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规划】中山市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时间:2023-05-22 10:40:09 来源:网友投稿

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研究分析中山渔业发展现状、发展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一、“十一五”渔业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畜牧规划】中山市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畜牧规划】中山市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研究分析中山渔业发展现状、发展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渔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山渔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渔业增效、农(渔)民增收为目标,致力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拓国内外市场,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增长速度快、总量规模大的特点,成为广东省渔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渔业成为中山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水产品产量和总产值逐年提高,渔业成为农(渔)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63281.03亩,比2005年增加3000亩;水产品产量 34 万吨,比2005年增长 17 %,年均递增3 %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值46亿元(现行价),约占农业总产值的70%,比2005年增长5 %,年均递增0.9 %2010年农(渔)民人均纯收入和劳均纯收入分别为18445元和30743元,比2005年增长39 %35 %,年均递增分别为7 %6 %2010年出口创汇95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41%,年均递增3 %

(二)养殖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现代渔业生产格局凸显。根据养殖实际,引导各镇区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等主导品种养殖;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甲鱼、脆肉鲩、桂花鱼、鳗鱼是中山大宗名特优水产品,面积179198亩,占了49.33%。结合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建设十二大优势水产品养殖基地。在南朗镇沿海滩涂建立了10000亩浅海增殖护养白蚬基地和30000亩青蟹、海鲈等海水养殖基地;在市内各镇区建立了125095亩南美白对虾、101119亩“四大家鱼”、16742亩脆肉鲩、15116亩罗氏沼虾、9587亩甲鱼、7284亩桂花鱼、5374亩鳗鱼、4397亩观赏鱼、4258亩禾虫和2943亩泰国笋壳鱼养殖基地。通过建设优势水产品养殖基地,逐步形成渔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中山现代渔业生产格局。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市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的基地有67个,面积13.79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37.96%;认证的产品有14个,涵盖了鲩鱼、南美白对虾等主要大宗养殖品种。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公司坦洲水产养殖场、板芙镇恒益水产养殖场通过农业部第四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考核验收,被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十一五”期间,每年抽样检查鲩鱼、鳙鱼、甲鱼和南美白对虾等样本300多个,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执行阳性样品追溯制度,对不合格样本进行追溯,追溯率100%。对样本超标池塘的产品进行净化处理,并对其进行备案跟踪;对净化处理后样本仍不合格的池塘的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合格的水产品决不准流入市场。加强养殖基地和苗种场专项检查。对全市212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出口原料基地、健康养殖示范场进行检查,面积达15万亩,检查显示其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等质量安全自控措施达100%;还对全市74家苗种场开展专项检查,检查结果显示100%持有《苗种生产许可证》,100%建立生产日志。严格监控水产品质量,有效提升中山水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形象。“十一五”期间,中山6家企业的10个产品获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家企业的2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渔业名牌产品覆盖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两大主导品种,涉及腊鱼、鱼罐头等深加工产品,创名牌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三角镇甲冠园甲鱼、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先后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东升镇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

(四)科技兴渔步伐明显加快,渔业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水产科技培训,提高养殖户技能和素质。每年办培训班60期,受训农民6000人次。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选择“四大家鱼”养殖相对集中的港口、黄圃、民众、东升、坦洲5个镇100个示范户、养殖水面7400亩作为渔业科技入户实施主体,主推“四大家鱼”健康养殖技术,辐射带动全市10多万亩“四大家鱼”养殖。中山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申报了广东省田园农业科技服务专家行动计划项目。抓好科技项目立项、申报、鉴定工作。抓好《建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脆肉鲩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中山市对虾安全健康技术研究及开发》等6个项目申报立项。省财政拨款的《低温速冻生产线技术改造》、《速冻生产线技术改造》和《中山机械化淡水鱼出口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了验收;《“惠农1号”杂交生鱼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进和推广渔业机械,提高渔业机械化水平。全市共有各种增氧机60747台(套),占池塘养殖面积的98%

