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件给青年的启示2000字6篇

时间:2022-06-10 18:40:02 来源:网友投稿

香港事件给青年的启示2000字6篇

香港事件给青年的启示2000字篇1

  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了,新中国的诞生也已经有50多年。现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智慧而充满希望的民族,从来都把今天看作历史的延续,以期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中国人民将一代又一代地重温抗日战争那段光荣历史,因为它赋予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对于我们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实在重要。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我们的前辈在60年前表现出来的抗日民族精神,首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没有经历过60年前那段救亡图存的历史的后人们,今天能够赶上并置身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时期,既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努力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像前辈那样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去掌握和创造祖国的未来。60年前的抗日民族精神,还体现为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自觉意识。一个缺少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也最容易给外部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敢于发动侵华战争,除了我们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犹如一盘散沙。然而,国难当头,唤起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觉醒、大团结。我们的前辈靠凝聚起来的民族力量,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了中国。今天,我们依然要靠这种力量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哪里?来自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来自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来自祖国统一的完成和巩固,来自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无法分开的。抗日战争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共同进行的。我们有着共同的过去,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从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过去,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不推动、不共建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辉煌未来。

  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经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改革,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不落后挨打,不等于已经强大复兴。一日不强大起来,就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威胁,并且在一些事关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受制于人,这也是事实。实现民族强盛、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干出一个眉目来,即摆脱不发达状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无疑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同时,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也面临着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欺凌、侵略过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靠牺牲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利益来发展自己的道路,绝对行不通。历史这位伟大的老师在60年前就告诉我们,惟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是人类前进的主流。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这就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

  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60年前,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唤醒并空前激发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今天,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民族复兴的美景旖旎在望,但我们同样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保持和发扬奋发有为的精神。宋代的杨万里写过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首诗提醒人们,在顺利时不要盲目乐观,不要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容易。事实也是如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风险挑战,还有许多暗礁险滩,国内外敌对势力必然会利用各种事端阻拦我们和平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一定要有自信气概。忧患意识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前进中的问题;自信气概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战胜一切挑战、决不被困难所压倒的昂扬斗志。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志、自信和气势,奔腾而下,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趋赴复兴伟业,总是要有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实现它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的先进政党作为自己前进的主心骨和旗帜。6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主心骨和旗帜,抗战胜利以来的60年历史更加证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凝聚民族精神、国家意志和人民力量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统一的,爱国主义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的。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何其神圣,承担的责任何其重大,由此将要经受的考验也会何其艰巨。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殚精竭虑,努力奋斗,才能不负人民的重托,才能完成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香港事件给青年的启示2000字篇2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神圣战争。它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及一切爱国力量将永远珍惜和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并从中不断获取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动力。

  把国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抗日民族精神

  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扩大侵华战争。先是台湾,继而东北,随后是热河、绥远,大片中国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自1937年“七七事变”起,日本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浩劫。

  欺凌一个民族,势必会唤醒一个民族,这是所有侵略者不能不遭遇的历史铁律。中华民族酷爱和平,但绝不会默默地忍受外来的压迫和欺凌。中华民族蕴藏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危亡之际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1938年,在武汉举行纪念抗战一周年的群众大会上,国民参政会最年长的参政员、年逾古稀的清朝老翰林张一麐说了这样一句话:“七七”抗战是最光荣的一天,希望大家“永远竖起一条脊梁”。中国人民在强大的日本侵略者面前勇敢地竖起自己的脊梁,爆发出一种以民族精神空前觉醒、爱国激情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为突出特征的抗日民族精神,进而创造出一个经济和军备实力都远不如侵略者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奇迹。

  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动性,表现出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的无比坚决、坚韧和坚强。在抗日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在需要付出自我牺牲以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光荣的时候,人们敢于赴汤蹈火,把觉醒变为行动,将精神化为抗争,使救亡图存成为不屈不挠的英勇卓绝的斗争。正像《义勇军进行曲》唱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用砖石垒起来的长城,在炮火的轰击下或许会坍塌,但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和不屈脊梁筑起的长城,却是任何强敌都摧不垮的。

