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13篇

时间:2024-03-31 14:54: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摘要: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大学大专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13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13篇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1

摘要: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大学大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大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大学大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大学大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大学大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研究生少很多。因此,大学大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1.3、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4、思想的禁锢

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2、应对策略

2.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大学大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大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大学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大学大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大学大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2.2、完善课程设置

在大学大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大学大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大学大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大学大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大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大学大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2.3、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大学大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大学大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3、结语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对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大专学报,2005(3):3-6.

[5]蓝燕。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大专学报,2005(4):67-69.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2

摘要:当前,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需要以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出发点,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利保障。因此,本文针对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方法,从而促进使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会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日益严峻。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来看,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养以及技能等,这样才能达到对人力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效果。基于此,为了促进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开展工作,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保障。

一、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内涵

对于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而言,其是在社会生产与劳动分工中衍生出来的,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与开发之后,将其运用到实用阶段的主要环节。当产生不同种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后,就形成了相应的效益,但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本质是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的,确保人力资源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地区和单位等之间科学的流动。总而言之,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可以实现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分配。

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特点

1、工作岗位的匹配性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目的是确保生产力最大化。针对于不同的岗位,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等的要求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等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工作岗位配置方面,保证人与岗位相符,达到工作岗位的匹配的效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具有工作岗位的匹配性的特点。

2、双向选择性的特点企事业单位

在选择人才过程中,会结合岗位特点以及实际经营需求等进行,进而选择符合标准的人才或者是劳动力。对于劳动的主体来讲,大学生在就业期间,要结合自身的素质和期望等诸多方面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单位与岗位,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化视野为出发点,在对人力资源市场化进行配置时,该配置方式有着双向性的特点,无论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都要进行双向选择,实现公平竞争。

三、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措施

1、加大专业性实践教育力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必须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利保障。由于不同的岗位对大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其他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单位或者企业均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而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冲击。基于此,为了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但向学生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而且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要任务。那么,高校应当加大专业性实践教育力度,增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促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的有效培养,为其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

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了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增强,高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对大学生就业予以正确引导。在开展职业规划期间,需要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加以创新,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对未来行业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同时,大学生进行互动,将大学生的潜能予以有效激发,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培养过程中,应当对大学生予以系统性的指导,教师通过加强与大学生思想上的沟通,从而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该问题,促进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需要以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为出发点,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勇。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5):45-46

[2]王雁飞。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9):76-78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3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愈发普遍,随之,“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虽然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里素养,往往才是就业最关键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误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心理

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看待大学生就业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个性的独特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1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的就业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更多的人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无压力工作,对于社会更多的基础性的、底层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总想要最好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对自己、对工作的一个正确的态度,一份责任心。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估计的不足,好高骛远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很好的工作,也就产生了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和其他相关报酬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值的现象,身边有同等就业的同学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没有结合实际,所以就会造成大学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业困局。面对现阶段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应该放下身段,积极从事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1.2规划不充分

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思考兴趣导向以及就业意向,容易受到同学就业和社会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盲目跟从就业。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求职就业,也为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就业恐惧

就业恐惧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产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从而开始惧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学习后认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足以应对工作,工作能力不够优秀,没有办法面向社会激烈的岗位竞争,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同时不敢主动的推荐自己,没有办法主动积极地去竞争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这样无形中就丧失了其主动的优势。这种状态下无形中就使大学生本人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他们无法根据就业的压力和形势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自身优势与“短板”。

1.4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导致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2.1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而且学校是将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们在认真刻苦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压能力逐步加强。所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可以为高校本身提高综合就业率。

2.2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家长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长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却忽视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带给子女的心理压力越大,盲目给子女定了发展的方向。于是大学生忽视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选择标准高、层次高的招聘单位或岗位,结果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

2.3大学生对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招聘信息,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过滤就业信息,找到合适的岗位,成为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往往大学生会由于心理准备的不足导致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没有自信面对,从而和别人对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复复,内心落差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大于能力问题,导致就业愈发困难,此时更应该多注意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压力,增加自身下意识的锻炼心理抗压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就业心态,来抵御外来世界给予的压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早日就业。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4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三、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四、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5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和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和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积极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退出机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机制

应届毕业生需根据学校和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同,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和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出机制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之后还没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筹资渠道与基金管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

(1)财政补贴;

(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

(3)个人缴纳费用;

(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况分为不同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

(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面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

(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况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

(1)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一定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

(2)从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直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和次数略有不同,一直持续到12月份。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抵押归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领取待遇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可以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信用协议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如果六个月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和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六、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凤石。创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刍议[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131-132.