(五)池塘综合整治深入推进,促进渔业增产增收。全市整治达标池塘约27万亩,共投入资金约2.54亿元,其中市财政补贴资金3485万元。经整治的池塘连片化、规格化、标准化,连片1000亩以上的养殖区5个,500亩以上的12个,200亩以上的22个,100亩以上的110个。各养殖区设施完善,通水、通电、通路、通桥,水面与基面比为73,每口塘面积812亩,水深2米以上,促进增产增收:整治前池塘每亩单产700公斤,整治后每亩增产140公斤,农民每年纯收入增加超3500万元;池塘承包租金普遍提高,每亩15002000元,全市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增加超2600万元。

(六)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扎实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工作,每年完成五大工作:一是3个陆源入海排污口采样、分析和数据上报;二是横门口贝类养殖区水质、底质、养殖生物质量的采样、分析和数据上报;三是海域赤潮监视、监测,没发现赤潮发生;四是横门口养殖区垃圾调查;五是编写中山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建设近岸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工程,改善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投入260万元在南朗镇二茅浅海增殖区无公害护养增殖白蚬10000亩、青蟹24560亩,养殖生蚝900亩;在神湾镇、坦洲镇建立禾虫护养增殖区,护养面积4258亩。建设维护人工鱼礁。每年拨出50万元专项资金对400亩人工鱼礁进行维护,经过多年的建设维护,礁区内的渔业资源密度和渔获种数等均明显高于礁区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江河增殖放流,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在西江、石岐河、小榄水道、横门水道开展增殖放流,共放流鱼虾苗9715.35万尾,投入资金336万元。

(七)依法治渔,渔业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养殖使用证制度,规范养殖行为。全市已发放养殖证7128本,发证面积为146576.43亩。实施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严厉打击电鱼及违反禁渔区、禁渔期规定渔船非法作业行为,清理滩边罟、“迷魂阵”等禁用网具。加强养殖用海项目执法检查,规范用海行为。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解决渔民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见》政策,中央及市财政共投入1735.52万元用于淘汰渔船、培训转产转业渔民及推进转产转业渔民就业等,全市共淘汰海洋捕捞渔船 214 艘,减少主机功率 7411 千瓦,培训渔民248人次。

(八)水产品流通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市场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市财政安排流通加工专项补贴1135 万元,重点扶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的水产品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扩大流通加工规模,提高流通加工能力。全市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企业共有14家,其中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8家,有冰厂冷库38座,冷冻能力66020/年,水产加工能力57064/年,水产年加工量30854.24吨,年产值75547.67万元;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批发市场6个,建筑面积1.2万㎡,主要购销“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品种,年交易量65965吨,年交易额76950万元。“十一五”期间,中山水产流通加工企业按照“稳出口、扩内销、保市场”的策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港澳、美国、欧洲等传统出口市场,开拓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内销市场,流通加工量逐年扩大。全市有70%的水产品外销,“四大家鱼”港澳市场占有率分别保持在40%80%以上,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2010年水产流通量 30.87 万吨,比2005年增长16.9 %,年均递增 3 %;水产品加工量7.7万吨,比2005年增长 51 %,年均递增 8 %

二、“十二五”渔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

经过“十一五”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山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显著提高,为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山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水平、资源环境等与现代渔业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污染日重,池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大部分池塘不间断劳作,池塘营养物质元素大量消耗,而又缺乏必要的补充修复,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生产能力下降;江河水质遭受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排放污染,引发池塘渔业污染事故,严重制约水产业发展;中山精养程度高,高密度养殖,饲料投入大,剩料对水质的污染大,致使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影响水产品质量。二是中山养殖面广、人多、分散,养殖户健康养殖意识不强,生产环节监控不够到位,检测手段、设备、资源整合滞后,又没有具备资质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较为被动,直接影响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三是先进实用水产技术攻关、推广力度不足,种苗质量、养殖病害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农(渔)民持续增收。此外,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增多以及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对渔业安全生产的威胁不断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对国际市场和资源依存度较高的养殖、加工面临一定困难。

