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划】大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选文档)

时间:2023-05-08 12: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大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现代大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大庆农业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规划】大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农业规划】大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选文档)



大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现代大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大庆农业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遵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主要发展成就

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十一五”期末,全市粮食总产突破100亿斤,农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45元,三项指标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主要体现在:

(一)畜牧业地位显著提升。“十一五”期末,全市奶牛存栏48.5万头,年均递增10.3%,奶牛平均单产达到6吨,年均提高300公斤;生猪、大鹅饲养量分别达到345万头、1230万只,年均分别递增11.5%、15.4%;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7.6万吨、8万吨、150.5万吨,年均分别递增7%、10%、13.2%。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07.2亿元,年均递增18.8%,已连续8年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提前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半壁江山”的目标;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240元,同比增长23.7%,高出全省牧业人均纯收入1322元。

()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48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发展到84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16个。“十一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155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78%。具备了200万吨鲜奶、300万头生猪、5000万只禽、310万吨粮油加工能力,形成了主要农副产品都有龙头企业拉动的格局。

(三)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累计新打机电井9850眼,新上喷灌设备14000多台套,建设抗旱保收田650万亩,膜下滴灌面积达到166万亩;建设优质农田面积650万亩,棚室面积达到4.8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54个,牧业标准化生产小区发展到202个,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8010户。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285个,新增农机具2000多台套,全市大型农机作业能力达到了400万亩以上。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借助国家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项目,实施了防沙治沙造林、农田草原防护林、村屯道路绿化、沿江围湖水土保持林、盐碱地造林、病腐木更新造林等6项林业生态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造林80.3万亩,全市有林面积347万亩,森林覆被率由2005年的8.5%提高到10.6%,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平原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实行草原禁牧,全市草原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亩产草量由禁牧前的不足5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产草量翻了一番,相当于再造一个大庆草原,每年为大庆农民新增收入2.8亿元。

(五)农业科技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突出科技引领作用,靠高科技功能项目辐射全市,靠高科技园区带动农业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了家畜良种繁育中心、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名特优水产品繁育中心、良种繁育检验中心、绿色农产品检测和展销中心、林业苗木组培中心、农业机械化示范中心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功能性设施,在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安全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突出“路、水、电、房、医、教、能、保”等“三通四建五保”工程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面,正在向提高道路等级和向屯间路延伸迈进;改造泥草房12.6万户,提前4年完成改造任务;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908处,占村屯总数的71%;建设以“三位一体”为主要形式的户用沼气3.5万处,大中型沼气工程87处;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68 %;实行农村低保家庭大病救助、大学生救助、取暖补助,低保达到全省最高标准。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总体形势

目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时期,步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新阶段,呈现出粮食持续增产、牧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政策环境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各界服务“三农”的良好发展环境。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上,集中整合各类建设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倾斜。二发展潜力大。我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地处世界奶牛带和玉米带上,有草原1034万亩,居全省之首,可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裕的精、粗饲料;我市耕地土质多样,污染少,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具有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三是反哺能力强。我市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地方财政对农村投入不断增加;中省直企业多,经济实力强,随着外围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对发展县域经济及财源建设十分有利,必将增强支持和反哺农业的能力。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我市地处全省西部干旱区,农业受制于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尽管近些年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设施,但仍有部分农田不具备旱涝保收条件,今后建设任务仍很艰巨。二是部分农田产出水平不高。全市现有耕地面积1090万亩,其中有300万亩中低产田,主要是盐碱地和沙土地,土壤肥力差,单产水平低,需要通过旱改水、土壤改良、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进行改造。三是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受农户分散经营的影响,土地难以集中连片经营,大型机械无法发挥作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导致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比较低。四是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存在很大差距,农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投资不足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安全、绿色、优质、高产、高附加值农产品,以农业做精做绿为中心,以百亿斤粮食基地、安全优质牧业基地、无害绿色食品基地和区域观光农业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体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遵循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引导,龙头牵动的原则。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创造名牌产品,增强牵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利益对接,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区域推进的原则。根据资源特点、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确定各地主导品种,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优势产业突出、区域重点推进的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科技支撑,突出效益的原则。依托八一农大等大专院较的科技力量和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集成、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实现产业的快速升级和效益的不断增长。

四是坚持完善体系,安全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病害防治、质量监测、社会化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和林草生态体系,规避市场和病害风险,确保农牧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15年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最具经济发展活力、最具产业发展优势、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地区,全面提高全市农业和农村建设水平,为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坚持走“优化结构、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路子,推动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2011年粮食总产继续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力争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150亿斤。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发展到40万公顷,棚室发展到30万栋。