[2]卢红梅,马杰。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4):116-118.

[3]赵海峰。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168-169.

[4]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11-388.

[5]李春鸽。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构建分析[J]。经济导利,2011,(4):57-58.

[6]王静。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探究[J]。法制与经济,2012,(1):66-68.

[7]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6

摘要:当前,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需要以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出发点,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利保障。因此,本文针对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方法,从而促进使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会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日益严峻。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来看,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养以及技能等,这样才能达到对人力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效果。基于此,为了促进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开展工作,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保障。

一、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内涵

对于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而言,其是在社会生产与劳动分工中衍生出来的,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与开发之后,将其运用到实用阶段的主要环节。当产生不同种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后,就形成了相应的效益,但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本质是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的,确保人力资源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地区和单位等之间科学的流动。总而言之,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可以实现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分配。

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特点

1、工作岗位的匹配性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目的是确保生产力最大化。针对于不同的岗位,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等的要求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等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工作岗位配置方面,保证人与岗位相符,达到工作岗位的匹配的效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具有工作岗位的匹配性的特点。

2、双向选择性的特点企事业单位

在选择人才过程中,会结合岗位特点以及实际经营需求等进行,进而选择符合标准的人才或者是劳动力。对于劳动的主体来讲,大学生在就业期间,要结合自身的素质和期望等诸多方面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单位与岗位,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化视野为出发点,在对人力资源市场化进行配置时,该配置方式有着双向性的特点,无论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都要进行双向选择,实现公平竞争。

三、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措施

1、加大专业性实践教育力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必须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利保障。由于不同的岗位对大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其他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单位或者企业均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而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冲击。基于此,为了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但向学生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而且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要任务。那么,高校应当加大专业性实践教育力度,增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促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的有效培养,为其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

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了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增强,高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对大学生就业予以正确引导。在开展职业规划期间,需要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加以创新,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对未来行业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同时,大学生进行互动,将大学生的潜能予以有效激发,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培养过程中,应当对大学生予以系统性的指导,教师通过加强与大学生思想上的沟通,从而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该问题,促进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需要以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为出发点,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勇。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5):45-46

[2]王雁飞。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9):76-78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7

【摘要】

大学生就业是涉及经济、教育等多因素影响的一个综合性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局势也越来越严峻,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当下大学生就业现实出发,在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形势提出了新任务和相对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1.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我国大学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就越发凸显。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地震,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很多企业受到影响不得不停产甚至歇业,也因此导致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这一系列情况都深深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形势。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将会持续呈现严峻状态。

2.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之后,依据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方向,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

职业规划其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去培养和教育的过程。许多西方国家,在小学便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像职业测试,社会实践等,他们更加重视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然而国内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一方面,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另一方面,一般大学毕业生实践经历也相对较少,很多思想观念也都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面,真正的要结合实际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大学生普遍是在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之后才开始着手考虑职业,工作方面的问题。因此,当应届大学生离开学校这个“温室”迈向社会工作时很容易走一些弯路,尤其是大批求职者展开激烈竞争时,一旦目标不明确,不小心就会随波逐流。其实也有很多的同学从刚入学开时就有感受到未来将要面对就业形式的严峻,但是真正能够从大一就开始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人却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客观的认知自己,所以更无法明确自己今后的奋斗方向以及奋斗途径,思想一度停留在毕业后才思考就业的误区中。

从大学入学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了解社会,然后结合自身与社会现状确立人生的方向,并努力为之奋斗。通过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可以让大学生重新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反思改正,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找准方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想要在职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前期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遵守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明确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之后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才能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其中,短期目标通常是经过不断地学习,体现在自身能力和修养的提升;长期目标则是一段在职业规划的顶峰。

3.1自身分析

职业规划的首要因素就是充分的了解自己。通过全面、深入地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正视个人的缺点,才能进而明确“我适合从事什么行业”这一问题。

大学中所学的专业也许不见得会在未来的工作中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仍需努力地去学好它,毕竟大学中所学习的专业是对未来职业规划起很大程度的导向性。个人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十分宝贵的经历,知识只是存在于书本中,而经历则让死的知识活了起来,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它们也会对职业的规划和定位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2社会分析

