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范文精选】

时间:2023-06-01 12: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推动我省制造业发展升级,结合江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工信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范文精选】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推动我省制造业发展升级,结合江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制造业发展升级是工业强省的核心任务。《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于我省加快制造业发展升级,促进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形势与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目前,我省已进入发展升级的新阶段,工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省已有十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大型骨干企业实力增强,工业园区集聚发展,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若干领域制造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然而,从全国的格局来看,我省制造业还不大不强,总体规模、结构水平、制造效率、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与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为我省带来了重大机遇,要紧紧抓住国家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加大创新力度、强化政策保障、推进重大工程、促进开放合作、加强人才建设等方面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积极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在务实推进、重点突破上下功夫,推动我省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制造业发展升级为目标,扩规模、强龙头、优结构、延高端、创品牌,构建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推进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

(三)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瓶颈,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坚持高端引领、高位切入,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坚持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相结合,统筹布局,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依托优势产业,积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在若干领域的率先突破。

自主创新,竞合发展。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以人才引领创新、强化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实力。广泛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探索更优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争取更大发展空间。

(四)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制造业强国“三步走”战略,分阶段推进我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关键要推进好第一步到2025年的发展。

其中,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集聚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积极进展,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若干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生产制造和设计数字化率明显提升,全省制造业规模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万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

2025年,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水平、行业集中度和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新增一批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产业领域,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规模及主要指数居于全国中上水平。

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推动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强省的地位得到巩固和突显。

二、重点领域

针对各领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按照优势型、成长型和培育型分类施策,着力抢占技术创新、规模效应、运作模式的制高点。

(一)推进优势型产业迅速做强

充分发挥我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和航空制造产业的基础优势,瞄准先进发展方向,着力提升能级水平,力争在全国的格局中占居前沿位置。

1.电子信息产业。着力在通信设备、半导体照明领域实现升级发展。通信设备方面,以南昌、九江、吉安为重点,强化智能手机、车载通信设备的制造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以元器件骨干企业为依托,完善配套部件产业制造体系,在触控屏模组、金属银纳米线、多层电路板等产业环节形成国内领先的技术和能力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及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整机制造能力。半导体照明方面,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临空经济区为主体,运用硅衬底LED自主知识产权,依托骨干企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联动,重点在金属有机气相沉积设备、外延片、大功率芯片封装、高效率荧光粉和高性能散热材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南昌光谷,占领半导体照明全产业链制高点。

2.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提升中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和医疗器械等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中药方面,以南昌、宜春等地为重点区域,实施大品种战略,优先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传统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推进重点中药企业所需中药材基地化建设,加快发展我省道地中药材种植业和重要资源开发;加快中药饮片企业的整合提升,打造中药饮片的龙头企业和强势品牌。化学药方面,以南昌、赣州等地为重点区域,突破优势大宗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关键生产技术,对优势品种实施新制剂技术产业化开发,实施应用缓释与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吸收制剂等现代制剂产业化;支持抢仿专利到期的全球知名品牌畅销药物,鼓励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化合物。生物技术药方面,以抚州、吉安等地为重点区域,围绕血浆原料深度开发,突破关键生产技术、实现系列化发展,做大做强血液制品、抗毒素和抗血清领域系列产品;积极引进疫苗、基因工程及多肽药物、抗体药物、核酸药物、诊断制品等方面的生产研发企业。医疗器械方面,以南昌为重点区域,支持企业改造提升输注器具、卫生材料、血细胞分析仪及体外诊断试剂等现有优势产品品质;吸引有能力的知名医疗器械企业进驻,重点开展临床需求大、应用面广的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优先支持研发和生产数字化诊疗设备、组织修复与可再生材料、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人工器官与生命支持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3.有色金属产业。着力推动铜、钨、稀土三个领域主要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产业方面,在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坚持冶炼集中发展,巩固世界先进的铜冶炼能力,分别集中在鹰潭、赣州、上饶等地建设技术先进的再生铜冶炼企业。积极推动铜精深加工,形成区域特色,南昌重点提升高精铜箔、铜(板)带等生产能力,鹰潭重点提升高精铜合金板带材、精密铜管、环保铜合金棒等,上饶重点提升铜包铝漆包线等,赣州重点提升铜镁合金线、高精电解铜箔等生产能力。钨产业方面,加快提升钨精深加工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推进仲钨酸铵冶炼新技术应用。南昌及周边区域重点发展高性能硬质合金涂层数控刀片和整体硬质合金刀具,以及高技术领域应用的新型钨基材料。赣州重点提升钨精深加工产品所需的高端钨原料以及特种钨丝、纳米钨合金材料、钨基复合材料特殊用途材料等制造能力。九江重点提升硬质合金刀片与成套工具、硬质合金耐磨件等生产水平。稀土产业方面,重点提升开采、冶炼分离等环节的清洁生产技术。围绕赣州、南昌两大区域建设稀土产业园区,构筑稀土产业上下游一体化、深加工及功能材料应用多元化发展格局。重点提升稀土永磁材料、动力电池储氢材料、精细陶瓷、稀土催化剂、稀土镁铝合金、激光晶体等领域的制造能力。