“十二五”时期,是中山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机成熟,为渔业发展提供有利契机;中山先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解决渔民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见》等扶渔惠渔政策,为渔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中山毗邻港澳,区位优势明显,港澳地区是中山水产品出口的传统目标市场;中山公路交通设施完善,鲜活及冷冻加工水产品市场流通活跃,不但行销珠三角周边城市,还远销华北、东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中山与东盟国家、台湾、香港、澳门区域性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为中山渔业发展提供更大机遇。同时,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海岸线长57公里,海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浅海滩涂16万多亩,内河水域面积20多万亩,河涌交错,共有298条河道、河涌支流和排水(洪)渠。珠江8个出海口中有洪奇沥、横门、磨刀门3个经中山出海,浅海滩涂广阔,属亚热带河口浅海区半咸淡水域,水质肥沃,生物栖息环境多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发展渔业得天独厚。

“十二五”期间,中山要充分利用政策、区位、地理位置等独特优势,把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作为渔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着力提高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和养殖品种结构调整,着力增强渔业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着力增加农(渔)民收入和维护农(渔)民权益,着力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发展。坚持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设施装备、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构建渔工贸配套、产加销完整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渔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渔业增效、农(渔)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为主线,积极实施科技兴渔、出口带动、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渔战略,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形成富有特色、高效益的中山现代渔业。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切实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渔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养殖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整体素质、效益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水产养殖面积。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保持在36万亩左右。

——水产品产量。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 38 万吨,年均递增 2.2 %

——水产品产值。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值(现行价) 59 亿元,年均递增 5 %

——水产品出口创汇。2015年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 10585万美元,年均递增 5 %

——水产品流通加工。2015年全市水产品流通量达39 万吨,年均递增 5 %;加工量10.3万吨,年均递增 6%

——农(渔)民人均、劳均收入。2015年农(渔)民人均纯收入24683元,劳均纯收入49512元,年均递增6 %10%

四、发展定位、发展重点与区域布局

(一)发展定位

——名特优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全市养殖品种40个,包括鱼、虾、蟹、贝、虫(禾虫),既有淡水品种又有海水品种、既有食用鱼类又有观赏鱼类、既有精养品种又有护养品种,品种多元化,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有15个。“十二五”期间,不断调整、引进、开发名特优特色水产品养殖,提高质量,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成为供应港澳、广深以及北方城市名特优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

——“四大家鱼”及优质水产品出口基地。中山鲜活塘鱼出口港澳有较长的历史,以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外贸企业,生产出安全、优质的产品,其宝平牌鲩鱼、鲮鱼肉片、鳙鱼先后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以及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鲜活塘鱼的出口量和售价连续10多年在全省各口岸中排名第一,在港澳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0%80%以上。“十二五”期间,中山除保持“四大家鱼”出口优势外,还应扩大优质水产品的出口,成为供应港澳的水产品主要出口基地。

——绿色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有计划、大规模、高标准实施池塘综合整治工程,保持池塘水产养殖面积;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及其它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水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把塘鱼区建成为绿色食品养殖示范基地。

(二)发展重点

——建设中山市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基地。选择民众、阜沙、坦洲、港口、东升等条件成熟的镇区,创建5个规模1万亩以上的基地。总投入 14068万元。

——建设中山市水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检测楼3000㎡,配套先进检测设备,配备专业检测人员。总投入2500万元 。

——建设维护渔港设施。完成横门、大冲口渔港的测量、绘制渔港红线图等工作,明确渔港分界,设立渔港界碑,清理侵占渔港水域、岸线的违章建筑;疏浚横门渔港、大冲口渔港港池及航道;疏浚冲口门、鸡头角、神湾渔船停泊区以及其它渔业镇区的渔船停泊区港池,改善停泊和通航条件;撤销横门石场临时上落码头,在横门渔港东堤岸线建设码头区型渔港大堤;拆除横门渔港凸堤,扩大渔港面积;完成西、北堤的铁桥码头、水泥桥面改造;将横门渔港南堤东段建成临时停泊区,供自用农艇及非渔业船舶临时停泊;重新划分界定大冲口渔港的码头功能,明确本地渔船、外地渔船、非渔业船舶码头的界线,对其堤岸进行加固改造;完成横门、大冲口渔港防台缆桩的建造;净化横门渔港周边环境,配套建设休闲渔业设施,将横门、大冲口渔港建设成为国家三类标准化渔港,横门渔港建设成渔港经济圈。总投入535万元。

