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鸿鹄范文网>教案设计 >

2023年《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4-04-09 09:36:01 来源:网友投稿

《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导学新概念]《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6篇

《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篇1

[导学新概念]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 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 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要能够熟练地背诵全诗 。要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册中李白的诗篇。

[资料显示屏]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词耳。(萧士贇《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本李太白诗集》)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杜甫《不见》)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拔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 设计: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 中的一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二、简介背景

目的: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境。

三、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 意。⑤练习背诵。

3提示: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4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设计B

鉴赏指导

一、导入  (同设计A)

二、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自由组合成 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明确: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

设计C

拓展训练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 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1]

《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主要字词,进行必要的词语积累。

2、能力目标

声情并茂的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3、素养教育目标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乐观自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悲而欢而愤而狂放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授课步骤 自主地带 互动空间 教师站点

导入新课

回忆中国古典咏酒诗,以酒与诗的“缘分”导入新课。

诗歌初读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讨论并把握诗人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个别诵读,可集体诵读。

1. 校正字词。

2. 个别诵读,教师指导。

3. 齐读。

4. 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适当指导,各组代表各抒己见。情感脉络如下: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适当引导,并相应补正。

诵读指导

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掌握诗歌朗诵的相关技巧,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适应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朗诵时,可注意以下技巧:

1、 注意节奏:例,“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节奏要适当加快。师范读,生跟读。

2、 读重音: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须重读,要读得铿锵有力。生读,师范读,生集体跟读。

3、 读四声:例,“将进酒”,三字声调要读足,饱满,教师示范。

4、 拖长调:例,“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节奏要加快,“与尔同销万古愁”可两字一顿,并加长音调。师范读,生自读。

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学生代表展示诵读。

根据诗人情感,点拨朗诵技巧,并示范诵读。

课堂拓展、引申

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深入探究,赏析诗中经典名句。

相互讨论

展示答案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对于上述经典诗句,你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适当结合自己的专业)

根据教师引导,学生引申发挥。

学生思考:

本首诗歌哪些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如下: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言黄河源头之高。

2、会须一饮三百杯:言饮酒之多。

3、斗酒十千自欢鳕:言酒价之高。

4、与尔同销万古愁:言愁怨之深。

师生共同赏析经典名句。

引导、分析、补充

小结

号召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化精华

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本文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自信的精神,写一段文字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检测题目: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领(jiàng) 将出(jiāng) 将进酒(jiāng)

B.金樽(zūn) 酌酒(zhuó) 千金裘(qiú)

C.馔玉(zhuàn) 戏谑(nuè) 岑夫子(cēn)

二、填空题

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 之情。

三、下列对诗中的诗人形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怀着平生之得志,又逢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感到无限快乐。

B. 诗人大声呼喊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表现他已暂时从悲感中突破,豪气洋溢。

C. 诗人频频举杯相邀,气氛热烈,酒到高潮,情不自禁狂歌起来。

D.诗人高歌后酒兴更浓,不惜宝马金裘换酒畅饮,活现慷慨爽快之态。

《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篇3

●曾铜和

一、导入  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 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示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二) 精彩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讲到这时,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段歌词: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于是我顺口说道:此时此刻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此时的“得意”,并非伴君王左右,经邦济世,而是二三知己志趣相投,心意相会,李白率意而为,面对美酒,面对挚友,不仅由悲转乐,高声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其实是我在唱),唱完学生鼓掌,于是我就问学生,你们为么鼓掌呀,有的学生说,老师唱得太棒了,我摇了摇头,我知道我的水平,又有同学说,老师此时引用这段歌词符合李白当时的心情。我听了点点头,问这个学生,你说为什么符合李白的心情呀,这个学生回答道:面对滚滚的黄河水,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年过半百,政治上极度失意,诗人以为挚友聚会是人生快事,既然政治上失意,就应该另外去寻找寄托,今朝有酒今朝醉,愁情烦事一边扔。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李白此时的消沉,并不是完全的消沉,他对政治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对皇上还抱有幻想,他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说到这里,我没有接着往下讲,我问道,老师刚才引用《爱江山更爱美人》个里面的几句,又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一说歌的题目给学生提了醒,纷纷说,李白的“美人”是谁,说完大家都在笑,甚至有学生不坏好意地想,看你怎么收场。这是我意料中的事。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经常有“美人”出现,的确不少“美人”是诗人生活中的挚友或情人,但诗歌中的“美人”仅仅指这些吗?大家好好想想。一两分钟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古代诗歌中的“美人”有时是作者自比,指不被皇上重用,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如屈原,他在“离骚”里有这样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就是指这些。我对该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古代诗歌中的“美人”在好多时候是诗人自比,除屈原外,还有,比如曹植把“美人”比作自己,“美人”不被宠幸,喻指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遭贬弃,曹植写的《洛神赋》就是“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清人何焯),有时“美人”也还可以指“美好的政治理想”。说到这里我继续问,李白的“美人”指什么,大家纷纷说,皇上、政治理想,也有同学说,就是指李白自己。我肯定了大家的看法,补充道,大家想,东边李白的政治理想渺无踪迹,西边黄河水不停的滚滚东流,作者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借酒浇愁。

