足球融合赛事。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

  14.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研制国家语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指导普通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实施“一地一策”。加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培训计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办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实施《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推进语言文字人才队伍、科研机构、语言学学科建设。印发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国际合作交流文件。编制实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年)》,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推广第一批实验区成果,遴选建立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作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

  16.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研制教育系统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贯穿打通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职、普高工作。做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培育一批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创新试验项目,探索在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食堂供餐。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7.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加大公办园教师核编补充力度,按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指导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提升,“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研制加强专门教育管理办法。

  18.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推动优化各类政策性岗位招考时间安排。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和优秀教材。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配齐建强就业工作队伍。组织开展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工作。

  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

  19. 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实施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专项建设行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制《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国防科技人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实施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

  20.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主动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建设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与地方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大团队,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项目。提升高校创新开放合作水平,支持高校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积累总结试点经验。优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结构体系。启动建设社科创新团队。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提高咨政建言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21.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导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印发新版专业简介和一批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管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

  22.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研制《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加快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规范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三角”,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精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深入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四方联动机制作用,纵深推进部省合建工作。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办好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组建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指导各地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合理确定高校办学规模和结构,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

  23.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基础学科深化行动。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开展教育部与各省(区、市)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加大统筹协调,支持各高校“双一流”建设。

  24.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规范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对直属高校非学历教育领域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修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研制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办学基本条件要求、校外教学点及社会助学活动管理办法。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制订自学考试工作实施细则,推进自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持续开展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共享行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推进国家老年大学筹建工作,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开展“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行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推进“破五唯”,落实部门、部内、地方、高校工作清单,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加大对违反“十不得一严禁”行为监测和整改力度。出台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研制《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落实哲学社科领域破除“唯论文”、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等文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评价导向。组织开展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

  26.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稳妥启动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指导有关省份因地制宜出台改革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提高艺术体育人才选拔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高考、研考护航行动”,平稳有序做好高考、研考组织工作。

  27.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四点一线一面”,强化统筹,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首批疏解项目选址、经费支持。做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发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数。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支持高起点新机制创建高水平大学及办学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服务东北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28.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用,发挥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建设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29.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审议,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推动终身学习法、教育法典化立法研究,继续实施规章建设行动计划。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推动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探索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强化文件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研制《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办法》。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统计督查整改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推动高校章程修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抓好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落实落地。落实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持续办好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和“宪法晨读”活动,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

  30.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督导条例》修订,指导各地制定《教育督导问责实施办法》。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做好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继续把“双减”“两个只增不减”和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情况作为评价重点。稳步推进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试点。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总结大会,认定一批“优质均衡”县(市、区)。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监测试点。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办法,启动第四轮职业院校评估。修订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法,研制“十四五”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计划,做好年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工作,探索开展质量监测预警。支持专业机构做好本科专业认证。发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督导。研制高校评估归口管理办法,减轻高校负担。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探索建设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组织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做好PISA2022正式测试。

  31.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发挥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民办学校分类扶持、分类管理的政策举措,指导各地加快出台配套政策。积极稳慎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加快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研制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管理办法,维护教育公益属性,研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全方位督导的指导文件,引导民办教育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

  32.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举办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同东盟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教育高官磋商机制,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举办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主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和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推进“鲁班工坊”建设。加强对欧高层次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与俄乌等国留学生交流,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出国留学人员行前培训工作机制。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改革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培养机制,推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发布实施《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试行)》,启用外籍教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和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履行教育管治主体责任,支持并推动内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赴香港举办内地课程学校,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巩固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平台,完善港澳台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推进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建设。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合作,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持续做好国际组织人才推送工作,探索开展围绕开放科学的国际合作,继续办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

  六、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德教育。做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推广,完成第二批创建。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情况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师德师风案件,通报师德违规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师德违规案例指导制度。

  34.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统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加强对课程教材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

  35.完善教师管理与待遇保障。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推动各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加强工资待遇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严控进校园事项,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继续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2022年党的理论知识篇3