——建设渔政船艇专用码头、横门渔港监督站办公楼。将原“横门海上庄园”码头改造为50米长的渔政船艇专用码头,并配备先进的消防设备和监控系统,投入200万元;在专用码头内侧建设800㎡的新办公楼,投入350万元。

()区域布局

“十二五”期间,根据各镇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镇区的发展重点,发挥各镇区区位、资源、品牌优势,打造品牌渔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一镇(区)一品、一镇(区)多品”特色高效现代渔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水产优势产业带,促进渔业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保持中山水产养殖业在广东领先地位。

充分借助靠江近海以及水资源优质充沛宜渔的优势,打造中山现代渔业“两大板块、九大优势水产品养殖产区”——西江水产养殖板块,建设七大淡水养殖优势产区:①横栏、板芙、坦洲南美白对虾养殖区12万亩;②东升、黄圃、民众鲩鱼养殖区5万亩;③港口、东凤、三角、民众鲮鱼养殖区3万亩;④西区、港口、横栏罗氏沼虾养殖区1万亩;⑤横栏、黄圃、沙溪桂花鱼养殖区1万亩;⑥三角、民众、黄圃中华鳖养殖区1万亩;⑦坦洲、黄圃鳗鱼养殖区6000亩。珠江口水产养殖板块,建设两大海水养殖优势产区:①南朗白蚬、青蟹养殖区1万亩、②神湾、坦洲禾虫养殖区7000亩。

在巩固和稳定现有池塘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发展以观赏鱼、观光游为主的休闲渔业。扶持发展观赏鱼养殖,以小榄、东凤、民众等镇为主,发展1万亩观赏鱼产业,使之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观赏鱼养殖的重要基地;扶持横门观光休闲渔业游发展,使之成为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新途径。

五、主要措施

(一)高标准综合整治池塘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坚持“挖掘潜力,提升配套、连片开发”的原则,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规模化整治,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把池塘整治纳入农田基本建设计划,每年投入6000万元连片、高标准整治池塘45万亩,建成一批起点较高、集中连片、减排环保、优质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使中山水产养殖业跃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池塘整治,对照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标准,创建15个示范区;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布局,按照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因地制宜,因水制宜,把养殖区域规划在水质优良、水源充足、灌排两利的地区,逐步淘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明显低于正常值、病害频发的“死水塘”、“村边塘”约5万亩,以利于水产健康养殖;对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池塘,按农业部《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全面建立养殖证制度,维护生产者合法权益,保障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业管理

一是加强养殖外部水域水质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赋予渔业部门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权,加大执法力度;对主要河段、重要河口、工厂区域进行定期、不定期水质监测,防止渔业污染事故发生。二是加强水产种苗管理。按照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规范全市水产种苗管理,建立和健全水产种苗生产、引进、经营许可证和质量检查监督制度,坚决打击销售假劣种苗行为。加强苗种良种场基地的建设。建设35个上规模、有技术力量的省级良种场,开发优势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三是严格执行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做好种苗、用药和产品登记。四是根据农业部《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水产养殖渔药使用制度,从源头抓起,减少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提高水产品质量。五是围绕养殖规划、养殖证、生产记录、养殖用药、水质环境、污染排放等重点环节,不断改善执法手段、增强执法能力,实现养殖业执法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推进建设和谐健康的水产养殖生产秩序。

(三)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从养殖源头抓起,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对水域环境、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等过程和各个过程中的投入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建立起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二是探索建立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推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三是加大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地环境认定力度。“十二五”期间,组织条件成熟的养殖基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产地认定面积达22万亩,占池塘养殖面积的60%以上;创建国家级、省级水产品名牌35个。四是加强水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建设,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引导农(渔)民科学、合理地使用水产投入品。五是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生产绿色无公害的水产品。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将质量认证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养殖领域及饲料和渔药等生产领域,重点搞好HACCPISO9000等国际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环保认证,切实加强渔业生产、加工、出口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六是加大水产品抽样检测力度。除完成农业部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布置的检测任务外,增加本市监控抽测,每年抽取水产品样品500个进行检验检测。七是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力度。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常规化,强化水产养殖场、苗种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执法检查。