4.航空制造产业。提升教练机、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和民机机体及部件的制造水平。教练机方面,依托中航工业洪都等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探索未来飞行训练发展趋势,完善产品体系,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飞行训练系统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直升机方面,依托中航工业昌飞、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企业,着力引进若干技术水平先进、市场前景良好并取得适航证的机型建立生产线,重点提升多载重系列、多型号直升机生产能力。固定翼飞机方面,以南昌、九江等地为核心区域,以轻型公务机、超中型公务机、轻型涡桨飞机和无人机等为突破口,带动涡扇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逐步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大飞机方面,加快南昌等地机身大部件制造由前、中后机身向机体其他部件拓展,着力形成机身集成制造能力。积极支持扩大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争取国产大飞机核心试飞基地落户。

(二)推进成长型产业能力提升

依托光伏、汽车、节能环保和特种船舶等四大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使相关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升。

1.光伏产业。着力推进硅晶电池和薄膜电池发展。硅晶电池方面,以新余、上饶、九江等地为重点区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扩大硅料生产线冷氢化改造的效益,探索发展流化床法、高纯冶金法等硅料生产工艺,提升金刚线切割和硅粉回收等硅片制造技术水平,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平板式等离子气相沉积等电池片生产装备,改进产业链各主要环节的制造技术。充分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着力发展先进配套产业,推进电池组件关键配套材料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研发,建立完备的产业体系。薄膜电池方面,以南昌、九江等地为核心区域,把握薄膜电池可能替代硅晶电池的趋势,积极围绕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开展预研究,紧跟先进技术发展步伐,着力在光电转换材料制备、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设计,以及软性基材制造环节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的整车生产基地为龙头,以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零部件产业集群为配套,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乘用车和关键零部件,同时向汽车后市场等环节延伸,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朝着“高、精、尖、特”方向发展。整车制造方面,迅速壮大乘用车、商用车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乘用车的品种和规模化、智能化制造能力;抓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重点打造小排量高效节能型燃油发动机平台,争取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零部件方面,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先进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并能自主开发的零部件企业。集中发展新型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优先发展高效节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

3.节能环保产业。围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品生产、服务拓展三个产业板块提升研制能力。节能环保装备方面,推进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在节能锅炉窑炉、稀土永磁电机及拖动设备、低温膨胀螺杆发电机组、地源热泵、高效变压器和环境监测、污水处理、气体净化技术及装备等领域形成国际先进研制能力。高效节能产品方面,重点发展家用、商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环保建材等,力争在重点品牌培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提供方面,着力培育节能环保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推广以节能环保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服务模式。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推进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废旧钢铁、电器、铜、铝、电线电缆等大宗金属废料的拆解加工处理工艺和技术。推进再生铜、再生铝精深加工,发展稀土、钨、钼、铜尾矿和共伴生矿有价元素提取技术,推进紫杂铜一次熔炼、连铸连轧工艺装备国产化。

4.特种船舶产业。以特种船舶制造为重点方向,大力提升公务执法船、海洋供应保障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产品制造水平,加强海洋工程船、海上搜救船、应急环保船、物探船等特种船舶研发。做强船舶配套产业,加快推进中船九江工业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导航与电子类产品研制产业园和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配套设备产业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模块化舱室系统、船舶安全防护系统、动力辅助系统的集成和成套制造,提高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

(三)推进培育型产业加快发展

抓住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机器人)和集成电路三大产业发展机遇,找准有效切入点,实现重点技术和重点工艺的突破,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1.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南昌、宜春、景德镇、上饶、赣州五大产业集聚区,以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为引领,加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整车及配套设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纯电动汽车方面,重点发展小型乘用车、城市公交车、城市专用车等纯电动车,研制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逐步具备自主制造能力。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分梯度地研究应用混合动力技术,重点推进轻度与中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串联式混合动力和并联式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的产业化应用,加快重度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动力电池方面,充分利用我省锂云母资源,力争在锂提取及其深加工、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高容量大功率动力电池三大领域有新的突破,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上游原材料生产、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制备、动力锂离子电池组装与性能检测,研制先进电池管理系统和动力电机系统。