  群团干部应该是从群众中来,熟悉基层工作。但我们现在的群团干部多是从新毕业大学生中考录而来,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2022年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近年来,全市各级群团组织坚持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带领全市各界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在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疫情防控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工会组织围绕项目建设,组织全市职工广泛开展“立功竞赛”活动,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产生了社会效益;共青团致力于服务发展,推动广大青年创业创新,成立了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青年电子商务协会,让我们看到了共青团工作的活力和朝气;妇联组织创新妇女小额贷款,有效破解了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难题,发挥了妇女“半边天”作用;工商联主动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在招商引资、复工复产、提高企业家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我市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等等。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各级群团组织和广大群团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市群团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从解决自身问题入手,全面提升群团组织工作水平

  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团工作出现了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存在。

  (一)要解决机关化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接地气”。群团组织是群众组织,本应与群众最亲近,最先听到群众呼声、最先了解群众需求,群众有难事也本应第一时间找自己的组织。但我们有的群团组织和群团干部守在机关,浮在上面,把下基层当作负担,甚至有抵触;有的下到基层对官不对民,习惯听汇报、看材料,掌握不到真实情况;有的机关坐久了,不会与群众交流了,不知道聊什么。到头来,自己说的话群众听不明白、群众说的话自己也听不懂,群团组织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有所下降。机关化问题已成为群团组织脱离群众的重大隐患。离开了基层和群众,群团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决群团组织机关化问题,必须要求群团干部从机关大院里走出来,真正沉到基层,多接触群众、多服务群众,说群众话、唠家常嗑、办群众事,增强群众对“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群团工作更“接地气”。

  (二)要解决行政化问题,转变工作方式“融进去”。通过群团组织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最大优势。现在,我们有的群团组织越来越像党政部门,用行政方式来下达任务、开展工作,年初部署靠开会、年中推进靠检查、年末总结靠材料。开展活动套用行政方式,在闭合的圈子里打转,自娱自乐,不会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手段和社会力量,群团组织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解决群团组织行政化问题,必须要增强主业意识。工会是职工的主心骨,就要多代表职工说话;共青团是青年之家,就要多与广大青年交朋友;妇联是妇女的娘家,就要多做广大妇女的坚强后盾;其他群团组织也要立足职能定位,突出联系对象、职能作用和优势特长的差异性,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切实把主业做好,使群团工作更具群众性。

  (三)要解决贵族化问题,建强干部队伍“添活力”。群团干部应该是从群众中来,熟悉基层工作。但我们现在的群团干部多是从新毕业大学生中考录而来,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少;即使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进来,也多是看重群团组织提职早、流动快,真想为群众服务的少;确定委员、会员、代表等人选多是追求“高大上”,普通群众少。解决群团组织贵族化问题,必须采用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干部选拔管理方式,根据今年换届工作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重点考虑有基层工作经历、善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影响力的干部,群团组织负责人要保持相对稳定,任期未满的不能随意调动。

  (四)要解决娱乐化问题,创新工作方法“贴实际”。开展活动是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但有的群团组织开展工作过分依赖娱乐活动。开展活动重形式轻内容、讲排场图热闹,只求轰动效应,不讲实际效果,甚至以活动代替工作,与群众需求脱节;有的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群众普遍参与度低,导致群团组织号召力、凝聚力不强,群团作用发挥不突出。解决群团组织娱乐化问题,必须要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贴近群众实际、找准群众需求,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多与群众交流互动,调动好群众的积极性,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手段,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性、突出教育性、体现服务性,增强群团组织的吸引力。