  在中国当时的各派政治力量中,率先肩负起民族救亡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等就开始了局部抗战。还在被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种种努力,并于1936年12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政治新局面。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大旗:当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时,主动以敌后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当国民党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后,仍然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困难局面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抗击和牵制侵华日军主力,同时对国民党当局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从而在惊涛骇浪中保住了国共合作的大局。因此,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地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者和维护者,成为中国一切反侵略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凝聚抗日民族精神与民族力量的政治形态和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找到了抗日救亡这个集合点。外敌当前,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高无上,高于所有的阶级利益、党派利益和团体利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抗日还是不抗日,成为区分是否爱国的唯一标准。不同的利益群体作出相同的选择,既出自生存下去的现实需要,也来自民族大义的精神驱动。在中国历史上,石敬塘、张邦昌、秦桧等认贼作父之辈受到诛贬;抗日战争时期,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中的汉奸之流遭到唾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深厚久远的崇尚民族气节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来源。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抗战的动员程度和组织程度,而且为民族精神的振奋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毛泽东同志说,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由此,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再也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再也不是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中国,也不是“九一八事变”时的中国,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共同抗日、团结御侮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就意识到,“国民政府所拥有的武力,恐怕并不是多么地了不起的问题,而与支那民族阵线的全面抗日战争相冲突,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四亿民众的觉醒与复兴的命运,并不是日本一国的势力所能长期压服的。”中国人民一旦能够并且自觉和勇敢地起来掌握自己民族的命运,前人牺牲奋斗而没有能够办到的事情就必定会继续奋斗下去,直至办到为止。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壮曲折,波澜壮阔,经历了一个从衰败到振兴的过程。这中间的转折点,就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其民主革命中的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两大使命,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求生存、求独立的民族解放始终是第一位的使命。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使命,中国人民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阶级斗争服从民族战争的前提下,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反投降、反倒退、反分裂的斗争。其结果,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赢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即日本侵略者从强到弱、终至失败,中国从弱到强、终至胜利。这一转折过程,同时也酝酿和促进了人民民主运动的转折,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与国民党统治者的力量对比朝着同原来相反的方向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与抗争、探索与奋斗之后,开始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近代以来,中国因落后而遭受西方列强欺侮,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连续不断的侵略,加剧着中国的衰败。在这样一个起点和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前提,就是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法设想,一个失去了独立自由的民族,会有自己的国际地位,会有自己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能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国家。因此,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没有停止过反抗。一部中国近代史,大多数篇章的标题都离不开“战争”两个字,这些战争几乎都是外来侵略者强加给我们的。但是,在抗日战争以前,“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洗百年屈辱,成为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胜利对中国走向民族复兴所具有的意义,具体地看,在于废除不平等条约,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抗战胜利还对中国人民重塑国家面貌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一扫过去的精神积弊,使中国人民初步感受到战胜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应有的地位,满怀自信地去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在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殊死斗争中锻炼和壮大起来,为战后的中国开辟了前进的新的历史大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明确提出,自己不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实现自己的阶级使命,必须首先肩负起民族的使命。同时,在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放在第一位的情况下,又自觉地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反对专制统治结合起来,把积极抗日与推进民主进步运动结合起来,把为中国人民谋民族解放与谋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因此,中国共产党集中体现出来的抗日民族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国民党政权在抗战中的两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同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它又坚持反共,拒绝民主改革,实行专制统治,这是有害于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即使从前一个方面来说,也经历了一个从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战、比较得人心,到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消极退守、从而渐失民心的过程。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敌后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抗日根据地,在广阔的沦陷区从敌人手里夺回了大片领土;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推行一系列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改革。这就与国民党政权形成鲜明的对照,并在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与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不同的新中国的雏形。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谁在抗战中表现得最坚决、最彻底、最勇敢,出力最大,谁就最得人心、最有力量、更有发言权;谁能够切实地解决人民大众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需要,谁就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谁能够正确地指明和代表中国的前途,谁就能够成为未来的旗帜。历史的逻辑就是这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地发展起来,就是由这个历史逻辑决定的。

  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受到强烈震撼,并使之发生深刻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大江大河波涛起伏,其激流却总在底层。通过抗日战争,人民群众的力量成熟和壮大起来。他们在事实面前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民族独立、推进民主革命、关心人民利益方面最坚决,并且有一套完整的路线方针政策,于是他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而在抗战前作出这种选择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与此同时,来自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中间势力,在抗战中兴起为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要求抗日,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国民党的专制,但他们最初也不赞成共产党保留武装力量。经过事实的教育,经过分化和选择,多数人终于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对国民党已不再抱有希望。政治力量的消长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响了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进而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几十年的奋斗,没有给中国找到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抗战前的10多年奋斗中,也是在曲折中屡起屡仆;而抗战胜利后只用了4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便领导中国人民夺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何其深刻,抗战胜利对建立一个崭新中国、对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转折意义何其巨大。

香港事件给青年的启示2000字篇3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神圣战争。它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及一切爱国力量将永远珍惜和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并从中不断获取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动力。