2、畜牧业占农业比重显著增加。按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建设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24.1%,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3、农村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以粮食、畜牧为主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农村经济总量,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

4、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着力突破土地经营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功能弱等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创新发展模式,完善推进措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进程显著加快。农村道路、给排水、住房、能源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产业布局和主要建设任务

(一)产业布局

按照现代化农业要求,“十二五”期间大庆农业要围绕筑牢发展根基、打造产业优势,着力建设四大农业基地、五大优势产业带、六大功能示范区。

四大农业基地:以玉米、水稻为重点的百亿斤粮食产能基地,2015年粮食总产力争达到150亿斤,建成优质粮食基地;以奶牛、大鹅和生猪为重点的优质安全牧业基地,巩固乳业强市地位,建成畜禽生产大市;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为基础的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实现绿色和有机食品大市强市的目标;以科技园区、自然人文景观相互结合的区域观光农业基地,以大庆市区为核心,松嫩两江沿岸为纽带,以自然、生态为特色发展观光农业。

五大优势产业带:以杜蒙、肇源沿江地区为重点的水稻产业带;以肇州、林甸、大同和肇源东部为重点的玉米产业带;以杜蒙、林甸和市区为重点的奶牛产业带;以肇州、林甸、大同、肇源东部为重点的生猪大鹅产业带;以沿江地区和大型水面为重点的水产品产业带。

六大功能示范区:节水高效膜下滴灌示范区,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膜下滴灌总面积达到400万亩,其中玉米膜下滴灌农田300万亩, 经济作物膜下滴灌100万亩;北方温泉果蔬示范区,依托地热温泉资源,发展温泉棚室果蔬,总规模达到12000栋,打造成北方最大的温泉果蔬生产基地;庆南庆北新城设施农业示范区,利用庆南庆北新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规划发展棚室2万栋,把庆南庆北新城建设成城市居民的菜园子、设施农业发展的精品区;优质牧草生产示范区,治理“三化”草原,实施天然草地改良,建设牧草种子基地,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奶牛优质高产示范区,以推进实施“六吨奶”工程为切入点,积极推广应用DHI测试技术,采用优质冻精全面推行选种选配,构建优质核心群,实行基地化饲养,到2015年奶牛平均单产水平达到6.5吨;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区,以旱涝保收田、植树造林和农业机械化为重点,建成水利设施完备、防护林体系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旱作生态农业示范区。

(二)主要建设任务

按照我市“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落实好农业重点建设任务和配套性工程项目,做到集中建设,重点突破。

1、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建设四大基地,突出打造优势产业。一是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实施“336655工程”,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33”即“三进三退”: 进入大户,逐渐退出散养,解决散养户管理差、效益低、粗放饲养的问题;进入牧场,逐渐退出庭院,解决规模小、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到位的问题;进入小区,逐渐退出村屯,解决组织化程度偏低、要素达不到集约化配置、管理机制不到位的问题。“66”即“六分六化”:人畜分离、大小分离、病健分离、粪尿分离、生产区生活区分离、净道污道分离;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管理企业化。“55”即: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我市50万头散养奶牛基本牵出庭院,进入村(屯)外规模养殖场或小区饲养。到2015年,奶牛、生猪、肉牛、羊、家禽(大鹅)分别达到75万头、240万头、42万头、170万只、3000万只(400万只),年均分别增长10%,12.2%,12.1%,10.1%,13.5(12.3);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53万吨、15万吨、28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2.8%,14%,13.3%。把水产业作为养殖业的增长点来抓,扩大名特优鱼、虾、蟹养殖规模,推广稻田养殖、网箱养殖、立体养殖等先进技术,全面提高水产业效益。二是做优种植产业。以玉米、水稻、杂粮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广先进栽培模式,扩大保护地生产规模,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增强竞争能力和效益,继续发展瓜果菜、杂粮杂豆、油料、花卉、麻烟等高效经济作物。加快发展丰产用材林、经济林、林药、林木种苗、花卉产业。三是做精绿色特色产业。继续抓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认证,加大整县、整区推进工作力度。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2015年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覆盖面积发展到600万亩。四是做活旅游观光农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投入少、风险小、易于操作的新兴产业。同时,把旅游观光农业、观光林业作为新的增长点来抓,农业园区建设力求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城市周围的几个区,发挥反哺能力较强,规模集约经营条件好的优势,在现代都市建设中寻找结合点,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旅游观光的休闲地。