  二、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发挥作用、有所作为

  各级群团组织必须牢牢把握“三性”要求,自我加力发力,勇于担当作为,投入到市委中心工作的主战场,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一)在带领群众推动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有所作为。市委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突破性任务,这也是全市今后五年的主攻方向。群团组织要自觉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尤其在深化改革、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上发挥优势,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在深化改革上,发挥群团组织的智慧和力量,在深化各项改革上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出谋出力。如工会组织要在支持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发挥作用。在招商引资上,各级群团组织要结合各自领域,利用侨眷、青年企业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围绕全市产业导向、资源禀赋、优势潜力,把握大企业投资方向和战略布局动向,为全市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这是全市发展的主攻方向。各级群团组织要投入其中,围绕新模式,突出种、储、销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物联网、现代化智能仓储、电子营销平台建设三个重点,由市一级牵头,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找准切入点,为发展产业做出贡献。

  (二)在服务群众促进民生改善上发挥作用、有所作为。解决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群团组织也不例外。要按照市委党史学习教育总体安排,认真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探索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举措。要致力带动创业就业。各级群团组织要围绕“互联网+”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开展好就业培训和服务,提高群众市场化意识和创业就业能力。共青团要把握好青年人的阵地,他们有知识、有基础、有需求,要帮助支持引导他们大胆创业,使之成为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妇联、残联要组织好各自群体特别是无业者,学习应用互联网,把他们培养成为电商需要的人才,既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又能为绿色有机食品营销平台提供人才支撑。要继续做好脱贫解困。要总结固化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开展好贫困生救助、希望工程行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动员贫困妇女参与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家政服务和农村电商实现脱贫,开展好全国助残日、聋人节、盲人节等活动,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全力维护群众权益。解决好涉及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尤其要在劳资纠纷、社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知识产权等方面,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权益。要完善维权工作机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通过工会的“农民工维权合议庭”和职工律师服务队、妇联的“筑网行动”、共青团的法律援助专家服务队等有效方式,帮助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三)在教育群众提升整体素质上发挥作用、有所作为。各级群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贴近群众、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系统思考、长抓不懈、久久为功,做好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素质的工作。要推动依法治市。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上找准发力点,引导群众学法、敬法、守法、用法,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围。群团组织要发挥多年打造的阵地作用,采取展板宣传、书画展示、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身边法”的普及推广,让群众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宣传部门也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想办法。要强化思想引导。群团组织要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研究群众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把党和国家的“大道理”转换为群众易于接受的“小道理”,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市委工作思路与决策,团结起来共同推动新发展。要传递社会正能量。各级群团组织要推动引导所联系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各行各业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等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好最美家庭、孝亲敬老等评比活动,弘扬“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敬业奉献、互帮互助”的社会美德,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引领身边人,引导广大群众知善恶、懂美丑,通过不断实践、渐进性积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切实为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根本保证

  全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形成合力,确保群团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群团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支持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开展工作,统筹各类群团组织的管理。要全面推进党建带群建,把群团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要经常听取群团工作汇报,掌握群团工作动态,加强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党委有关工作会议要请相关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参加或列席。要全面加强群团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群团干部的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纳入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

  (二)要形成整体合力。群团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与党政各部门工作紧密相连,与社会各方面息息相关,必须调动和有效发挥党委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凝聚工作合力。要建立党委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探索建立和畅通党委与群团组织的沟通反馈渠道,提高对群团工作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和统战部门要依法落实“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的比例规定和政策要求,支持群团组织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相关各部门要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积极为群团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为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三)要夯实工作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重视解决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缺资源、缺手段,特别是基层群团组织力量薄弱等问题。要把群团阵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整合基层党组织、教育、科技等设施资源,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活动阵地,推动资源、力量、手段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下沉延伸。落实好建设投入、活动经费、人员补贴等专项资金。加强基层群团工作者的待遇,探索研究村妇女主任和团书记参加村“两委”、村级群团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离任补助补贴、提高误工补贴标准等办法,解除群团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后顾之忧。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团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希望各级群团组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有所作为,团结和率领广大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推荐访问:理论知识 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021年 2020党的理论知识 党的基本理论知识2020 2020年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党的基本知识2021年 2020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有哪些 2021年党的最新理论知识 2021党的基本理论知识 2020年党基本理论知识 关于党的基本理论知识2021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