  把国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抗日民族精神

  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扩大侵华战争。先是台湾,继而东北,随后是热河、绥远,大片中国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自1937年“七七事变”起,日本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浩劫。

  欺凌一个民族,势必会唤醒一个民族,这是所有侵略者不能不遭遇的历史铁律。中华民族酷爱和平,但绝不会默默地忍受外来的压迫和欺凌。中华民族蕴藏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危亡之际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1938年,在武汉举行纪念抗战一周年的群众大会上,国民参政会最年长的参政员、年逾古稀的清朝老翰林张一麐说了这样一句话:“七七”抗战是最光荣的一天,希望大家“永远竖起一条脊梁”。中国人民在强大的日本侵略者面前勇敢地竖起自己的脊梁,爆发出一种以民族精神空前觉醒、爱国激情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为突出特征的抗日民族精神,进而创造出一个经济和军备实力都远不如侵略者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奇迹。

  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动性,表现出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的无比坚决、坚韧和坚强。在抗日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在需要付出自我牺牲以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光荣的时候,人们敢于赴汤蹈火,把觉醒变为行动,将精神化为抗争,使救亡图存成为不屈不挠的英勇卓绝的斗争。正像《义勇军进行曲》唱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用砖石垒起来的长城,在炮火的轰击下或许会坍塌,但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和不屈脊梁筑起的长城,却是任何强敌都摧不垮的。

  在中国当时的各派政治力量中,率先肩负起民族救亡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等就开始了局部抗战。还在被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种种努力,并于1936年12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政治新局面。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大旗:当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时,主动以敌后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当国民党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后,仍然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困难局面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抗击和牵制侵华日军主力,同时对国民党当局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从而在惊涛骇浪中保住了国共合作的大局。因此,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地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者和维护者,成为中国一切反侵略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凝聚抗日民族精神与民族力量的政治形态和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找到了抗日救亡这个集合点。外敌当前,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高无上,高于所有的阶级利益、党派利益和团体利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抗日还是不抗日,成为区分是否爱国的唯一标准。不同的利益群体作出相同的选择,既出自生存下去的现实需要,也来自民族大义的精神驱动。在中国历史上,石敬塘、张邦昌、秦桧等认贼作父之辈受到诛贬;抗日战争时期,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中的汉奸之流遭到唾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深厚久远的崇尚民族气节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来源。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抗战的动员程度和组织程度,而且为民族精神的振奋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毛泽东同志说,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由此,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再也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再也不是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中国,也不是“九一八事变”时的中国,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共同抗日、团结御侮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就意识到,“国民政府所拥有的武力,恐怕并不是多么地了不起的问题,而与支那民族阵线的全面抗日战争相冲突,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四亿民众的觉醒与复兴的命运,并不是日本一国的势力所能长期压服的。”中国人民一旦能够并且自觉和勇敢地起来掌握自己民族的命运,前人牺牲奋斗而没有能够办到的事情就必定会继续奋斗下去,直至办到为止。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壮曲折,波澜壮阔,经历了一个从衰败到振兴的过程。这中间的转折点,就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其民主革命中的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两大使命,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求生存、求独立的民族解放始终是第一位的使命。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使命,中国人民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阶级斗争服从民族战争的前提下,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反投降、反倒退、反分裂的斗争。其结果,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赢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即日本侵略者从强到弱、终至失败,中国从弱到强、终至胜利。这一转折过程,同时也酝酿和促进了人民民主运动的转折,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与国民党统治者的力量对比朝着同原来相反的方向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与抗争、探索与奋斗之后,开始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近代以来,中国因落后而遭受西方列强欺侮,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连续不断的侵略,加剧着中国的衰败。在这样一个起点和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前提,就是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法设想,一个失去了独立自由的民族,会有自己的国际地位,会有自己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能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国家。因此,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没有停止过反抗。一部中国近代史,大多数篇章的标题都离不开“战争”两个字,这些战争几乎都是外来侵略者强加给我们的。但是,在抗日战争以前,“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洗百年屈辱,成为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胜利对中国走向民族复兴所具有的意义,具体地看,在于废除不平等条约,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抗战胜利还对中国人民重塑国家面貌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一扫过去的精神积弊,使中国人民初步感受到战胜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应有的地位,满怀自信地去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在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殊死斗争中锻炼和壮大起来,为战后的中国开辟了前进的新的历史大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明确提出,自己不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实现自己的阶级使命,必须首先肩负起民族的使命。同时,在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放在第一位的情况下,又自觉地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反对专制统治结合起来,把积极抗日与推进民主进步运动结合起来,把为中国人民谋民族解放与谋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因此,中国共产党集中体现出来的抗日民族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国民党政权在抗战中的两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同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它又坚持反共,拒绝民主改革,实行专制统治,这是有害于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即使从前一个方面来说,也经历了一个从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战、比较得人心,到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消极退守、从而渐失民心的过程。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敌后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抗日根据地,在广阔的沦陷区从敌人手里夺回了大片领土;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推行一系列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改革。这就与国民党政权形成鲜明的对照,并在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与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不同的新中国的雏形。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谁在抗战中表现得最坚决、最彻底、最勇敢,出力最大,谁就最得人心、最有力量、更有发言权;谁能够切实地解决人民大众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需要,谁就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谁能够正确地指明和代表中国的前途,谁就能够成为未来的旗帜。历史的逻辑就是这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地发展起来,就是由这个历史逻辑决定的。