2.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以南昌为重点,以九江、吉安、赣州、新余等地为重要支点,打造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集群,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机器人方面,重点培育焊接、喷涂、装配、搬运、码垛、打磨等工业机器人生产能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依托医院、养老院、社区等服务应用平台,重点发展代步机器人、康复护理机器人、家政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制造业。制造装备方面,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新型传感器等智能测控装置,伺服驱动装置、精密传动装置、复合切削工具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分布式智能微电网中枢配电控制系统等集成智能装备。农机和矿山机械方面,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着力研制果蔬后续加工处理设备、粮食烘干机械、育秧播种设备、新型植保机械,重点发展智能起重机械、高效粉碎选矿机械、矿山巷道采掘成套设备、先进制动系统等。

3.集成电路产业。以移动智能终端、数字视听、可穿戴设备芯片等设计行业为切入点,以南昌为重点,九江、吉安等地联动,加快引进研发设计龙头企业以及国内外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和封装测试技术,重点突破移动互联网芯片、光通信芯片、射频芯片、北斗导航芯片以及高端通用芯片等产品的关键生产技术。

三、主要举措

(一)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健全服务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依托龙头企业或省级产业研究专业院所,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论证筹建创新中心及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动创新中心尽快运转并逐步完善功能,通过协同创新、订单式研究等方式实现创新中心自我造血能力,持续发挥作用。力争在铜冶炼及加工、离子型稀土等领域建设10个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在直升机、触控显示、节能环保装备、矿山机械等领域建设10个国内领先的创新中心。

健全创新服务机制。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平台功能,积极提升技术市场、技术中介、创新基金等市场化服务能力,在技术研发、检测检验、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融资担保、知识产权应用等方面形成支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共享服务。加强顶层设计和力量协同,加快形成以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支撑的多方协同、运转高效、持续稳定的创新网络。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建设,提升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开发应用水平。推广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围绕轻工、服装、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等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产业园,提升企业在产品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重点建设50个工业设计中心。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在半导体发光材料、中成药分离提取、通用航空技术、硬质合金、增材制造等领域实现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在光伏发电分布式电站、节能环保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共性技术的突破,抢占技术制高点。

(二)推进工业强基,夯实制造业基础。针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工业“四基”)发展水平,提升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

推动“四基”企业协同发展。依托国家和省内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在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制造、变电设备等重点领域,发挥整机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支持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产业链协作配套,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强“四基”应用推广。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发展目录,围绕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明确重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定期发布企业强基产品供求信息。贯彻落实首台(套)、首批次政策,引导财政资金和各类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推动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工程化、产业化。

(三)加快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协同发展。在重点领域,按照抢占国际国内制高点的要求,围绕关键技术产业化及高端装备制造,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促进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

实施重大工程。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在半导体照明、光伏、中药、航空制造、铜加工、稀土精深加工、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维护及检测装备、有机硅等方面实施10项重大工程。瞄准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在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汽车制造、输变电设备、矿山及工程机械、智能仪器仪表、印刷机械、增材制造、通讯终端、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医疗器械、生物医药、钨加工、钢铁新材料及深加工、复合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服务业等方面实施20项重大工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工程为牵引,集中各方资源,发展100个专业特色鲜明、技术优势较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按照导向性强、成长性好的定位,建设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组建产业联盟。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统筹利用为主线,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重点,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相关项目,提升产业协作配套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产需对接,建立一批产业联盟,形成协同攻关、产用结合的新模式,推动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智能转型。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市场营销网络化,积极探索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控制系统集成等工业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着力培育100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标杆企业,带动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中国电信江西云计算基地、江西航天云网、中华工业云等服务平台,拓展大数据产业链,积极发展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大数据应用产业。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建设20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园区,重点培育一批“智慧园区”。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在重点领域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改造,强化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现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的智能管控。加快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产品的研发生产。重点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南昌小蓝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基地等10个智能制造集聚区。重点打造200家分层、分级、分类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重点推进“机器智能化应用”5000台(套)以上。

(五)完善标准体系,推进品牌建设。完善制造业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制造业产品达标水平。