2、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构筑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牛鼻子”,结构调整的“总开关”来抓;把生产标准化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来抓;把农产品优质化作为关系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一是按照工业化的思路抓农业。引入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农业,重点在“大、长、高、外”上下功夫。“大”就是扶强做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长”就是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系列加工,配套发展。“高”就是开发高附加值的精深产品。“外”就是努力开发国内外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争取有更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着力培育跨区域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资商品交易市场。201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分别达到530亿元,形成完备的农资连锁配送体系。三年内建成通让、滨洲铁路沿线粮食流通产业带和中九路现代化粮食物流园。二是突出标准化生产抓农业。到2015年,实现全作物、全面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本着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示范带,综合组装水利、机械、良种及各类新型技术和栽培模式,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生产的样板,农民增收的示范基地。三是围绕农产品优质化抓农业。在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大力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工厂家、销售网点实行全过程监测,塑造大庆“农畜产品安全市”形象,靠安全度和可信度抢占国际市场。切实加强国内外市场研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研发新产品,采取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办法,帮助龙头企业在国外开设贸易窗口,不断提高大庆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3、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农业基础装备体系。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发展根本性、长远性战略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一是旱涝保收工程。继续按照农民自筹打井、县(区)补贴、市里配套设备的投资方式,加速由抗旱保收向旱涝保收转变。同时要加大人工增雨、涝区治理、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力度。二是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到2015年,膜下滴灌总面积达到400万亩,其中玉米膜下滴灌农田300万亩,经济作物膜下滴灌100万亩,通过实施膜下滴灌工程促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三是农机装备工程。继续按照市、县(区)和投资主体“334”的投资比例组建农机合作社,同时争取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到2015年,围绕玉米、水稻两大粮食作物新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75个以上(市财政支持);组建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1000万元规模),总数达到450个以上;全市农村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平均年增长2.8个百分点。推进农机作业由单项向全程、由单机向配套、由本地向跨区转变。完善农机合作社股份制运营体制,切实让多数农民受益。四是生态建设工程。以围屯、沿路、治沙、治碱为重点,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到201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410万亩(新增60万亩),林木总蓄积达到12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继续实施草原禁牧,提高管理和保护效果。

4、注重科技推广应用,构筑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全面完成县乡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职责明确、体制理顺、设置合理、布局优化、运转协调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搞好技术创新,抓好项目储备,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科研攻关。围绕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应用技术开展研究,重点突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土壤耕地质量监测和测土化验配方施肥技术研究,试验示范缓(控)释肥料等新型肥料。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旱涝保收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大中棚育苗技术,植保防灾、减灾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节能“六节”技术;主要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增产增效、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推广。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到2015年,农民科技培训50万人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高能量、广适性、低成本的作物主导新品种,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三是建设科技园区。加快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在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档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上下功夫。到2015年科技园区发展到6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市级10个。四是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奶牛以推进实施“六吨奶”工程为切入点,积极推广应用DHI测试技术,加快建档步伐,依托建档成果,采用优质冻精全面推行选种选配,构建优质核心群。到2015年全市奶牛平均单产水平达到6.5吨。肉牛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同时,加快本地黄改肉步伐;生猪大面积推广优秀杂交组合,提高三元及多元杂交猪的比率。推广应用科学饲养管理技术,优质牧草生产技术,青贮、黄贮、微贮利用技术,奶牛全混日粮饲喂技术,改变传统的粗、精二元饲料结构,向粗、精、微三元转变,尽快提高畜禽标准化饲养水平。

5、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构建现代农业承载体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装备水平的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建设,集中发展,规模推进。一是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按照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全市现有2000多个自然屯进行科学规划,选择屯型规模较大,主导产业突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自然屯,进行重点规划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泥草房整体改造、改造城中村、城郊村等方式,变原有2000多个自然屯,为800个左右的中心村。二是大力推进经济重镇建设。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定位,全市重点建设肇源县新站镇、茂兴镇;肇州县二井子镇、兴城镇;杜蒙县胡吉吐莫镇、他拉哈镇;林甸县三合乡、红旗镇;大同区林源镇、高台子镇10个经济重镇。计划用5年时间把肇源新站镇,肇州兴城镇、二井子镇建设成工业强镇和商贸大镇;把他拉哈镇、红旗镇、林源镇、高台子镇建设成农业大镇和牧业富镇;把茂兴镇、三合乡、胡吉吐莫镇建设成旅游旺镇和生态名镇。使经济重镇建设初具规模,把经济重镇率先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新中心。三是大力推进“双十工程”。重点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件事、农村基础建设的十件事。民生方面,主要是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沼气入户工程、信息网络建设、教育均衡发展、困难群众保障、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基础建设方面,主要是膜下滴灌工程、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村环境治理、合作组织建设、农民培训、畜牧业技术普及、土地治理改良、粮食品牌培育、村级活动室建设。