社会总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把握社会前进的趋向。此时就需要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做好对于社会大环境的分析。例如: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变革;自身学习专业对口职能部门需求形势等。通过对社会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紧紧把握社会需求动向,让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3.3明确方向,规划未来

职业的选择与规划直接影响着个人发展的未来。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是个人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个人职业的规划来说,必须遵守以下几个事项:依据自己所长,选定自己所爱,顺应社会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相适应的同时,也要不断修订自己的职业规划细节,紧跟时代步伐。

4.加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设

4.1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受到社会的影响,职业的规划也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高校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立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宗旨,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校所属的就业指导中心也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中来。

4.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高校内部可以自行组织学校各级领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方面有经验的工作者、导师、辅导员等共同相互配合,适时地为广大学子提供最新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相关方面的引导和咨询,并在工作结束后开展研讨会,为下一次工作的更好开展总结经验教训。学校有必要将就业咨询和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帮助大一的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市场的局势;引导大二学生充分客观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喜好;带领大三学生学习一些企业文化,并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大四学生整理个人简历,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

4.3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其落脚点在于教师。高校需要建设更加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团队,首先在选拔环节就要严格把关,应该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紧密关注社会动态。接着,在团队的培养建设过程中,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所有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把握全面发展的思想核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就业素养的同时,更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方向。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能否继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不容小觑,只有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生产各方面的动态,做好前瞻性工作,然后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将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平台。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8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对策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现状

在199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对策

2、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3、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9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增加,有关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前景和就业形势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代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提供借鉴。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局面,尤为显著,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措施,而是需要社会整体协同配合,从多角度解决就业压力。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就业为例,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中国在进入新世纪伊始将注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引领全球经济潮流,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也正酝酿着一场关于劳动力结构失衡的风暴,其中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为突出表现。随着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加剧。而社会经济的需求发展跟不上人才的输送,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毕业人数为749万,2016年为756万, 2017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更是将预计创790万新高,加之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预计突破1200万。中国大学生就业真正进入严冬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经济复苏乏力,下行压力增大。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至今,世界整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虽然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较轻,但是仍有大量企业夸损裁员甚至是倒闭,导致市场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

2、用人企业思想僵化。企业在人员招聘时片面追求应聘人员的学历和毕业学校知名度。未能真正根据应聘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录用,这也导致大量普通院校毕业生难以就业。

3、就业信息不畅通。由于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易受阻,相关就业信息只能在一定地域和少数人之间传播,未能为众多毕业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更是加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

(二)政府方面

1、政府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大学生在毕业就业之际无法得到相关法规体系的保障,在就业浪潮中处于弱势状态,使得其无法实现有效就业并增大了失业的风险几率。

2、政府就业技能培训少,就业引导不完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者应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加从业人员就业机会。针对毕业大学生就业培训力度不够和就业引导乏力将直接导致其缺乏相关工作技能和就业认知不足而失去就业机会。

(三)个人方面

1、就业能力不强。在校大学生以学校学习为主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动手能力较差,学生整体就业能力较弱,学习技能的愿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剧了就业困难。

2、自身定位偏颇和就业观念的陈旧。大学生就业一味追求高收入高待遇的就业方向,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而忽视更多中小企业就业机会。在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使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加剧。有部分大学生盲目跟风,形成扎堆报考和单一渠道竞争的局面。这些原因同样加剧了就业压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措施

(一)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1、政府促M经济发展并履行相应职能。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经济建设作用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就业。同时政府应该在就业上充分履行提供社会主义公共服务的职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完善社会整体就业体系。社会就业体系的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在单一社会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突破传统的就业模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和选择。

3、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多种方式解决就业。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得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其次,可以通过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就业。

(二)求职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分析自我,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坚持平等就业、竞争就业、自主择业等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能够给毕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创造更多机会。

2、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完善自己的就业技能。在学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弥补在工作能力上短缺,在学校同样应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工作需要。

3、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重要的历程,职业生涯时间占人生二分之一,而大学生也是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的阶段,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一时间做好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规划,为就业做好准备。

4、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完成学业后,毕业大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分析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尽情发挥,目前,新的产业部门将出现并且取代传统产业部门,新的资源与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出现,作为我国高素质国民群体的一部分,大学生将接受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将为其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缓解就业压力。

三、结语

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一名大学生或已经毕业尚未充分就业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政府提供的扶持以及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寻找一个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就业平台。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优势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合适平台,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当下,大学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该努力去寻找应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尽责的舞台和岗位。