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比对,促进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的广泛应用。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增强我省企业在国际国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加强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技术改进和品牌经营,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指导企业通过协同设计平台,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的开发应用。重视专利申报、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强化企业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制造。集中力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体系向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着力发挥企业技术改造的作用。重点支持企业在产品质量、节能降耗、装备水平、两化融合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动力,重点引导有色、冶金、煤炭、建材等行业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和后端延伸。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制造企业,在主要行业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群体,在细分行业形成国内领先、“专精特新”的中小制造骨干企业群。

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再制造发展,着力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经济产业格局。合理控制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和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全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耗排放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培育发展绿色企业。加强重点行业的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引导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和专业化集成方案。推动企业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众包设计、众筹设计等网络制造新模式,在电子产品、陶瓷产品、服装鞋帽等领域实施一批个性定制、规模化生产的服务型制造项目。依托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高水平、广覆盖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信息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七)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积极承接落实国家重大成果项目,深入推进招大引强,积极引进一批领先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

积极对接和利用省外创新成果和平台。抓住国家工业强基战略机遇,在基础材料等优先领域积极参与,用好国家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和技术基础等重大成果,不断增强制造业基础能力。抓住国家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机遇,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共性技术等突破性成果,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抓住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和应用示范在我省落地实施,力争在部分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深入推进招大引强。突出集群招商、产业招商,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根据产业规划和布局,按照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巩固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中产业链缺失的关键环节,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推动一批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来赣落户。

积极引进一批领先技术和高层次人才。落实国家和我省各项鼓励进口的政策,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合作交流,开辟全球化人才引进通道,着力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来赣服务。

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大力推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光伏、中药、铜加工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引导我省机械、汽车、纺织、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引导“走出去”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合作,实现对外投资合理布局和境外有序竞争。

四、保障体系

(一)加强改革创新,优化市场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江西政务服务网“三单一网”工作,将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不断规范权力运行和行政行为。对政府各部门保留的行政审批等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市场行为监管,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严厉惩处垄断、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全省涉企收费项目库,加强监督检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将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作为实施行政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对守信主体予以支持和激励,对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止。

(二)加强金融服务,扩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逐步建立100亿元规模的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入驻,采取股权投入、风险投资等形式重点支持制造业发展升级与两化深度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设立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建立省、市、县联动的产业基金体系。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制造业企业予以信贷倾斜,地方法人银行可设立制造业专项贷款,积极创新制造业金融产品。各级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公司要积极为制造业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并适当放大担保倍数。对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符合融资性担保机构专项补助条件的,按融资担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支持制造业企业到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定向融资工具、公司债券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省融资担保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提供增信支持。

(三)加强财政扶持,推进试点示范。2016年起,连续5年,每年由省财政统筹和新增预算安排10亿元,用于扶持制造业发展升级。其中,整合各类支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7亿元,省财政新增预算安排3亿元。加快产业集群平台建设,对新建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建设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园区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符合相关条件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每个注入2000万元引导资金,扶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对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每个安排1000万元用于公共平台建设。对实施的国际国内先进制造重大工程,各级财政资金予以重点保障。对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每个给予100万元补助。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新购国际先进装备给予总价1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鼓励企业应用数控技术、智能装备和绿色制造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对其技术改造项目按投资额的5%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主攻领域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实行“一产一策”,予以重点支持。

(四)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能力建设。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中心,按重大研发机构新增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和并购品牌,对并购国内外高端品牌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予以支持。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主导制订制造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给予一定奖励。对企业试制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装备产品,按不超过市场销售价格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企业购置本省生产的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装备产品,按不超过实际购买价格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企业生产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装备产品,投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并获得国家实际投保年度保费80%补贴的,省级再给予实际年度保费15%的补贴。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50%,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研发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五)加强人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扶持措施,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先进制造业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一批紧缺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学历人才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培训机构,或与科研院所(校)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对院校教育平台、企业培训平台,按相关规定给予补助或奖励。将高层次制造业人才(团队)纳入省人才工作重点,鼓励制造业人才(团队)参加“赣鄱英才555工程”、“技兴赣鄱专项行动”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计划、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培养计划,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成果实施产业化的项目,支持主要研发人员获取技术股权奖励。对新引进国内外知名制造业总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政府给予住房和生活补助。

(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江西制造强省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省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统筹协调全省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部门和地方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实施重点突破,对制造业中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技术、重点团队,整合各类资源,精准发力,在项目用地、环评、基金投入、信贷支持、协同创新、政府采购、团队待遇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重点支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每年省级层面重点实施若干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立制造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与效果评估。制定《江西制造业“十三五”及2025发展规划》,引导全省制造业发展升级。

推荐访问:江西省 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 【工信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