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抓住全省启动实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的机遇,主要规划建设6大方面16个重点项目,具体是:

(一)水利化建设项目(4项)

1、节水灌溉工程。“十二五”期末,旱田节水灌溉保有量达到600万亩以上,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新打机电井4167眼,新井和原井配套喷(滴)灌8718套。

2、水田灌区改造工程。重点改造肇源县中心灌区、三站灌区和林甸县引嫩灌区,主要内容配套节水改造和排水泵站改造等,计划改善水田56.77万亩,农田水利用系数由0.58提高到0.65

3、防洪工程建设。松干、嫩干堤防达标建设,河段堤防达到新35年一遇标准,两江堤防达到50年一遇标准。大庆地区防洪工程主力油田部分和市主城区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完成乌双两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双阳河我市境内左侧堤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右岸农田保护堤防洪达到20年一遇标准。农田防洪达到20年一遇标准以上。继续建设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胖头泡蓄滞洪区工程。完成乌双下游水毁修复工程、双阳河近期治理工程和喇嘛甸地区泄水工程等内容。

4、生态水利工程。主要有:杜蒙县团结和腰新乡水土保持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肇州县水土保持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31万亩。连环湖治理项目,将连环湖建设为大Ⅰ型生态水库,设计库容12.8亿立方米,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养鱼、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作用。东城水库水源地保护项目,在保护区边界设置围栏26公里,设置界碑、警示牌和实时监控系统,周围建设防护林网,管理站建设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等。

(二)农机化建设项目(1

现代农机作业示范区建设。承建省投资1000万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组建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65个。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组建投资100万元的农机作业合作社175个以上。旱田区新增12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拖拉机610台,配套农具1930套,联合收获机1000台,旱田服务面积达到600万亩。水田区新增水稻插秧机1000台,水田搅浆整地机1000台,水田翻地犁1000台,水稻联合收获机400台。到2015年,全市农村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实现玉米550万亩、水稻90万亩、马铃薯30万亩三大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计划总投资6.5亿元。

(三)沃土工程建设项目(2

1、建设肥料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发试验基地。研制开发各种专用肥料,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增施有机肥,减少秸秆焚烧和环境污染,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建设省级高标准土壤农化测试分析化验室5个,区域性土壤农化监测和肥力检测信息站(点)20个。

2、建设沃土工程示范基地。从土壤养分测试、肥料配方、科学施肥等环节入手,带动土壤监测、地力建设和精准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00万亩,有机肥施用量平均每亩达到2立方米,有机质提高10个百分点。

(四)畜牧业建设项目(3项)

1、畜禽良种工程。重点加强一批畜禽良种场和地方资源场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测定和育种设备,提高良种繁育和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能力。加强奶牛档案建设与管理,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建立奶牛高产核心群,规模达到3.8万头;完善乳肉兼用牛繁育体系,形成我市的乳肉兼用牛核心群。积极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扩大优秀种公猪的利用效率。到2015年畜禽良种率达到92%以上。

2、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疫病监测中心),完善各级动物防疫监督设施,屠宰场点改造,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冷链系统体系,疫情监测体系,疫情报告体系;强化疫情监测手段,严格疫情报告程序和制度,加大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力度,对国家要求的强制免疫,免疫率达到100%。

3、饲草饲料工程。改良草原60万亩,“三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实现草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到2015年青贮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青贮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实现成母牛年饲喂青贮6吨目标。

(五)农业生态建设项目(4项)

1、造林重点工程。到2015年完成造林70万亩,其中,“西北风口”和“嫩江沙地”防沙治沙造林30万亩,村屯道路绿化5万亩,围湖围渠沿江水土保持林工程10万亩,农田草原防护林5万亩,油田植被恢复盐碱地造林10万亩,病腐木更新改造10万亩。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调整建立108个测报点,设立固定标准地330块, 建成市、县、乡三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全市森林病虫害药物防治面积350万亩,营造混交林和灌木林营林防治18万亩。