参考文献:

[1]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2]李贤柏、喻科,创业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林其胜,探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4]张红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J],大观周刊,2012(33)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10

【摘要】

残障大学生可谓是特殊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们并没有因为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而自暴自弃,相反,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并因其特殊的成长经历而备受关注。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机制的渗透,使得大学生之间的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加上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导致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难问题。目前,就业指导已被纳入大学生教育的重点科目予以开展。本文在对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残障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所以其较之普通大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这为其成功就业做好了铺垫。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残障大学生也有通过就业实现人生价值、职业价值的诉求。但是,残障大学生因为自身生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困难问题。根据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应该给予残障大学生就业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有关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高校开展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残障大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不仅面临普通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还存在更加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所建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常常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内容建设的不全面,对大学生实施的集体主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目的性,不仅造成了大学生时间、精力上一定程度的浪费,还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实践造成了误导。素质教育着重强调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均衡发展。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缺失,不利于教师对大学生个性的掌控和应用。尤其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教师方面心理关怀的缺失,影响了其对自身及就业价值的认识,面对就业问题难以维持积极的态度,作出正确的处理决策。此外,部分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缺少指导性、新颖性,只是单纯地进行空洞的理论知识教学,不能成为残障大学生就业实战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大学生就业政策传导为例,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政策法规堆积和罗列,缺少系统规范的处理,不利于大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模式。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集中体现为全程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然而,在就业指导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有些高校由于对此项工作重视不足,所开展的项目大多针对高年级毕业生进行,却忽视了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渗透。大学生正确就业意识和认知的养成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训练,难以取得良好的收效,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相较于普通大学生,残障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难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毫无信心可言。入校初期就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有利于形成残障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认知,这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也有极大的益处。反而言之,学习信心的提高,将会使残障大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专业技能,也为其未来成功就业提供了基础。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的问题。相关教师教学缺少对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等素质教育观念的渗透,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不同大学生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以及学习专业的考查,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同虚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指导性、针对性的缺失,导致教学实效不尽人意。

(三)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效。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量与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化发展,高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由此暴露出了严峻的教师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有些高校为了缓解教师与学生数量不对等的矛盾,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学生处工作人员或学院负责人等出任大学生就业指导一职。但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这些教师身兼数职,难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做到面面俱到、得心应手。另外,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很难再抽出额外的时间认真准备就业指导课程,也没有时间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培训活动。纵使这部分教师可能拥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后期培训不足,导致他们专业知识及技能上的落后,难以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还存在运用残障人士特有语言等技能匮乏的问题,造成与残障大学生沟通不顺,进而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关教师特殊技能的匮乏与其他大学生沟通上的差异而出现困难,还容易引起残障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而自暴自弃,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

结合分析,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建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完善内容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是一项庞杂的工程,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在现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其内容设置,指导相关教师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处理。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应该随着经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补充和完善对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分析,以保证就业指导的时效性。同时,对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而言,相关教师还需要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专业不同,合理地开发教学课程项目,给予他们最深切、真实的关怀,从而指导其更好地应用于就业实践。另外,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还要着重注意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入和渗透,认真分析残障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本质,有意识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排解他们的苦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搜索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的信息,并经过系统化处理后融入到课程内容体系当中,以扩展残障大学生的就业视野,使之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广泛性,从而增强他们择业、就业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表现形式上,要兼顾残障大学生生理上的缺陷,为其提供盲文、音频等,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优化指导模式。为了让广大大学生能够尽早了解和重视就业问题,并使之合理地规划与定位职业发展,应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所谓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指在大学生的入学初期就进行就业指导渗透,通过师生交流、专题讲座、专家报告等活动,针对各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和择业观,为其未来成功就业做好铺垫工作。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残障大学生同样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学习并由此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残障大学生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就业问题。对此,高校应该尽早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保护残障大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使之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激励他们在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此过程中,就业指导相关教师要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给予残障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切的关怀,注意对其评价方式的优化与创新,通过相对温和的言语给予他们指导和激励。除此之外,鉴于残障大学生存在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问题,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特训班,为之建设针对性更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等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其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师资建设亦应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予以实施。针对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整合校内建设资源,积极引进优异教学人才,以满足扩招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可行的发展规划,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意识地进行扩招,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同时,保证教育实效。同时,高校还应该根据教师们的日常表现,给予他们适度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激励他们投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研究上。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定时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树立其良好的职业责任和教育理念,并督促他们付诸于实践。对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怀,培养相关教师一定的特殊语言沟通能力,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理念,使之与特殊大学生群体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以此来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单纯地依靠学校培训还难以满足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因此需要相关教师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意识,通过不同途径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各院校就业指导实践存在差异,本文对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教育界其他学者给予残障大学生成长更多关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就业发展趋势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实际,提出更多完善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1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已然而至,就业困难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现行就业政策虽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但仍有不足之处,本文将对现行就业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政策 问题 对策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递增。高效毕业生数量从2004的 280万,逐年递增到2010年的630余万人。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初次就业率却逐年下降。据统计,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2005年同期为72.6%, 2006年同期为71.9%, 2007年同期为70.9%,2008年同期为70%,2009年为68%。从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明显放缓,经济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实体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欧盟各大经济体失业率先后达到近二十年以来的最高点。在我国,就业形势同样严峻,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情况,在金融危机和毕业生人数剧增的双重压力影响下越来越严峻。一方面 金融危机对生产部门的影响导致不少企业缩减或取消了大学生招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精兵简政,国企改革,人员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又压缩了就业岗位;再加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远多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增大。