讲到这时,下课了。没想到偶尔的一个灵感闪现,居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今后在教学中更得捕捉灵感。

通讯地址:湖南省涟源市一中 曾铜和 邮编:417100 电话:(0)13873813579

作者简介:曾铜和,男,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在报刊发表作品150余篇。

作者邮箱:

作者邮箱:

《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的声韵特点;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感情的基调和变化的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音韵,老师讲解点拨以明白诗人的情感变化,合作探究以把握人生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拓展延伸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胸襟。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感知与欣赏。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复杂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嗜酒与狂放行为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解法、诵读法、探究合作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有酒。酒,他的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亮在水里,他就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抱月而终。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了一生?他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看来,李白天生就是为诗为酒而来,为后人读这样优美的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解题,介绍背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初读出韵律:(老师背诗)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1、指名读,读准字音、节奏(点评后过渡)。

2、刚才请同学读了一遍,下面来听朗读,请你们来评一评。

过渡:感觉读得怎样?想不想读出这样的水平,甚至超过他。要真正读好一首诗,能读准字音、节奏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读懂这首诗,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变化。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再来读一读诗歌,来看看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再读明诗情

一)首先我们从诗题读起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标题《将进酒》,那就是请喝酒!那从诗题里我们就会想:

1、谁请谁喝酒?

明确:元丹丘请李白、岑夫子喝酒。

2、为什么喝酒?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答案?

明确:借酒消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请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快的(找出对应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4、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

A、“人生苦短之愁”(联系创作时间、人生经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怀才不遇之愁”(联系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C“圣贤寂寞之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知音难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过渡:那么,此时的李白愁肠百结,那他该如何来排解内心的万千愁绪呢?

5、何以解愁?

唯有杜康,那我们就跟随李白一起去丹丘生家喝酒去怎样?下面我们再来品读课文,体悟诗人的酒兴!

五、品读出酒兴

①李白他们是怎样喝酒的?请找出有关喝酒的诗句,并说说都喝得怎样?

明确:

a、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喝得尽兴

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c、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

d、但愿长醉不愿醒。——喝得纵情

e、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放纵,

f、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专注,喝得任性。

这就是李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喝法,莫过于“狂饮”。

②分组讨论质疑手法,语言等鉴赏(先请同学们准备1—2分钟,后提问)

小结:刚才,同学们表演让我们似乎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酒香,太精彩了!的确,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拓展探究:

自古以来你,像李白这样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很多,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该怎么办?

七、结语: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动,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八、作业:课外写作训练

要求: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1、主要以李白的豪情和怀才不遇为事例,并点评事例;

2、引用一句名言;

3、联系现实。

4、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愁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圣贤寂寞

感情变化:悲壮——欢乐——愤激——癫狂——深愁

教学后记: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诵读,学生表现积极大胆,在台上声情并茂,效果极好,通过老师讲解点拨,学生明白了李白嗜酒与狂放的行为,认识和理解了李白复杂思想的形成,更理解了在人生中不免有许多挫折与困难,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就一定能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二)简介背景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先自由读,再1齐读),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读后点评)。

(五)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壮之情。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极言人生短促。)

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

之前,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感情朗读(自己先示范,后学生齐读)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乐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女生感情朗读。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男生感情朗读。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全体齐读。

3、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找同学回答)

4、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论丛》中这样写到“……(李白)自己的生命还想要超出世间。……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倍受打击。

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是的李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自我,成为了宇宙间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种复杂的个性体现在诗歌之中,则是快、狂、逸、达。

(再根据遭遇和矛盾齐读课文)

(六)全文总结:

李白是诗人,是酒仙。诗人的思维是穿越今古的罗盘,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的莺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诗人放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倾之中,面对无人理解的苦恼、伤楚、迷顿,还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得潇洒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记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历史当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颓然而废,只在某个月夜轻轻叹息一声,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那个把包罗万象的躯体释放于长天大地的李白,这就是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

让我们还是用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来结束我们的李白之旅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小作文:我眼中的李白。

《将进酒》教案教案优秀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 慰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推荐访问:教案 优秀 进酒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两课时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将进酒教案一等奖 将进酒优质课教案 将进酒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瑞文网 将进酒教案百度文库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