(四)推进科技兴渔

一是抓好渔业科技交流、培训、立项和新型渔业机械推广应用。做好水产养殖技术、新品种的交流、引进和合作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水产养殖人员进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训20名“渔医”(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在水产养殖行业推行“渔医制”和“处方制”。二是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校+公司+基地+农户”渔业经营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农(渔)民对科技的吸纳能力,促进渔业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搭建技术平台,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立项的项目进行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制定推广方案,将专项研究成果转化为普及性的推广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总结提升新品种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开发12个经济效益高、市场潜力大的名优品种,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新的有优势的主导养殖品种及基地。四是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技术链延伸带动产业链,提高农(渔)民增收能力。实施200个核心示范户主体培训,带动2000户养殖户进行健康养殖;重点抓好“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两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五是推进水产低碳与渔业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池塘整治,发展循环水养殖,减少养殖废水排放和水资源消耗;发展生态增养殖,增强水域生态功能,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提高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再利用。

(五)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一是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解决渔民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见》,全面统筹解决渔民生产生活问题。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解决就业、政府帮扶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市、镇、村三级联动,确保渔民收入有新提高,渔民福祉有新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渔民人均纯收入有明显增长;渔民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100%2012年渔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率先在全省形成促进渔民发展的新机制。二是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和渔船淘汰报废工作,减轻捕捞强度。三是安排渔民转产转业资金,专项用于鼓励和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抓好转产转业渔民免费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渔民的就业技能。引导渔民从事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渔民在本市范围内承包经营池塘和从事网箱养殖的,给予一定补贴。四是鼓励渔民集中的南朗镇、坦洲镇、神湾镇兴建有利于渔民转产转业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区、餐饮旅游街等服务业项目,帮助渔民就近转产转业并带动渔民增加收入,市农产品市场建设与农产品物流发展专项资金予以适当倾斜。

(六)搞活水产品流通加工

落实专项扶持政策,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扶持培育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培养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渔业龙头企业。水产品流通方面,继续扶持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扶持专营“四大家鱼”交易量的中山市东港昌水产批发市场有限公司、黄圃镇金桥水产品购销中心等水产批发市场建设,带动中山10万多亩“四大家鱼”养殖;还重点扶持专营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购销的神湾镇南粤水产品流通加工服务中心、港口南顺水产品流通与加工服务中心,带动中山12万多亩南美白对虾、1.5万多亩罗氏沼虾养殖。通过扶持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形成以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相衔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呼应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同时,全面强化水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立足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加快构建有效开拓国际市场和衔接国内产销的水产品营销促销服务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结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建水产流通绿色通道,加快水产品流通。引导全市流通加工大户、企业进驻广州番禺五湖四海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借助这个新型的水产流通平台,立足华南,辐射全国,搞活出口与内销,推动水产品大流通。引导渔业龙头企业巩固港澳、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同时开拓国内市场,搞活水产品内销,规避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风险。水产品加工方面,不断开拓水产品加工新领域,以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从提高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创建名牌产品入手,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来罗非鱼片、南美白对虾、罐头鱼等加工业;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多品种、多层次和健康食品为方向,开展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水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公司、中山市渔农产冷冻厂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充分发挥这批渔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带动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创建名牌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产业化水平,激活延伸水产品产业链条。

(七)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管理

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组织实施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调查评估,建立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减少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渔业行业管理,加大力度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清拆禁用网具,保护渔业资源;开展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全市重点陆源入海排污口;监视、监测珠江口海域赤潮;搞好年度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不断提高服务海洋开发的水平和能力;对横门口贝类养殖区水质、底质、养殖生物质量采样、分析,加强科学监控;建设近岸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工程;建设维护人工鱼礁,构建人工海洋牧场;开展江河增殖放流,养护海洋渔业资源;继续巩固和完善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保护渔业资源;加强珠江口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和幼鱼幼虾保护区保护,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的相关规定。

推荐访问:中山市 规划 渔业 【畜牧规划】中山市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版权所有:鸿鹄范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鸿鹄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鸿鹄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8061701号-2