3、湿地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到2015年,新增湿地保护区4处,总数达到11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达到56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8%,91%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继续实施野生动物拯救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建立1个野生动物繁育救护中心,新建3处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对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我市特有的野生动植物重点进行保护。

4、林业功能中心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完善5个林业功能中心。建立林木价值评估中心,科学确定林木的经济价值。建立湿地生态监测中心,对扎龙等重要湿地定期进行定位监测,为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依据。完善病虫害防治中心,推进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扩建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市区增加1个野生动物繁育救护中心,并在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杜蒙县和大同区分别设立救治站,全面提高野生动物救治水平。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提高森林火灾指挥、扑救的能力和林火预测预报、监测管理科学化水平。

(六)改善民生建设项目(2项)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3年我市将全部解决剩余的1049个自然屯、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到2015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10万户,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达到300处,大型沼气工程达到30处,年供气能力达到4000万立方米,年处理粪便120万吨。秸秆气化站达到10处,年供气能力达到500万立方米以上。生物质固化站达到60处,年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秸秆直燃发电厂达到8处,消耗秸秆122万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全市县区级全面完成农村沼气服务中心建设;乡村各类服务网点达到200个以上,基本覆盖沼气项目乡村。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一是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乡村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带领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借鉴日、韩、台湾及外省市组建农协的经验,建立能够衔接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全程服务的农民协会;探索推行“龙头企业+核心基地+加盟农牧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联结方式。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示范推广网络,每年都要选定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进村入户普及推广,选派一批乡村技术干部和农民示范户到八一农大接受培训。同时,要创造条件,制定政策,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三是加强防疫灭病服务。动植物疫病及虫害防控治理,以提升动植物疫病监控能力为核心,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监督、农药质量与残留监控,以及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等六个子系统。完善农业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变能力。全市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基本达到国际标准的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农作物病虫害中长期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短期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将病虫害危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5%以下。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投入机制、优化服务机制,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反馈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388个村、5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中介组织和300个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巩固建设防洪减灾工程。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总体要求,制定易洪易涝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明确区域防洪建设主要任务。在松嫩两江流域以堤防加固和达标为目标,巩固完善干流和重要支流堤防、设施农业防洪工程。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防洪区的水文报讯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联合调度大中型水库水利工程,提高现代农业防汛调度指挥能力和防洪减灾管理水平。二是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以“西北风口”和嫩江沙地为重点,建设平原防风固沙林体系;结合堤防工程建设,立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巩固堤岸,建设水土保持林体系;以村屯绿化为点、道路绿化为线,建设村屯道路绿化体系;以基本农田和草原为载体,建设农田草原防护林体系。增加森林覆盖率,建成完善的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开展农业保险。抓好现代农业政策性保险和互助合作保险的试点工作。各级财政安排农业保险补贴资金,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和设施农业,制定理赔标准和优惠政策,发挥农业部门监管职能,进行农业保险全程监管,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在互助合作保险上下功夫,增强现代农业各产业间相互合作、自我保险的能力。

(三)完善农业投融资机制。一是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投入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凡属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如水库、水利、农村电网、农村公路、高新技术项目等关系到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人参与投入;凡属合乎国家农村产业政策的竞争性项目,以经营者投入为主,财政、信贷扶持为辅;凡属一般的经营性项目由经营者作为投资主体。市、县(区)财政要按照中央有关财政支农政策,逐年加大农业投入。扩充农业投资公司实力,发挥农业投资公司作用,稳妥、规范地开展现代农业信用担保。二是建立投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信贷补贴、收费、奖励等激励机制,鼓励农民、个人、企业经营者、外商开发农业项目。三是健全投资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使经营者自担风险、依法经营,真正成为投融资主体。四是引进市场机制,改革金融信贷投资体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金融部门与农业项目经营者共同投资、共同发展、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资金融通新机制。

(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机制。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二是推动土地经营体制创新,引导和鼓励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把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地向农业专业户、农业民营企业流转,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形成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分工合理的经营机制。

(五)完善农业行政执法机制。加大农业普法力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消除生产环节的污染。实施主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围绕保障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农业重大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总体要求,建立起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建立起农业行政执法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执法管理目标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监督经常化。全市农业行政执法做到立案查处率98%以上、行政处罚结案率98%以上。

推荐访问:大庆市 规划 农业发展 【农业规划】大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