二、我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政策的高度,综合来看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或偏远贫困地区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础就业,并给予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障。

(二)减免税费,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引进高校毕业生人才

相关政策规定,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困难国企保留高校毕业生的情况给予社保补贴或岗位补贴,困难国企开展在岗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贴等。

(三)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了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2009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合伙经营可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 、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政策不切合大学生就业心理,政策效果不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支配下产生的,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由某种心理需要引起的。所以政策制定是否合理,能否顺利执行以及可否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都取决于政策与人们心理需求的拟合程度。因此,现行的就业促进政策效果不明显、执行力度不足,其根本原因还是政策措施没有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以及完善的政策保障大学生的就业

从我国的就业促进法律体系来看,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明确规范基本法律,促进大学生就业立法基本尚为空白。于是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不规范用工普遍存在。女大学生受到性别歧视、学历层次低的受到学历歧视、外地大学生受到地域或户籍歧视等横行肆虐,这些都抑制了大学生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匹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政策评估体系不健全

当前只能看到政府出台的关于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的政策规划,实施细则等,而没有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做任何的交代,这反映了政府对政策的评估重视还不够,即使有一定的评估,也只是政府内部的评估,而没有相应的专家和政府外的评估机构,这样无法反映出客观状况。这首先对政策执行反馈是十分不利的,由于没有有效的评估机构,政策制定部门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来验证其政策是否合理,对存在的问题也就很难发现和纠正。

四、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的对策分析

(一)深入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整和制定政策措施

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尤为重要,只有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制定出有效、可持续的就业促进政策。通过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以之为依据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 才能使政策效果得到更显著的体现,此外要注意分析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思考其解决方法。

(二)完善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

首先,要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确保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权利,能够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其次,加大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将各类促进就业的政策落到实处,再次,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及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吸纳大学生。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建立有效的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政策评估是政策延续、调整和终结的重要依据,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是政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公共部门构建良好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提高政策水平。首先,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标准。它是衡量大学生政策的利弊优劣的指标或准则。对于政策评估而言,没有标准就不可能有评估,因此,建立政策评估标准是进行政策评估的起点,也是政策评估的重要内容。其次,进行全面综合评估。采取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健全公共政策评估的信息系统,确保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扩大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加强评估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建设及对评估工作的监督。再次,加大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介传播迅速与广泛的特点,发挥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传播与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潇智勇: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6):35

[2] 周燕: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01):31

[3] 郭平、颜烨弘: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0,(05):170

[4] 陈梦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若干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9,(16):204

[5] 万茗: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130

[6] 董元梅: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及对策建议[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9):126-127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12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1.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来自: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2.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篇13

摘要: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大学大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大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大学大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大学大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大学大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研究生少很多。因此,大学大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1.3、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4、思想的禁锢

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2、应对策略

2.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大学大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大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大学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大学大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大学大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2.2、完善课程设置

在大学大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大学大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大学大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大学大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大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大学大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2.3、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大学大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大学大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3、结语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对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大专学报,2005(3):3-6.

[5]蓝燕。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大专学报,2005(4):67-69.

推荐访问:去向 大学生就业 论文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1200字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1500字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怎么写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方向论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论文 大学生就业前景论文 大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报告论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趋向调查论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论文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