  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受到强烈震撼,并使之发生深刻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大江大河波涛起伏,其激流却总在底层。通过抗日战争,人民群众的力量成熟和壮大起来。他们在事实面前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民族独立、推进民主革命、关心人民利益方面最坚决,并且有一套完整的路线方针政策,于是他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而在抗战前作出这种选择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与此同时,来自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中间势力,在抗战中兴起为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要求抗日,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国民党的专制,但他们最初也不赞成共产党保留武装力量。经过事实的教育,经过分化和选择,多数人终于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对国民党已不再抱有希望。政治力量的消长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响了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进而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几十年的奋斗,没有给中国找到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抗战前的10多年奋斗中,也是在曲折中屡起屡仆;而抗战胜利后只用了4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便领导中国人民夺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何其深刻,抗战胜利对建立一个崭新中国、对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转折意义何其巨大。

香港事件给青年的启示2000字篇4

  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6年了,新中国的诞生也已经有72多年。现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智慧而充满希望的民族,从来都把今天看作历史的延续,以期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中国人民将一代又一代地重温抗日战争那段光荣历史,因为它赋予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对于我们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实在重要。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我们的前辈在76年前表现出来的抗日民族精神,首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没有经历过76年前那段救亡图存的历史的后人们,今天能够赶上并置身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时期,既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努力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像前辈那样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去掌握和创造祖国的未来。76年前的抗日民族精神,还体现为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自觉意识。一个缺少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也最容易给外部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敢于发动侵华战争,除了我们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犹如一盘散沙。然而,国难当头,唤起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觉醒、大团结。我们的前辈靠凝聚起来的民族力量,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了中国。今天,我们依然要靠这种力量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哪里?来自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来自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来自祖国统一的完成和巩固,来自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无法分开的。抗日战争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共同进行的。我们有着共同的过去,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从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过去,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不推动、不共建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辉煌未来。

  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经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改革,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不落后挨打,不等于已经强大复兴。一日不强大起来,就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威胁,并且在一些事关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受制于人,这也是事实。实现民族强盛、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干出一个眉目来,即摆脱不发达状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无疑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同时,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也面临着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欺凌、侵略过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靠牺牲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利益来发展自己的道路,绝对行不通。历史这位伟大的老师在60年前就告诉我们,惟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是人类前进的主流。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这就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

  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76年前,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唤醒并空前激发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今天,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民族复兴的美景旖旎在望,但我们同样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保持和发扬奋发有为的精神。宋代的杨万里写过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首诗提醒人们,在顺利时不要盲目乐观,不要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容易。事实也是如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风险挑战,还有许多暗礁险滩,国内外敌对势力必然会利用各种事端阻拦我们和平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一定要有自信气概。忧患意识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前进中的问题;自信气概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战胜一切挑战、决不被困难所压倒的昂扬斗志。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志、自信和气势,奔腾而下,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趋赴复兴伟业,总是要有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实现它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的先进政党作为自己前进的主心骨和旗帜。6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主心骨和旗帜,抗战胜利以来的60年历史更加证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凝聚民族精神、国家意志和人民力量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统一的,爱国主义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的。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何其神圣,承担的责任何其重大,由此将要经受的考验也会何其艰巨。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殚精竭虑,努力奋斗,才能不负人民的重托,才能完成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香港事件给青年的启示2000字篇5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5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

  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73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香港事件给青年的启示2000字篇6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5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

  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73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推荐访问:香港 启示 事件 香港事件对青年人有什么启示 香港事件给青年学生的启示 香港问题对当代青年的启示1500字 关于香港事件对青年的感悟 浅谈香港事件2000字 对香港事件我们青年该怎么做 香港问题对青年的启示 关于香港事件对青少年的启示 香港青年对香港事件的看法 当代青年如何看待香港问题2000字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